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华尔街金融危机预言者重磅新书《中国大形势》

火烧 2010-05-27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中国大形势》由华尔街金融危机预言者高连奎撰写,深入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提出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等创新观点,助力国强民富。

《中国大形势》  

                  ——做最好的中国  

认清形势 形成合力 国强民富 指日可期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作者简介:  

高连奎,财经学者,“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理论提出者,1983年生于河北,2002年进入大学学习自动化专业,对政治学及经济学研究有独特兴趣,熟读西方政治学思想史及西方经济学思想史,从2006年开始以笔名“翰啸”陆续发表财经及历史类评论近20万字,文章曾被人民网、新浪网、网易、腾讯网、凤凰网、中国经济网、联合早报网、中国战略网等知名网站广泛转载,2006年,在联合早报网发表的《美新财长上台,中国应高度关注》一文,成功预测到华尔街金融危机,2009年初开始专心写作本书。  

内容简介:  

为什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60年,与发达国家还有那么大差距,为什么中国人工资那么低,为什么在中国资产百万仍不能算作富裕?中国未来是继续高速增长,还是进入低速增长期?如何才能破解民生难题?本书创造性的以广视角、大视野,跨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学科,对当前的中国形势进行了系统而又透彻,全面而又精辟的分析,并提出了将“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发展经济的首要目标和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主张。这也是中国学者首次针对中国的现实发展问题如此系统的提出主张,作者知识之广博、视野之开阔、思想之高远、逻辑之严谨都是其他作者很难做到的.  

  

《中国大形势》   

            ——做最好的中国  

目  录  

第一部分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形势  

   

第一章:中学西渐与西方文明的崛起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中国潮”时期中国影响着欧洲最时髦的生活方式

第三节  中国人为什么对“启蒙”没有兴趣?  

第四节  “中学西渐”路线图:中国思想如何传到西方?

第五节  中华文明: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之源  

第六节  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四大影响之一:人文社会的形成  

第七节  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四大影响之二: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八节  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四大影响之三:经济学思想的形成  

第九节  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四大影响之四:文官制度的建立   

   

第二章 从世界工业革命大潮流看中国的近现代强国之路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洋务运动时代(1)  

第三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洋务运动时代(2)  

第四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革命与战乱时代(1)  

第五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革命与战乱时代(2)  

第六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赶超战略时代(1)  

第七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赶超战略时代(2)  

第八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比较优势战略时代(1)  

第九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比较优势战略时代(2)  

第十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自主创新战略时代(1)  

第十一节 中国强国道路的五个阶段:自主创新战略时代(2)  

   

   

   

第二部分 从世界发展大趋势看中国  

   

第三章  从华尔街危机看美国模式的脆弱性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七大根源之一:商业根源

第三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七大根源之二:政治根源

第四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七大根源之三:学术根源

第五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七大根源之四:技术根源

第六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七大根源之五:公司治理根源

第七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七大根源之六:社会根源

第八节 华尔街金融危机七大根源之七:产业根源

第九节  小布什为什么不能成为里根?  

   

第四章  金融危机下的学者建议与政府应对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大危机时代的学者建议之一:谢国忠建议

第三节 大危机时代的学者建议之二:张维迎建议

   

第四节 大危机时代的学者建议之三:陈志武建议

   

第五节 大危机时代的学者建议之四:郎咸平建议

第六节  大危机的中国式应对:中国经济的“V”反转

第七节  中国轻松战胜经济危机的秘密  

   

第五章  企业管理中的美国迷信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从科龙之败看企业的营销迷信(1)

第三节  从科龙之败看企业的营销迷信(2)

第四节  从通用破产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崇拜”(1)

第五节  从通用破产看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崇拜”(1)

   

第六章  从世界经济大败局看中国发展道路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之一:美国败局

  第三节  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之二:阿根廷败局

  第四节  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之三:俄罗斯败局

  第五节  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之四:日本败局

  第六节  世界经济五大败局之五:东南亚败局

 第七节  世界经济败局的总根子是什么?

 第八节  价格闯关—中国改革惊险一幕

 第九节 从世界经济大败局看中国发展道路  

   

第三部分  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出路  

   

   

   

第七章  被误判的中国经济形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五大误判之一:中国真的内需不足吗?

第三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五大误判之二:中国真的投资率过高吗?

第四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五大误判之三:谁说中国人不消费?

第五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五大误判之四:什么导致了中国的低工资?

第六节  中国经济形势的五大误判之五:中国高增长背后的GDP泡沫

   

第八章   中国经济继续高增长的动力何在?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三问中国经济增长之一:中国经济增长的质变靠什么?

第三节  三问中国经济增长之二: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在哪里?

第四节  三问中国经济增长之三: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什么?

第五节  中国真正的产业危机是什么?

第七节  世界自动化企业在中国之一:瑞士ABB

第八节 世界自动化企业在中国之二:美国江森自控

第九节 世界自动化企业在中国之三:德国西门子

第十节 世界自动化企业在中国之四:法国施耐德

第十一节  中国自动化现状与未来

第十二节  国民收入的“多倍增”计划

   

第九章  中国如何应对危险的金融经济时代?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五论金融经济时代之一:论金融经济时代的特征

第三节 五论金融经济时代之二:论金融经济时代的货币政策

第四节:五论金融经济时代之三:论金融资产主义时代的经济调控

第五节:五论金融经济时代之四:论金融经济时代的经济逻辑

第六节:五论金融经济时代之五:论金融时代的内忧外患      

   

第十章  中国学者的思想江湖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郑观应、孙中山、康有为的经济学思想

第三节  莫干山会议—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登上前台

第四节  西山会议—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狼狈出局

第五节  当代中国的四大思想领袖

第六节  当代中国四大思想领袖之一:何新

第七节  当代中国四大思想领袖之二:张五常

第八节  当代中国四大思想领袖之三:郎咸平

第九节  当代中国四大思想领袖之四:刘军洛

第十节  中国经济学界的新势力

第十一节 中国经济学界的新势力之一:钟庆

第十二节 中国经济学界的新势力之二:宋鸿兵

第十三节 中国经济学界的新势力之三:时寒冰

第十四节 中国经济学界的新势力之四:叶檀

   

第四部分 中国的民生形势与出路  

   

第十一章:探索中国民生困境的根源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中国民生艰难

第三节:六问民生困境之一:国富民穷是否是民生困境的根源?

第四节:六问民生困境之二:藏富于民能否解决当前中国的民生困境?

第五节:六问民生困境之三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的民生困境?

第六节:六问民生困境之四: 民生困境继续加剧的后果是什么?

第七节  六问民生困境之五: 影响民生困境的风险还有哪些?

第八节:六问民生困境之六 :应如何改善中国的民生困境?

   

第十二章:中产阶级社会的前世今生与中国式借鉴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之一:美国模式

第三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二:日本模式

第四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之三:新加坡模式

第五节  中产阶级社会的四大模式之四:北欧模式

   

第十三章 中国的民生出路  

   

第一节  本章前言

第二节  人类早期的社会理想及其实践

第三节  生存环境与国家制度的微妙关系

第四节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五问之一:民众生存成本过高的原因何在?

第五节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五问之二:“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是怎么回事?

 第六节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五问之三:如何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

 第七节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五问之四: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有什么好处?

 第八节 “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五问之五: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是否适合中国?

第十节  中国的房地产问题;

   

第五部分 中国形势总结  

   

   

第十四章  当前中国形势的分析  

    

第一节 中国发展的国情分析

第二节 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的十大风险

第三节 保障中国经济安全运行的三个层次

第四节 建立国家战略委员会的建议

第五节 中国学者的强国之策分析

第五节 本书之见(1)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回答  

第六节  本书之见(2)本书的十大主张  

后记  

   

自序:致读者(1)  

   

中国民族的真正复兴始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60年风雨兼程,60年曲折前进,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并没有变化,中国经济面临的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是什么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是什么让中国经济增长成为永远不灭的传奇?这是每一个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及官员必须面对的课题。  

而作为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每一个观点,每一个主张都要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负责,因为任何一个经济政策都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存在不可挽回的风险,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科学、公正、严谨的对待,所以本书一直不敢轻易苟同于任何学派的主张,而是客观的陈述自己的观点。  

本书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大形势,这个看似非常宏大的叙述,实际上紧紧地联系着我们的每个生活细节。首先,现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经不是以前那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也不再是那个亲友、族人、乡邻之间互帮互助的宗法制社会,那个只要政治家实行仁政、民众多读圣贤书就可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其次,个人毕竟只是社会的一分子,国家的发展形势直接联系着我们的命运,比如中央银行在房贷上的一个小政策就决定着我们多年收入的归属,金融危机时财政部几个促进消费政策就能为社会创造了无数的就业岗位,而那些国家战略性决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就更大了,因此只有关心国家发展的大形势、大方向才把握好个人命运,而大部分成功人士也是因为成功的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大形势,做好了个人的定位,才实现了成功。  

笔者是八零后,2002年进入大学学习自动化专业,2005年开始备考行政管理学研究生,期间熟读西方政治思想史。在考研后期对西方经济学产生兴趣,转向经济学研究,2006年上半,以笔名“翰啸”陆续发表财经及历史类评论近20余万字,文章曾被光明网、新浪网、中国经济网、凤凰网、联合早报网、星岛环球网等知名网站广泛刊载。2006年,美国前财长鲍尔森上任的第二天,笔者即在联合早报网发表《美新财长上台,中国应高度关注》一文,指出世界很可能爆发一次类似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财富大洗劫,结果一年后次债危机爆发,两年后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中国损失数千亿美元。世界上准确预测到次债危机和华尔街金融危机的并非笔者一人,比较知名的有美国的克鲁格曼和中国的宋鸿兵等,但他们都是从技术角度预测本次危机。与他们不同的是,笔者是从小布什的“人事布局”来预测此次危机,这也是笔者预测本次大危机的独到之处。因为任何一场伟大的政治行动都是从人事布局来开始的,人事的变化往往是政治形势发生变化的前奏,而本次华尔街金融危机,表面上是经济行为,实际上被“幕后之手”操纵着,美国的政治人物都脱不了干系。在书中,笔者还要抽丝剥茧般的层层披露华尔街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重点关注相关章节。  

笔者在大四下半年,完成了两篇论文,《平衡经济学原理》和《世界政治的变迁和发展》,是对笔者思想的总结,这两篇论文均入选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 大学毕业后,笔者一直在在企业从事策划工作。2008又开始重新开始了经济学研究,笔者感到中国的思想界仍然是各说各话,对中国形势仍然没有清楚统一的认识,渐渐有了写作本书的想法,而笔者这本书的内容也是以笔者的学习、工作感悟为基础的。  

第一章中,关于中学西渐、中华文明在人文思想、文官制度、经济学思想等方面对西方产生重大影响的内容,代表的是笔者在政治思想史和经济思想史方面的学习成果。其实这些成果在历史、经济、政治等细分学科都有体现,也已经形成共识,但从来就没有人跨学科的将这些内容进行系统总结,各科专家对其他学科又不甚了解。笔者独特的学习经历正好可以完成这一工作。近年《中国不高兴》和《中国站起来》两书在中国激起了强大的社会反响与知识界共鸣,笔者本书的第一章,在内容上与前两本书是一脉相承的,是前两本书的重要补充。如果读者可以连起来看,就会对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有非常完整的认识,而且读完本书第一章后,保证您会产生一个全新的世界观。  

书中第五章对世界经济大败局的解密,也是笔者将经济学和政治学两学科的知识完全打通后的研究成果,世界经济大败局共讲到了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美国败局、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败局、东南亚“四小虎”经济败局、俄罗斯经济败局和日本经济败局五大败局,这五大经济败局如果单从经济角度进行分析,根本就不可能分析清楚,而导致这五大经济败局的也不只是经济因素,还有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因此必须跨学科才可以将这些经济败局解释清楚,才可以起到借鉴作用,如果读者对这几个国家的经济败局感兴趣,可以重点阅读相关章节,读过之后,你会对世界发展形势产生新的认识。  

书中第二章(中国的近现代强国之路)和第八章(中国经济继续高增长的动力来自哪里)则代表着笔者在自动化专业方面的学习成果,自动化专业是个非常特殊的专业,它与世界科技革命的进程联系最紧密,读完自动化专业基本可以完整了解世界科技革命的进程。当您读完本书第八章的时候,原来您对中国产业危机的认识可能被颠覆您,你会看到一些让你感到非常震撼的材料,您会看到中国产业危机更严重的一面,对中国的产业危机和产业强国之路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重点关注这些章节。  

书中第六章是笔者对美国迷信在企业的批判,这一章体现的是笔者在企业的经历,一些企业咨询公司盲目推销所谓的先进管理模式,让太多的中国民营企业破产,让不少民营企业家的多年心血付之东流,笔者在企业工作时了解到很多这方面事情,笔者也有不少的同事是从破产企业跳槽过去的,美国模式在中国企业界也是为祸不浅,本章主要结合中国明星企业科龙的破产、美国的通用破产和日本的丰田质量危机来谈,那些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员,可以重点关注一下这一章节,也许对您有收获。  

书中第十二章(中国的民生形势)和第十四章(中国的民生解决之道)方面的内容则是结合笔者自己和同学、朋友的经历写就的,笔者是八零后,笔者的朋友大部分已经开始“奔三”,他们大都是大学本科毕业,但在事业和生活上都非常的不理想,已经结婚的很少,80后是对中国转型感受最深的一个群体,我们赶上了大学收费、赶上了大学生贬值,赶上了高房价,社会对我们这代人的关注还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总结与报道,还没有真正从社会转型的角度,从中国的民生保障角度来探讨中国的问题。 80后们也大多奔波于自己尚不稳定的事业,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已经做了房奴,家庭条件差的还在为自己结婚和房子首付攒钱,学历高的也不过是刚刚研究生或是博士毕业,因此像笔者如此细致的写书来探讨中国未来发展模式的人不多,但我们这代人的独特经历决定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因此应该让别人了解我们对中国问题的想法,笔者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以出书这种方式将我们这代人的想法表达出来。   

书中其他章节讲的是中国的经济形势,中国学术界的现状,这是笔者在2008年以来结合自己的社会经历,对中国经济重新认识的结果,特别是关于中国经济形势的五大误判,推荐读者认真看看,文中笔者对社会上流行的各种似是而非的经济谬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对中国形势的新看法。  

如果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进行一个命名的话,笔者将其称为“大崛起时代”,在这个时代,富人的奢侈性消费与穷人的生存性消费并存,资产市场的投机性繁荣与中小企业融资难并存,要求加大社保投入与要求减税的声音并存;民企提出共享垄断蛋糕与要求国企回归公益并存,在这个时代有人毫不隐晦的为精英主张利益,也有人在良心的驱使下扛起了为民众代言的大旗。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豪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们欣喜的看到2000多年前百家争鸣的时代重新到来。但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时代,中国还面临着一些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崛起而自动解决,这都需要大智慧,认真对待,睡狮已醒,做最好的中国是笔者对祖国的希望,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争论,但笔者认为这些争论都是对中国面临的大形势认识不清所致,只要对大形势、大方向认识清楚了,就容易形成共识,形成合力,这样中国的国强民富也就指日可期了。  

 本书绝不是一本“拼凑”之作,也不是就事论事,而是站在大历史、大时代的背景下探讨中国问题,与那些针对社会热点推出的应时之作有着很大的区别,本书带有一定的独特性、巧合性及不可替代性。跨越政治、经济、科技、历史、社会、人文等多学科,以广视角、大视野对中国大形势进行分析是本书最鲜明的特点。在中国,能够对中国问题进行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研究的学者应该不多,而笔者独特的学习经历则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而笔者在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方面都提出了完整、系统的原创性主张。笔者做出这样的尝试,也算是抛砖引玉吧,也希望大家能够对笔者的主张展开一场大讨论,在争论中不断完善,最终可以在多元中达成和谐,如果能是这样,也就不枉费笔者的一番心思。  

本书在写作时力求内容丰富、语言浅近,专业理论深入浅出,说理透彻,无论是专业工作者,还是一般读者,读起来都非常轻松,专业人员可以将其当成一本理论读物来读,而非专业人员可以作为平时“充电”之用,书中重点之处,笔者都做了特殊处理,读者可以非常容易的了解。  

   

序言  

学贵有疑,问是知之始。新闻发布会上,各路记者云集,一问见高低。无关痛痒的发问,人人皆会。但要一针见血,直抵问题核心,需要相当的功底。本书的前言,作者高屋建瓴地连用了162个问号追问中国之形势,跨度之大、视角之广、层次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能够系统而深入地回答这162个问题的人,相信不多。能够从这162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人,更是凤毛麟角。确实,要真正读懂中国,必需从政治、经济、科技、历史、社会、人文等多学科角度去分析。否则,只是盲人摸象。  

可惜的是,在当代社会,能够这样静下心来,深入、综合而且系统地解读中国经济现状的人少之又少,以致各种似是而非的经济理论汗牛充栋,看似热闹的学术界在种种快餐式的理论中越辨越迷茫。原因何在?苏轼说得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书最为可贵的一点就是,对中国问题进行了跨学科、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因为站得高,所以能拔云见日,令人豁然开朗。在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方面,作者都提出了完整、系统的原创性主张,当中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通过对十六七世纪的“中学西渐”过程的分析,作者指出:中华文明的西传对现代西方文明的形成产生了实质性影响。而来自中国的人文社会理念、民族国家结构以及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现代文官体制是西方现代思想文明及制度文明的基石。  

针对劳动报酬占比过低的问题,作者提出中国经济从国有企业为主向以民营经济为主的经济转轨改制,是造成劳动报酬占比不断下降的原因。而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现状和资源能源不能实现自给以及中国对国际产业链缺乏控制,是劳动报酬占比低水平徘徊的直接原因。  

针对国进民退的问题,作者指出金融改革才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提出中国不能太刻意追求坏账率的降低。国有企业和金融部门应该回归公益。  

针对社会保障模式问题,作者提出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模式”的主张,认为只有实现福利和低生存保障的双轮驱动,才可以实现民众的幸福。  

文章最后作者针对保卫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提出了三个层次,也是保卫中国经济安全的上策、中策和下策,指出在贸易战和金融战等领域与美国斗智斗勇这是下策,也是最浅层次的问题,而最根本层次的问题在于降低民众的生存成本。  

阅读本书时,书中不时闪现的智慧火花令人感觉惊喜。更难能可贵的是,如此纷繁复杂的课题,由作者娓娓说来,不但丝毫没有艰涩难懂之感,丰富生动的案例,更是给人带来很大的阅读乐趣。令人每每不由自主在心中暗想:哦,原来如此。  

在看到本书初稿之时,笔者就向不同的朋友推介这本书。理由是:看看前言的162个问题,如果你全能回答,那么,恭喜你,你找到一个知音,一个跟你有着共同思维的作者,值得交流切磋;如果你能回答部分,那么,你应该去了解其他部分,或者,去学习站在多角度、高视野追问事实本质的思维方式;如果,你只能回答小部分,那么,你应该将此书当作一个充电器,它会带你认识一个,你本该认识的世界。  

黄艺华  媒体人  曾为人民网编辑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