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的作用
酱油的作用
乍看这个题目,可能读者认为文章写的是厨房炒菜的事儿,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即是说酱是生活中几乎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我今天要写的却不是厨房炒菜的事儿,文章仍然与毛泽东等政治人物有关。
下午下班在路上买菜,看到白白的豆腐便买了一块,那卖菜的说,再送你两根葱吧。我说好,便笑纳了。
回到家里,洗碗涮锅忙了一通,开始做菜,先将火打着,放上铁锅,锅底热的时候倒上菜油,菜油烧到差不多的时候将豆腐切成小块小块的放下去,再放上盐味精等调料,忽想起还有酱油没放,便拧起酱油瓶倒了一些酱油下去,顿时,满锅的白色变成了酱色了,再把小葱放下去,也不是常言说的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而是清不清、白不白的一种酱色了。
忽然想到,毛泽东的遭际不也是这样吗?本来毛泽东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的,但被党内的“酱油分子”掺和,也弄得不清不白了,三十年来的各种反毛非毛人士自以为拿住了毛泽东的把柄,大搞妖魔化毛泽东的活动,其实这些人所掌握的材料,不过是党内的“酱油分子”所为罢了,试分析之。
其一,反右扩大化。
反右是建国初期比较重要的一次政治运动,就今天的情况来看,反右对不对呢?当然是对的,但有没有错误的地方呢?也有,这个错误就是将反右斗争扩大化了。也就是说,反右是对的,扩大化是错误的。那么,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人中,谁反右呢?谁将反右扩大化了呢?
对于全国有多少右派,毛泽东说,可能有3000人,最多5000人。并制定相关政策说,大部不抓,一个不杀。
人数与政策,毛泽东说的一清二楚,就象是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可是到执行的人那里成什么样了呢?
当时XP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在L的指示下,一气儿抓了55万多。这不就成了酱油分子了吗,将一个好好的利国利民的事儿变成了害国害民的事儿。
还没完,在XP主政以后,一股脑儿又将这些右派全部平反,补工资、补房子、补荣誉。。。。。并将当年自己的过错一股脑儿推到毛泽东头上去:毛泽东头脑发热,难道我们头脑不发热?我们都是举过手的。如此之类,很多。
其二,浮夸风。
新中国刚成立,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人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各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在工作中出现一些夸大工作成绩的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
放到战争年代,夸大胜利成果的事儿也是经常发生的。战争年代夸大胜利成果往往会造成指挥员对敌情发生错误的判断,可能导致下一次战斗的失利,在和平年代则没有这些顾忌,因而和平年代发生夸大工作成绩的事儿也是多见的。
毛泽东对于刚刮起的浮夸风的危害没有很清醒的认识,这是他失误之处,但浮夸风决不是他刮起的,毛泽东说,我不泼冷水,但也不赞成。他这么做,是为了保护一线工作的L与XP,也是保护广大干部及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但后来浮夸风刮得猛了,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及国家政策的制定,他始出面制止,亲笔写了《致六级干部的一封公开信》。信的全文如下:
发布了致六级干部的公开信。
省级、地级、县级、社级、队级、小队级的同志们:
我想和同志商量几个问题,都是关于农业的。
第一个问题,包产问题。南方正在插秧,北方也在春耕。包产一定要落实。根本不要管上级规定的那一套指标。不管这些,只管现实可能。例如,去年亩产只有三百斤,今年能增产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吹上八百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己,实际办不到,有何益处呢?又例如,去年亩产五百斤的,今年增加二百斤、三百斤,也就算成绩很大了,再增上去,就一般说,是不可能的。
第二个问题,密植问题。不可太稀,不可太密,许多年青干部和某些上级机关缺少经验,一个劲儿要密植,有些人竟说愈密愈好。不对,老年人怀疑,中年人也有怀疑的。这三种人开一个会,得出一个适当的密度,那就好了。既然要包产,密植问题就得由生产队、生产小队商量决定。上面死硬的密植命令,不但无用,而且害人不浅。因此,根本不要下这种死硬的命令,省委可以规定一个密植幅度,不当作命令下达,只供下面参考。此外,上面要精心研究,到底密植程度以何为好,积累经验,根据因气气候不同,因地点不同,因土、肥、水、种等条件不同,因各种作物的情况不同,因田间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密植程度的规定,几年之内达到一个实际可行的标准那就好了。
第三个问题,节约粮食问题。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闲时半干半稀,杂以蕃薯、青菜、瓜豆、芋头之类。此事一定要十分抓紧。每年一定把收割、保管、吃用三件事(收、管、吃)抓得很紧很紧,而且要抓得及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经过十年八年奋斗,粮食问题可能解决。在十年内,一切大话、高调切不可讲,讲就是十分危险的。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是一件大事。
第四个问题,播种面积要多少的问题。少种高产多收的计划,是一个远景计划,是可能的。但在十年内不能全部实行,也不能大部实行。十年内,只能看情况逐步实行。三年以内,大部不可行。三年以内,要力争多种,目前几年的方针是:广种薄收与少种多收的高额丰产田同时进行。
第五个问题,机械化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有十年时间,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今年;明年、后年,这三年内,主要依靠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农具,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收集全省、全地、全县各种比较进步的农具,加以比较,加以实验,加以改进,试制新式农具。试制成功,在田里实验,确实有效,然后才能成批制造,加以推广。提高机械化,用机械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逐年增加化学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第六个问题,讲真话问题。包产能包多少,就讲能包多少。不讲经过努力实在做不到而又勉强讲做得的假话。各项增产措施,实行八字宪法,每项都不可讲假话。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爱讲假话的人,一害人民,二害自己,总是吃亏的。应当说,有许多假话是上面压出来的。上面,一吹,二压,三许愿,使下面很难办。因此,干劲一定要有,假话一定不可讲。
以上六件事,请同志们研究,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以求得真理为目的。我们办农业、工业的经验还很不足。一年一年积累经验,再过十年,客观必然性可能逐步被我们认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有自由了。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
同目前流行的一些高调比较起来,我在这里唱的是低调,目的在真正调动积极性,达到增产目的。如果事实不是我讲的那样低,而达到了较高的目的,我变为保守主义者,那就谢天谢地,不胜光荣之至。
毛泽东
一九五九年 四月二十九日
就是这样冷静的毛泽东依然被人说成是头脑发热,他们难道不是“酱油分子”么?
其三,大跃进。
什么是大跃进?
就是改开之后的“步子要更大一点,胆子要放开一点,思想要解放一点”。
指责别人的时候,是头脑发热,不顾国情,轮到自己的时候,象是一台鼓风机,恨不能一下子将中国经济吹成天大的气球——这就很冷静,很适合中国国情了?
毛泽东所提的大跃进是在总路线确立的前提下,根据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所确立的在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方面实施的一系列重点工程。
这个大跃进在别人手里就弄成了另外一番样子:“大食堂”,“跑步实现共产主义”,“两年超英三年赶美”。。。。。。
“大食堂”几乎给农村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如果不是毛泽东及早发现问题,及时解散“大食堂”,相信更大的灾难一定会在中国农村发生。事实上也发生了,下文将提到。
战争年代,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很好地被贯彻下去,成为各个战场取得胜利的法宝。比如东北战场,林彪是前线的最高指挥官,毛泽东在遥远的西北通过一封封电报往来互通信息,指挥作战,林彪的军事才能在新中国的将帅中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在瞬息万变的战争条件下,也曾经与毛泽东顶过牛,拒不执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但当他认识到毛泽东的高明之处时,便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办,并创造性地完成了战斗任务。再比如华东战场,粟裕在那里指挥。粟裕也是低级指挥员出身,一步步做到野战军级别,能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与毛泽东在战略战术上有时候意见也相左,但两人都不固执己见,毛泽东是对的,粟裕遵命执行,粟裕认为自己是对的便据理力争,以达到毛泽东改变为止,毛泽东认为粟裕是对的,也欣然接受。这样在淮海战场,以六十万胜了八十万。
战争年代,L与XP几乎没有独立指挥过什么象样的战斗,只有听命于毛泽东的份,虽然XP说淮海战役是他指挥的,但现在看来,反对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淮海战役的胜利好象没他多大的份儿,不过是一个参与者,决不是指挥者。
战争年代,凡听命于毛泽东时,战无不胜,凡不听毛泽东时,屡战屡败,这样在武将心中便形成这样一个固有的观念:毛泽东总是对的。
和平建设时期,工作的成功与失败不是那么明显,于是文官们便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对毛泽东的话总是阳奉阴违,打着毛泽东的旗号,推销自己的私货。就象在一清二白的小葱拌豆腐中加进了酱油。
其四,“饿死三千万”
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三千万。悲剧哦!
现在很多人藉此攻击毛泽东。
当然,这是一群没有头脑的右派份子。
我不知道到底是不是饿死了人,到目前为止,任何一个社会都有饿死人的时候,就是美国,世界上头号发达的国家,不也经常传来饿死人的消息么?但要说饿死了三千万,打死我也不相信。当时中国总人口大约是不到六亿,三千万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说在二十个人当中有一个人饿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现在中国财政供养人员与普通老百姓的人口比例大约是1:26,比较接近于当年“饿死的”与没有饿死的比例,如果现在财政供养人员在三年之内逐渐死亡,那将是一幅怎样可怕的场景?每天会有大量的人被送往火葬场,人们可能只有埋死人的时间,而没有做其他事情的时间。
在一个正常社会状态下,什么人会饿死呢?当然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是哪些呢?
工人?不是,他们是领导阶级。
农民?不是,他们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
解放军?更不是,他们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坚强柱石。
那么是谁呢?右派,刚刚被镇压的右派。也就是说,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应当是右派。那么在没有粮食的时候,当然最先饿死的当然也就是右派了,但到目前为止,还真的没有听说哪个右派是饿死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全国的右派按XP的统计也只有55万多,全部饿死了也不够3000万的,只有先饿死右派才可能饿死其他人,那么右派有没有全部饿死呢?肯定没有,可能一个都没有饿死,当然不包括其他的死法,这不能不让人怀疑饿死三千万的真实性。
众口一词地说,那个时候饿死的都是农民。
说到底,如果说真的有农民饿死的话,那才是真的“被饿死”,与改开后的“被就业”“被幸福”“被尊严”同出一辙。
只有说那个时候饿死的都是农民,才有改开后包产到户的合理性:你看在XX年代,农民都饿死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粮食少了。为什么粮食少了呢?就是因为大集体制度下农民没有种粮的积极性。为什么没有积极性呢?因为都是为别人种粮食,不是为自己。
这样树起一个自私自利的典型——小岗村就相当有说服力了。
没有饿死三千万,硬说饿死了三千万,明明是毛泽东看到农村出现了粮食危机想方设法解决,亲自写信,让周恩来派飞机专程送到灾情严重的十五个省委书记的手里,却说毛泽东不顾人民死活,指挥无能,说什么L说,饿死人将来是要上史书的,要写上你我的名字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是饿死人的始作俑者,当年就被打倒绳之以法,但后来却给其平反,并赞扬其说,吴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是抵制错误路线的好同志。等等溢美之词,不一而足。
这就是说,别的本事没有,加酱油的本事却大大的。
写到这里,我倒想起一件事来,三年困难时期,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放学回家,一口气吃了四个馍,吃得李银桥等毛泽东的卫士们目瞪口呆,最后连盘子里的油水也让李讷舔得干干净净,他们却流下泪来。国家粮食紧张到毛泽东一家都缺粮时,可以想见当时全国粮食的紧张程度。但我们却没有看到L和XP一家在回忆这段时间时吃粮的困难场景,难道他们此时不缺粮?他们那时的日子是怎么过的?
其四,文化大革命。
一九八一年的中央决议对于文革是全盘否定的:文化大革命是领导人错误发动的,被坏人利用的,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灾难。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的,现在定性为错误,但又不能说毛泽东是错误的,便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是好的,那么为什么走到错误的方向去了呢?被坏人利用。这个坏人当然就是“xx帮”了。
果真如此吗?
我们从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xx帮”所定的罪名中可以看到有这样一条:xx帮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如果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的,那么“xx帮”破坏它,这样“xx帮”该是有功之臣哦,为什么不给他们平反呢?
这个是目前不能言谈的禁区,不说也罢。
但文化大革命错了吗?
文化大革命按毛泽东的说法,就是党内存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毛泽东号召人民起来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党内有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呢?
有,肯定有。
三十年来的改开证明,毛泽东当年要打倒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是后来的改开派。改开派也就是当年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只不过加进了少许的新鲜的资改派。
想当年,L说,是不是哦?走资派在党内?XP说,党内没有走资派。众多官员说,不会吧,我们怎么不晓得。老百姓说,共产党的干部哪里会是走资派呢?
毛泽东说,我干了两件事,第一件是将蒋介石赶到了那几个小岛上去了,将日本人请回了老家;第二件事是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于第一件事,赞成的人多,反对的人少。对于第二件事,赞成的人少,反对的人多。这两件事都还没完,都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弄得不好,就会腥风血雨,就会人头落地。
以毛泽东的睿智,虽然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他已经年迈,但还不至于老糊涂,他十分清楚自己在干什么:我不是为我个人,我是为了我们这个国家,为了我们这个党不变色,如果我们象国民党一样,我们也会被打倒的。几千万烈士为了新中国牺牲了,别人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不知道,但我是想过的。
能够十分清醒地想到这些问题的人,会是一个糊涂人吗?
但“酱油分子”说,毛泽东晚年一意孤行,听不进别人的,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毛泽东逝世时,中国虽经受了几次较大的灾难(唐山大地震,刑台大地震,松藩大地震等),但国民经济有没有到了崩溃的边缘呢?
没有。用一位外国的专家说,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并不象传言的那么糟糕,事实上,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经济发展速度并不亚于任何一个迅速发展的地区,比如同时期的日本,德国。中国由一个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
毛泽东明明白白地说,文化大革命是革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命,却被加进“酱油”,号召群众斗群众,弄乱群众思想,搞乱社会秩序。毛泽东明明白白地说,要文斗,不要武斗。却被加进“酱油”,戴高帽子,“坐飞机”,早请示、晚汇报,忠字舞,等形式主义。
清白的豆腐里如果出现杂质很容易被发现,但如果加进酱油之后,杂质就容易藏匿了,再说那酱油本身就可能不干净,但你却发现不了杂质,相反还可能称赞说:味道好极了。
不知是这瓶酱油放的时间长了还是怎么的,做出来的红烧豆腐味道竟比原来差了些,我不知道,今后烧豆腐时还要不要再放酱油?
20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