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假如宋襄公当你的领导,你该咋办? 假如宋襄公当你的领导,你该咋办?

火烧 2010-04-2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宋襄公以仁义为本,却因不切实际的策略导致多次失败。本文探讨若宋襄公当领导,该如何应对他的仁义与无谋,结合历史故事分析其领导风格与影响。

假如宋襄公当你的领导,你该咋办?

中国历史上,有个宋襄公,这个宋襄公,最大的特点,就是假仁假义,书生气十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坚定地认为,宋襄公才是“和谐”这个概念鼻祖的,并认为和谐才是执政的硬道理。可是,事实证明,无原则,无策略的和谐,肯是妥协退让,执政搞不成名堂,不会是他想象的那样,说和谐就和谐得了的,事实证明不怎么的,要不是重耳感恩,差点被提前下课。

宋襄公虽然无能,但他并非没文化,我断定他学历是很高的,我猜想,如果说当年宋国有北大、清华大学,他一定会在那里读书,而且还是高材生,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北大清华。但是,虽然没有北大清华,宋国的最高学府恐怕是国子监,在这里,要培养教育出治国人才,别的没有资格培养这样的人才,如果是民间私塾,也断然是不能培养这样的学生的,最多的只能到后来隋朝才能参加科举应试,只能从秀才到举人,绝对不能去当帝王的,所以,我就觉得宋襄公的文化,肯定是现在的北大清华级的水平。

宋襄公是很出名的国君,当时的战国首脑的称呼,分王、公、君、侯,宋襄公没有称王,说明他谦虚,没称君,说明他们国家还是强大的。最少比平原君这样称呼强大。所以他的故事就有不少的传下来了,如果说,读史可能明志,以史为镜,可明更替,平时在生活中,还真的能找到宋襄公的影子。可是现在要是提问一下,如果遇到宋襄公当人的领导,你该怎么办呢?本人想了许多,可是不得其解,只能用真的没办法回答的!下面,把宋襄公的故事整理一下,看看如果遇到宋襄公这样的人还当领导,你看看该怎么办?

宋襄公传


平定齐乱
  宋襄公即位的第八年,即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十月七日,齐桓公去世,齐国爆发了易牙之乱。其乱始于太子之争。齐桓公有六个儿子,而且都是庶妾所生,地位平等,所以齐桓公怕自己死后诸子争位,就与管仲将公子昭(后来的齐孝公)托付给宋襄公,是为太子。等到齐桓公去世后,易牙、竖刁、开方三人废掉齐桓公立的太子公子昭,易牙与寺人貂杀死群吏,立公子无亏为君,公子昭逃到了宋国。此时宋襄公见齐国有乱,正好齐桓公身前又将公子昭托付给自己,宋襄公是个视仁义超过自己生命的人,同时宋襄公一心想成为霸主。宋国的实力不是很强大,但宋襄公认为公子昭来投奔他,这是个可利用的机会,于是便想乘机夺取齐国的盟主地位,就收留了公子昭。,而让听他们话的公子无亏当了国君。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各国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要护送公子昭回齐国去当国君,让诸侯派兵相助,以壮声势。大部分诸侯一见是宋襄公出面号召,没几个人理会,只有卫、曹、邾几个比宋国还小的国家派了一些人马来了。宋襄公统领四国联军杀向齐国,齐国的贵族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不清楚宋军实力,就把无亏与竖刁杀了,赶走了易牙,在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是为齐孝公。

图谋称霸 
 宋襄公为大国齐国齐孝公复位起到大作用,自认为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足够树立威信称霸诸侯的时候了,便想会盟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确定。周襄王十一年(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而后,又命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押到次睢之社去祭祀,想借此来威胁东夷臣服。同年秋天,宋襄公又因为曹国不服,发兵包围了曹国。同年冬天,陈穆公邀诸侯重修齐桓公之好,于是陈、蔡、楚、郑等国在齐国结盟。这样,在诸侯中变形成了两大集团,楚、齐、郑、陈、蔡等国为一大集团,而图谋称霸的宋襄公一党只有卫、邾、曹、滑等几个小国。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宋襄公派使者去楚国和齐国,想把会盟诸侯的事先和他们商量一下,取得楚国、齐国的支持。开始时,楚成王接信后轻蔑地直想笑,讥笑世上竟有宋襄公这等不自量力的人。大夫成得臣说:“宋君好名无实,轻信篡谋,我们正可利用这一时机进军中原,一争盟主之位。”楚成王觉得甚是,便将计就计,答应与会。
  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国君相聚在齐国的鹿地。宋襄公一开始就以盟主的身份自居,认为自己是这次会议的发起人,同时又认为自己的霸位也比楚、齐国君高,盟主非已莫属。他事先未征求齐国、楚国的意见,自作主张拟了一份在宋国会合诸侯,共扶周天子王室的通告,并把时间定在当年秋季。楚成王和齐孝公两人对宋襄公的这种做法很不满意,心里却不痛快。但碍于情面,还是签了字。
  到了秋天约定开会的日子,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只有齐孝公和鲁国国君没到。在开会时,宋襄公首先说:“诸侯都来了,我们会合于此,是仿效齐桓公的做法,订立盟约,共同协助王室,停止相互间的战争,以定天下太平,各位认为如何?”楚成王说:“您说得很好,但不知这盟主是谁来担任?”宋襄公说:“这事好办,有功的论功,无功的论爵,这里谁爵位高就让谁当盟主吧。” 话音刚落,楚成王便说: “楚国早就称王,宋国虽说是公爵,但比王还低一等,所以盟主的这把交椅自然该我来坐。”说罢并不谦让,一下子就坐在盟主的位置上。宋襄公一看如意算盘落空,不禁大怒,指着楚成王的鼻子骂:“我的公爵是天子封的,普天之下谁不承认?可你那个王是自己叫的,是自封的,有什么资格做盟主?”楚成王说:“你说我这个王是假的,你把我请来干什么?”宋襄公说:“楚国本是子爵,假王压真公。”只见楚国大臣成得臣脱去长袍,露出里面穿的全身铠甲,手举一面小红旗,只一挥动,那些随楚成王而来、打扮成家仆和侍者的人纷纷脱去外衣,原来个个都是内穿铠甲手持刺刃的兵士(会盟前曾讲下会盟各国不许带兵,可是楚国不讲信用,由此留下了不仁不义的恶名,欺负以仁义为本的宋襄公,更是激怒了中原有正义感的国家,为六年后在城濮之战的大败埋下了伏笔)。他们往台上冲来,吓得诸侯四散而逃,楚成王令楚兵把宋襄王拘押起来,然后指挥五百乘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宋国。幸亏宋国大臣早有防备,团结民众,坚守城池,使楚成王灭宋地阴谋未能得逞。楚成王把宋襄公拖到楚国的车上,带他回楚国去了。后来,直到过了几个月,在齐国和鲁国的求情调解下,楚成王觉得抓了宋襄公也没什么用,才把宋襄公放归回国。
  从那时起,宋襄公对楚国怀恨在心,但是由于楚国兵强马壮,也没什么办法出气。宋襄公听说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为盟主,就想讨伐力薄国小的郑国,出出胸中恶气。过了不久,郑文公去楚国拜会楚成王。宋襄公认为是个机会。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夏,怒气未消的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郑文公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接报后,没直接去救郑国,却统领大队人马直接杀向宋国。宋襄公这下慌了手脚,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宋军星夜往国内赶。待宋军在泓水边扎好营盘,楚国的兵马也来到了对岸。公孙固对宋襄公说:“楚军到此只是为救郑国。咱们已经从郑国撤军。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咱们兵力小,不能硬拼,不如与楚国讲和算了。”宋襄公却说:“楚国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我们虽然兵力单薄。却是仁义之师。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面大旗,并绣有 “仁义”二字。要用 “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到了第二天天亮,楚军开始过河。公孙固向宋襄公说:“楚军白日渡河。等他们过到一半,我们杀过去,定能取胜。”宋襄公却指着战车上的“仁义”之旗说:“人家连河都没渡完就打人家,那算什么仁义之师?”等到楚军全部渡完河,在河岸上布阵时。公孙固又劝宋襄公说:“趁楚军还乱哄哄地布阵,我们发动冲锋,尚可取胜。”宋襄公听到此话不由骂道:“你怎么净出歪主意!人家还没布好阵,你便去打他,那还称得上是仁义之师吗?” 宋襄公的话才说完,楚军已经布好阵,列队冲了过来。宋军大乱。宋襄公冲在最前面,却陷进了敌阵,被箭射中大腿。由于宋襄公是个讲仁义的人,对待下属十分好,所以他的属下都拼死保护他。那杆“仁义”大旗,早已不知丢在何处去了。
  泓水之战败后,宋国的百姓们对宋襄公都骂不绝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边走边说:“讲仁义的军队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义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别人,君子不俘虏年迈的老士兵,善待俘虏。” 他身边的将士们听了,都在心中暗骂宋襄公是个无能之人。
  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7年),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宋国的邻国曹国受到侮辱,来到宋国,宋襄公根据仁义的道理款待了重耳,宋国刚战败,国家贫穷,但仍送出了20乘车的大礼。这对重耳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这个仁义的举动为他死后5年化免了一场亡国之灾,5年后又是楚攻宋,晋国出兵救宋,在城濮打得不讲信用的楚国几代不敢正视中原。

历史评论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宋襄公作如下评论: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襄公既败于泓,而君子或以为多,伤中国阙礼义,曪之也,宋襄之有礼让也。同时司马迁认为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用现代的眼光看来,宋襄公在春秋乱世中不切实际地空谈古时君子风度,为了守迂腐的信条在政治军事斗争中处处被动,并且把仁义滥用在敌国甚至是敌军身上,以至数次受辱。宋国是小国,宋襄公打了败仗,证明他对仁义还理解不到位,或者说对自己的实力还不清楚,若宋有后来秦国的实力再讲仁义必然称王,而且不只二世。但是宋襄公不肯埋头发展,他也曾说齐桓公用管仲20年称霸,而他等不了。急功近利是他失败的地方,但讲信用宽而待人,却使他位列春秋五霸。
 

推荐阅读

中国历史上非常少见的一个酷吏和恶人

 
  大连市政府对千人长跪不起处理很轻松很痛快
 
  毛泽东那个辉煌时代,还会到来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