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

火烧 2007-02-08 00:00:00 读书交流 1025
本书探讨发达国家如何通过限制有效政策与制度,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从历史视角分析经济政策与制度演变,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战略参考。

 

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

Kicking Away the Ladder :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Historical Perspetive
图书作者:[英]张夏准 著
出版时间:2007-1 版次:1
I S B N:978-7-80230-362-1/B·030 页数:264
开  本:16 印张:16.5
附赠光盘:否  字数:160千字
装帧:平装
阅读人群:社会学、政治学领域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党政干部,高校师生,对中国问题、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以及广大普通读者。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当今的发达国家正在试图踢开那个能使发展中国家爬到顶端的"梯子"——即行之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向发展中国家介绍所谓的"好政策、好制度",以此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作者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实际上处于一个十分微妙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往往不切实际地幻想得到发达国家的真诚帮助,而发达国家则处处遏止发展中国家登上发达的台阶。本书论据充分,资料翔实,对于中国改革近 30年后思考发展战略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暂无
中文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富国是如何真正变富的………………………………………………………1
  一 导言……………………………………………………………………………………1
  二 方法论问题:从历史中吸取教训……………………………………………………4
  三 章节……………………………………………………………………………………14
第二章 经济发展政策:历史视角下的工业、贸易和技术政策……………………………18
  一 导言……………………………………………………………………………………18
  二 赶超战略………………………………………………………………………………26
  三 领先国家的引领战略和赶超国家的反应——英国及相关国家……………………87
  四 工业发展政策:一些历史谣传及教训………………………………………………100
第三章 体制与经济发展:"善政"之历史视角……………………………………………115
  一 导言……………………………………………………………………………………115
  二 发达国家的体制发展史………………………………………………………………119
  三 过去及当今发展中国家的体制发展…………………………………………………182
第四章 当前的教训……………………………………………………………………………200
  一 导言……………………………………………………………………………………200
  二 经济发展政策的反思…………………………………………………………………200
  三 发展制度的反思………………………………………………………………………208
  四 可能存在的缺陷或不足………………………………………………………………217
  五 最后的评论……………………………………………………………………………221
参考文献…………………………………………………………………………………………225



英文目录
暂时没有英文目录
序  言

                    前  言

  自从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应该看到,一方面,中国入世加快中国经济参与国际经济的进程,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提升了中国的综合竞争实力,这是中国继续发展的很好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增强联系的过程中遇到种种挑战和压力。除中国以外,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类似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有的还支付了巨大的成本。
  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浪潮中,如何看待西方发达国家的所谓成功历史,如何看待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组织的作用,如何看待这些组织以及对其进行幕后操纵的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施加的种种压力,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学者都有不同的认识,甚至截然不同的结论。
  本书作者,英国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张夏准(Ha-Joon Chang)博士,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了发达国家是如何真正变富的,考察了发展中国家所承受的来自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他把发达国家现在正在向发展中国家所推荐的那些所谓"好政策"和"好制度"比作是引导发展中国家"致富的梯子",但是,大量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资料证明,这些所谓的"好政策"和"好制度"在其历史发展早期都是高度"不完善"的,即使这些"不完善"的政策和制度发达国家也没有很好地用过,甚至根本就没有使用过。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学习我所说的,而不是我所做的"。
  "踢开梯子"的实质,是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控制和操纵世界经济的实力,在制定国际经济体系的规则上实行双重标准。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口头上要求发展中国家采用那些他们从来没有为发展而使用过的所谓"好政策"和"好制度";另一方面,当发展中国家在某种程度上沿着发达国家设定的"致富的梯子"向上攀登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将要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之前,发达国家就会制造各种借口"踢开梯子"(包括重新制定和修改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经济规则和标准),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永远也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现已达到的高度。
  "踢开梯子"的危害在于,它将进一步导致世界经济体系新的不平衡,扩大世界经济体系中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它将使人们对国际经济组织(包括WTO、WB、IMF)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产生怀疑,激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矛盾和冲突。凡此种种,都将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
  纠正西方发达国家"踢开梯子"式损人利己做法的途径是,对现行的国际经济组织进行改革,使其不仅代表发达国家的利益,同时更要充分反映和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致富的梯子"需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来建立,一旦"致富的梯子"被取得共识,就不允许任何国家或国家联盟随意"踢开"。
  中国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从另一个视角证明了张夏准博士在《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中所阐述的基本观点的正确性。如果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都能够从本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共同参与"致富的梯子"的建设,他们的经济发展就不会受他人的摆布。是否可以把这种成功的经验概括为"学习他所做的,而不是他所说的"?
  本书的基本观点不仅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扬,同时也得到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有识之士的认同。我概略地翻阅了译稿,已收获颇多。
  我高兴地看到《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这本书在中国问世,希望中国读者能够从中获取有益的东西。

                                    李慎明
                                    2006年3月

                    序  言

  2001~2003年期间,我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劳伦斯·克莱因以及其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共同筹划和起草《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珠海宣言)。这个《宣言》的初稿较多地反映了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声音,为使《世界经济发展宣言》更具有全球代表性,更多地反映占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我们邀请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和我们一起共同起草《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坦桑尼亚总统经济顾问,发展经济学家鲁盖特·姆萨纳博士( Dr.Rogate R.Mshana)就是其中之一。他向我推荐了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夏准(Ha-Joon Chang)博士撰写的《踢开梯子》一书。它引起我们极大的兴趣。我们把这本书的一些重要观点吸纳到后来发表的《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珠海宣言)之中。《宣言》既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称之为"世界经济发展宣言";又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称之为"珠海宣言"。《宣言》充分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同时与发达国家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宣言》为落实2000年联合国新千年首脑会议的精神起到积极作用。《宣言》的发表,将对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产生积极影响。从这个角度讲, 《踢开梯子》一书对《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的形成、定稿和发表做出重要贡献。
  在这场引起争议的研究中,张夏准博士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了发达国家是如何真正变富的,考察了发展中国家所承受的来自发达国家的巨大压力,即要求他们采取某些在今天被视为发展经济所必须用到的"好政策"和"好制度"。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向发展中国家所做的那些说教可以用"学习我所说的,而不是我所做的"来概括。张夏准发问,难道发达国家现在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那些所谓的"好政策"和"好制度",真的是他们自己在当初的发展过程中用过的吗?历史证据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例如世界上第一个专利体系于1474年出现在威尼斯。美国通过专利法是在1793年。瑞士在19世纪成了世界技术领袖之一,而它当时是没有专利法的。
  按现在的标准,现在所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荐的所谓"好政策"和"好制度"包括知识产权制度,在发达国家发展的早期都是极"不完善"的。例如在许多发达国家的专利体系下,信息公开缺失,申请专利和处理申请的成本过高,对专利所有者保护力度不够。多数专利法疏于对发明原创性的审查。在美国,1836年专利法修订以前,无须任何原创性证明,即可取得专利。这不仅导致为进口技术申请专利的情况,还诱使一些骗子搞起了"勒索租金"的勾当。他们为当时已在使用的技术申请专利("虚假专利"),然后以将其侵权行为诉诸法律为要挟,向技术使用者们勒索钱财。绝大多数国家都不允许为化工产品和药品(相对于生产工艺)申请专利,但世贸组织的《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已将这种做法定为"非法",只有少数最贫穷的国家可以例外(例外的年限也仅仅截至2006年)。这些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相当不够,对外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薄弱。而今,《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议生效后,外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正在成为争议的热点。
  按要求发展中国家达到的标准,发达国家(当他们自己是发展中国家的时候)的知识产权制度曾经是多么不完善。严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在当时最发达的当今发达国家里也曾泛滥成灾,特别是对外国人知识产权的保护更成问题,这种情况持续到19世纪后期甚至更晚。在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之前,巴黎公约和伯尔尼公约一直是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尽管有了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即便当时最发达的当今发达国家也还是常常侵犯别国公民的知识产权,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以后。
  发达国家对其发展中从未采用过的所谓"好政策"和"好制度"感兴趣,一旦他们成为技术的领先者,这些从未采用过的政策和制度对他们十分有利。发达国家正在试图"踢开梯子",即他们坚持发展中国家要采用那些他们从来没有为发展而使用过的政策和制度。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推荐他们所谓"好政策"和"好制度"的同时,他们也正在"踢开梯子"——发达国家在以往的发展道路上已经爬过的梯子,其最终目的,就是不让发展中国家超越他们。
  通过要求发展中国家建立所谓的"好政策"和"好制度"标准,这种标准甚至连发达国家自己都没有达到过。发达国家正在有效地采取双重的标准,并且正在把发展中国家既不需要又负担不起的制度强加在他们身上,严重伤害了发展中国家。例如维持"全球标准"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共同管制制度将要求发展中国家培训(更有甚者,要从国外雇用)出一大批世界级的法律专家和会计师。而发展中国家目前最需要的是工程师和能工巧匠。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论是在政策领域,还是在制度领域,当今发达国家都在"踢开梯子"。
  对经济发展而言,重要的不是不论性质地保护一切既有产权(包括知识产权),而是在何种条件下应该保护何种产权。如果有某些群体能比目前的财产所有者更好地利用该既有财产的话,社会不保护既有产权,而是将其转移到这些群体手中创造新产权,或许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如果以这一总的原则来考察国际知识产权体制体系,那么,与知识产权相关的贸易协定就应当重写。
  应我的邀请,在本书的中文翻译工作完成后,张夏准博士还专门为中国读者撰写了中文版序言。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他在《富国陷阱》中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同时,他关于中国在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中要处理好收入贫富差距的观点,关于要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谨慎开放资本市场的观点,都值得我们深思。
  本书的翻译和出版工作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的支持,他亲自为本书写了前言。此外,我也十分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厅主任黄晓勇对本书在翻译、出版和发行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还要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王静女士和王兴权老师的帮助,使本书与广大中国读者见面。本书的主要译者是:《北京周报》的倪延硕、阎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美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金松芸、董晶、曹囡、林杨、晏俐娜。在此,我对参与本书撰写和翻译的所有同仁再次表示诚挚的感谢。
                                 肖 炼
                                 2005年11月23日


                   中 文 版 序

  从当今知识的标准衡量,中国经济的表现不尽完善。面临正统自由贸易的直接挑战,中国在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仍然保持着很高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只是在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才逐步开放贸易领域。中国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不透明的和复杂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如乡镇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比较薄弱,所有这些都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此外,中国封闭的资本市场,国有银行控制着金融部门,对外国金融资产实行大量的限制。这些也都可能与投资,尤其是与外国投资的目的背道而驰。
  还可以列举一些批评中国做得不够好的例子,结果却是,尽管人们怀疑中国采取了许多反经济增长的政策和制度;但是,它却是过去二三十年来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富有活力和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当然,这并不是第一次证明主张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所犯的错误。东亚、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通过其高度干预发展战略而获取经济繁荣的做法,与当今中国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欧洲和北美的富国,包括英国、美国的历史经验似乎表明,这些国家的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才是更有益的。正如我在本书所阐述的,就是这么几个罕见例外的国家通过采用类似的制度和政策而取得繁荣,但他们却让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不要继续采用这些政策和制度。
  如人们所见,中国的卓越经济表现不是神话,它仅仅是沿着良好阶梯的历史途径而获得繁荣。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中国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具体地讲,中国的收入差距在过去的20年间已经达到类似于拉丁美洲国家的水准。这种状况令人十分担忧,持续不断的巨大收入差距在拉丁美洲延续了100多年,40年之后又在中国再现。中国领导人现在完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认识到地区贫富差距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但是,还不清楚他们是否能够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除了国内问题外,中国还面临富国要求其开放市场(尤其是向富国开放其拥有竞争优势的资本市场)的外部压力。这种压力部分是受到自由贸易理念的影响,部分是受到迄今中国经济成就的自信心的鼓励。许多中国人也开始认为,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是必经之路。
  但是,从中国渐进式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可知,中国对完全开放其市场(尤其是开放资本市场)和市场自由化应该十分谨慎。应该对富国开放其资本市场的经历保持警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控制资本市场的做法,被许多当今富国一直沿用至20世纪80年代,有的甚至沿用到90年代。开放不成熟的资本市场,以取代国内固有的资本流动体系,将导致腐败和过度的国家干预。这就是1977年在韩国、马来西亚和其他亚洲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作为当时经济还比较薄弱的中国,却避免了过早开放金融市场所带来的泡沫经济阵痛。如果中国过早地开放其资本市场,那么,它将非常容易地成为"低投资—低增长"制度(许多发展中国家,包括90年代中期以来作为曾具有经济活力的邻国——韩国已经建立起的制度)的牺牲品。 
  中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面临自由市场经济的压力,它将有许多选择,需要处理增长不平衡以及在未来1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更新其技术能力等问题。这些将决定中国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繁荣、昌盛、政治稳定的社会。我衷心地希望本书能够为中国实现其美好的未来蓝图聊尽微薄之力。
                                     张夏准
                                     2005年11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