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谈谈“包”字的问题——是一包就灵吗?
看了人民日报的这篇文章——《“包”字可做好文章(《人民日报》1980年4月30日)》,这篇文章可能是最早与“包”字有关的文章,值得好好分析与批判。
1980年的时候,当时华国锋同志还在台上,一“包”就灵的鼓噪就已经开始在全国上下甚嚣尘上了,连人民日报这样的大报也在大力鼓吹“包”字的神奇,发表了这样的文章,看来已经是迫不及待,急不可耐了。
“某某生产队的鱼塘,过去亩产不上百斤。去年出榜招贤,一个社员自告奋勇,包养一年,每亩平均产鱼六百多斤”,等等。“包”字真有那么神奇吗?一“包”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吗?在当时的条件下,承包到人(户)以后,仍然是手工劳动,原始的生产工具,产量能翻几倍和十几倍吗?有那么夸张吗?“包”字真有那么灵验吗?“包”字能点石成金吗?唯心主义者大嘴一张,眼睛一闭,“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物是感觉的复合”,胸怀天下,天马行空,有什么事情是吹吹牛做不到的?像游戏中用魔杖呼唤兽一样呼唤一下,就什么神奇的装备都有了。正如《春天的故事》那首歌里所唱(吹)的,“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些城,这些金山是一个已经衰朽的老人就像神话般地屁股一撅,就崛起来的吗?是他那神奇的金手指一晃就七十二变变出来的吗?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好事?如果他真的是那样的神奇,就让他一个人辛苦一下,通过玩魔法变出一切人民所需要的东西,让老百姓好好享受一下,感恩戴德,岂不是更好?还需要那么辛辛苦苦的操劳吗?
一“包”就灵的鼓吹者们,现在看到“包”字的巨大危害了吗?几十年一路包下来,包的农业出现了“三农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些问题到现在都迟迟得不到解决,说明农村的改革已经是彻底失败了。导致的后果是,农民工被迫进城打工,农民也成了临时的工人——这种不伦不类的特殊身份,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有的。包的城市出现了“三工问题”——“工人真苦,城市差距真大,工业真危险(金融化、空心化)”,到处都在“爆雷”。城市里的情况虽然与农村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也是“包”字打头——一切包出去。承包主体是新生的资本家,雇佣了大量工人,包括农民工,“包”的结果也是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相比较而言,农村承包是大户承包得利,小户承包吃亏,“三农”问题严重。城市里的承包是各路资本家在承包,工人被雇佣,资本家得利,工人吃亏。农村是包产到户,分田单干,城市里是工厂集体劳动,车间也可以承包。最终的结果是农村有“三农”问题,城市有“三工”问题。
早在十几年前就流传一种说法: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也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包”字导致中国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这一切都归功于“包”字的“功劳”,“包”的结果不是缩小了三大差别,而是扩大了三大差别,而且这种差别越拉越大。所以,“包”字不仅不是那么灵验,而且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列宁早就说过,“小生产者每时每刻都在产生资本主义。”“包”字就是这样的巨大祸害,像癌细胞一样在社会上蔓延,慢慢侵蚀社会主义的肌体,如果不加以警惕,就会导致社会主义的机体腐烂,彻底崩溃,最后是“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悲惨结局。
“包”字只是在短期内促进了个体生产,小生产的发展,而且勾起了人的私心私欲,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则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包”字就是有私心的表现,是走资派试探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开始,往后就全面铺开了,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在的城管是不是政府部分职能承包的产物?西方一些国家如美国,军队的职能也外包给私人雇佣军了。看来包字很神奇,一切皆可承包(甚至转包)出去。既然包字这么厉害,一包就灵,我建议把政府、军队,一切社会组织全部承包出去,或者干脆不要政府和军队,一切私有化承包给个人,岂不是天下大吉了?“包”治百病了?
有了包字,就“包”治百病了吗?包字仅仅是一个责任(制)的问题吗?包字不是路线问题吗?毛主席为什么能够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包”字看得非常严重,果断及时地制止了包产到户“三字一包”会导致两极分化快得很的问题,私有化卷土重来的问题?1965年毛主席重上井冈山,在5月25日送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下山的时候,大声地问张平化:“你是没有忘记我在专列上的许诺吧?我为什么把包产到户看得那么严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所有制的基础如果一变,我国以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基础就会动摇,工业品卖给谁嘛!工业公有制有一天也会变,两极分化快得很。帝国主义从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对中国这个大市场弱肉强食,今天他们在各个领域更是有优势,内外一夹攻,到时候我们共产党怎么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工人、农民的利益?!怎么保护和发展自己民族的工商业,加强国防?!中国是个大国、穷国,帝国主义会让中国真正富强吗?!那别人靠什么耀武扬威?!仰人鼻息,我们这个国家就不安稳了”。
难道一“包”就灵者们就看不到包字所存在的问题吗?他们并不是看不到问题的存在,而是有私心的问题,是迫不及待要让一部分人特别是让他们自己先富起来的问题,所以就大力鼓吹“包”字的作用,神话“包”字的作用。通过人民日报这篇文章,作者对“包”字的崇拜之情是不是已经跃然纸上了?崇拜得五体投地了?“某某生产队的鱼塘,过去亩产不上百斤。去年出榜招贤,一个社员自告奋勇,包养一年,每亩平均产鱼六百多斤”;“某某猪场多年来赔本,去年包给社员户养,槽头兴旺,养出的肥猪赚了钱”;“某某拖拉机站,过去老亏损,去年搞单机核算,责任到人,你看,一年扭亏增盈”;……“还是那些鱼塘、那些拖拉机,还是那个猪场,为什么往年赔钱,现在赚钱?原因并不复杂,说穿了就是一个‘包’字,这一‘包’,改变了那里十多年来吃大锅饭、管理混乱的局面,激发了社员经营的兴趣,生产劳动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集体增收,社员也得利。由此可见,‘包’字大有文章,并不是那么可怕的。特别是工副业和多种经营,只要包得好,就能增强社员的责任心,起到发展生产的积极作用。”看看,看看,“包”字是不是很神奇?一“包”是不是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生产就大发展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也上去了?而实践证明,“包”字真是害人不浅,人民遭罪了,国家受难了,难道就不怕包拯一旦转世,铡了一包就灵者们的狗头?
毛主席的前三十年好像不存在“包”字的问题。包就是私,必然导致私有化和一系列问题,后来的实践也证明了,从包字开始,一步步走到今天私有化盛行,两极分化严重的局面。
从上到下,一切承包下来或者外包出去的结果,必然是少数人得利,多数人受害,越来越走向两极分化,贫富不均。“包”字与封建时代封土建国的分封制其实没有什么两样,造成了一个个的小皇帝和地方势力作乱,是一切祸乱的根源。历史证明,私有制就是私人单干和承包制,已经被实践检验是死路一条,不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