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烨:一位优秀的诗人与她的诗歌
(介入6-1)
郑烨:一位优秀的诗人与她的诗歌
—评余秀华和她的《打谷场的麦子》
:这次参与评论余秀华诗歌的文艺讨论活动,我举了手,但不是一时冲动。原因有这么几条:一是这次想做点尝试,有点突破,机会非常难得;二是每个人都需要用更多,更丰富的文艺创作形式,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相声,小品,摄影,动画创作还是文学评论,随性感悟来理解文艺,要勇于尝试,各有争鸣;三是入网以来,有几次触,摸,看诗的过程【1】,故于此处陋笔泼墨一下,希各位拍砖指正。
不管您承不承认,上世纪互联网的诞生确确实实催发了一次全球扁平化,文艺大众化的机会。
这机会的确给力,它让愤怒的加拿大歌手戴夫?卡罗尔可以创作了一首歌曲《美联航摔坏吉他》,上传到YOUTUBE视频网站,让不想负责的美联航股票价格在几天中狂泄10%,相当于蒸发掉了1.8亿美元的市值;而在远在千里的中国,则毫不吝啬地有更多的大众文艺在互联网上传播,激发了草根创作者的热情—结果有了打工者的歌曲,打工者的春晚以及打工者的生活片段。
许立志的诗,余秀华的诗也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应允而生。不同的是:”2014年9月30日下午近两点,九零后诗人许立志来到深圳龙华一座大厦的十七层,在窗前向外眺望了五分钟之后纵身一跃”;相反,以诗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于网络出名的脑瘫诗人余秀华,在几天前(2015年3月12日)的晚七点现身杭州,签售新推出的诗,而最新一次的博客更新时间在2015年3月15日。
无论是哪一个诗人,失去也罢,现身也好,都在用自己的歌唱与期盼,生活的经历与沉淀,用以完成创作,迸发时代抒写。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诗人时刻,这个时刻让许立志直到现在仍在被人缅怀;这个时刻也让余秀华的诗歌差不多每首总能引起文友们的关注。
然而,关注并不代表没有不理解,没有误读与批驳。至少《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首诗歌,就有着广泛的争议:有人讲:“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丽?迪肯森,出奇的想象,让这样强烈美丽到达极限的爱情诗,情爱诗,还没有谁写出来过。”有人嗤之以鼻,评论道:“低俗有媚,语言露骨,有可被利用的→的倾向;用右倾的语言描绘←边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种矛盾,我并不喜欢。”
出现这些完全相反的评论并不奇怪。因为在余秀华的诗歌写作中,太善于运用隐喻和借助晦暗不明的角色之塑造来表达情感,也就让人难以琢磨。
我们稍微翻阅一下,只要稍微一下,就不难发现这个特点:
1. 《爱》
“我会遇见最好的山水,最好的人
他们所在的地方都是我的祖国”
2. 《雪下到黄昏就停了》
“我这么白的时候,他来过
那时候他痴迷于迷路,把另外村子的女子当成我”
3. 《唯独我不是》
“无论如何,我依旧无法和他对称
我相信他和别人的都是爱情
唯独我,不是”
4. 《阳光甚好》
“在步行街看见一个男子抱着孩子在讨钱
我摸过火车票夹着的一张纸币
躬下身体,递给他”
凡事不过三,过三必有规律可循。这些诗在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对象构建,有没有原因可循?
我认为这与余秀华本人作为脑瘫患者有密切关系:
1. 因为脑瘫而被迫面对的生活封闭与情感单纯,反到让诗歌纯粹,也给予了余秀华善于用偏于内心自省的创作手法来勾画一切:未必到过的山水,还未清晰明了的人物,不断闪现的树木与丛林,步行街与火车站,海底和深渊。
2. 因为脑瘫而有不甘寂寞的情感奔腾需要,又不可避免地让余秀华在自己的诗歌中用“他”,“她”,“许多人”,“他们”这样的艺术想象,来组成自己的世界:来到这个世界得有人陪伴,绝不能让心灵孤独,要有爱心和帮助,要有理解与祝福,要有对生活的自信,要有友情也需深藏爱意。
这些情感的流露与人物的涌现,我们相信它是真诚的。但是再往深处一想,又总让人觉得缺点什么:余秀华有着中国农民的身份定位。这是让她把自己训练成一个真正的诗人,并得到人们的认同的独特要素,同时也成了她倾述的重要来源;但在前面的诗歌文字中,有种让人难以琢磨到余秀华原有社会身份特征的缺憾感。
基于这样的原因,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评评下面这首《打谷场的麦子》吧!这是一首很好地展示了余秀华有着中国农民的真实身份定位的诗歌:因为没有经历过谷麦金黄的城市小青年,是不能写出这样的诗歌的。从大众文艺而非精英视角的观点来看,这首诗很有评论的必要性。
— 打 谷 场 的 麦 子 —
五月看准了地方,从天空垂直打下
做了许久的梦坠下云端
落在生存的金黄里
父亲又翻了一遍麦子
——内心的潮湿必须对准阳光
这样的麦子才配得上一冬不发霉
翻完以后,他掐起一粒麦子
用心一咬
便流出了一地月光
如果在这一打谷场的麦子里游一次泳
一定会洗掉身上的细枝末节
和抒情里所有的形容词
怕只怕我并不坚硬的骨头
承受不起这样的金黄色
图一 打谷场的生活
图二 打谷场的艺术
简评:
【互联网诗人余秀华有许多好诗,但不一定总能得到主流媒体的推介。如果您只是透过小编记者们层层过滤的视野来观摩,往往只能看到被其评价为“情爱”系列的诗歌,读到的也只是一个貌似多愁善感的“小资”余秀华。
相反,《打谷场的麦子》这首诗就很好展示了余秀华有着中国农民的真实身份定位:因为这首诗讲的就是农村生活,没有经历过谷麦金黄的城市小青年,是不能写出这样的诗歌的。从大众文艺而非精英视角的观点来看待,这首诗很有评论的必要性。
首先说内容,全诗让人感觉到了一个词,“形具有色”,它简单直接地抓住了至少三个关键性的名动形来展开诗歌,来描写打谷场和打谷场的麦子:—为名词“五月”,点出打谷时间发生的时间;二是动词“翻”,打谷场中的主要事件;三有“金黄”,这是主要的劳动色彩,也是被描写物“麦子”的重要特征。
其次,全诗结构紧凑,三节而立,实景与情感的前承后继,劳动场面的书写连接,都很自然顺畅:“五月看准了地方,从天空垂直打下”是背景画卷的入幕,拟人化的描写俏皮可爱,“一句从天空垂直打下”又给人一种“废话不多讲,就到打谷场”的干净利落感; “父亲又翻了一遍麦子——内心的潮湿必须对准阳光”既是主要人物角色的描绘,又顺手一把就勾勒了打谷场上的主要劳动画面,并完成了诗人情感的一次投射:一石三鸟,是一处不能忽视的亮笔;最后的“如果在这一打谷场的麦子里游一次泳……”,是诗人情感的浸透和蔓延之笔,也是本诗最具童趣纯真之处。
总之,一句话,《打谷场的麦子》这首诗歌很讲究镜头艺术的挥洒应用,将图一中的老百姓中的简单生活场景,通过摄影师的手笔绘制成了图二的艺术效果图片。更难能可贵的是,诗歌中描写的应该是孩子眼中的打谷场世界,因为,没有什么成年人能比《打谷场的麦子》中的孩童更富有这样的想象力“用心一咬,便流出了一地月光”。这足以让读者在诗中神游很久,真的会有“在打谷场的麦子里游一次泳”的冲动和执着。】
这里不妨在文字最后,试着总结一下—要对余秀华和她的诗歌进行品论—恐怕不能忽视“内心的潮湿必须对准阳光【2】”,“我爱诗歌,从来不指望它带给我什么”,“为何我的亲人都散落在远方?”这些内容与情感的好好感悟;或者讲如果您只是仅仅抓住她那首包含争议的《我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中的一点粗鄙来说事,偶得一下“冬日雪下后的一点冷峻的虚像化在线”【3】,这应该是不够真正理解余秀华和她的诗歌的。
(2015—4—18 四川 温江)
[注]:
【1】:这些历程包括有:打工诗人许立志的去世,互联网里各位的悼念,其诗作集《新的一天》的众筹;打工者春晚和老井的诗歌《地心蛙鸣》;一些开始熟悉起来的朋友们的诗歌创作; 包括一些从事文艺理论研究的老师在内的各位对余秀华的关注。
【2】:《打谷场的麦子》和简评。
【3】:《雪下到黄昏就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