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政文摘(38) 2009-06-15
网络时政文摘(38) 2009-06-15
全球恐步日后尘 经济长陷低迷
工作之馀去寻欢 权钱联姻色作媒
纵情声色犬马,为官尚有廉耻否
教授不识蒋公 学界乌烟瘴气
阅兵不如演习
秦始皇已变为财神
东方日报: 全球恐步日后尘 经济长陷低迷
全球经济惨遭金融海啸蹂躏后,目前仍处于劫后救危阶段,可说大病未愈,但个别国家如英、美等的政府领袖为了尽快向外显示其救市成绩,即使经济尚未显露复甦苗头,已急不及待发表乐观论调,认为当地经济即将见底,快者可在第三季末复甦,慢者亦可在年底重见增长动力,与英美政府唱双簧的专家学者亦大不乏人。
弔诡的是,国际机构对全球经济的看法呈现分歧,例如世界银行早前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调低,由原来估计下跌百分之一点七五调低至倒退百分之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取态则较乐观,甚至有意将明年的增长预测,由原来估计百分之一点九调升至百分之二点四。这些机构和专家究竟哪些具先见之明,哪些是瞎猜乱估,要由日后的事实印证。
从数据表现看,欧美经济饱受对上两季的急速下滑后,近期的跌势确实开始放缓,不过距离止跌回升的日子,相信仍有一段时间。令普罗市民对前景逐渐重拾信心的重要因素,其实离不开股市和商品价格急涨,以美股较具代表性的标普五百指数为例,由今年三月份的低位六六六点起计,至今已反弹逾四成一,几乎收复今年全部失地;油价过去四个月上升一倍,升至每桶七十二美元,似乎预示经济回春的佳兆。
股市表现向来被视为经济盛衰的领先指标,可是面对世纪一遇的金融和经济特大灾难,再加上欧美各国为求尽快挽救经济,不惜採用非常手段,例如向金融市场大量注资、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转入公帑户口、向陷入财困的企业提供天文数字的贷款,令市场的流动资金异常宽鬆,在资金催谷资产价格膨胀的形势下,股市对经济表现向来发挥的预示作用会否失效?
要更准确判断股市与经济的互动关係,大家不妨参考财经杂志《巴隆氏》半年一次的投资圆桌会议讨论,与会投资专家认为美股过去数月升得太急,调整势所难免,有专家甚至担心未来要为救市付出沉重代价,可能出现恶性通胀或美元暴泻。从实体经济低迷以及股市升势疯狂的两极化现象看,这些言论显然并非危言耸听。最近股市、商品及其他高风险资产价格急升,明显是由资金推动。令人深以为忧的是,资金热烈追捧股市和商品市场,是因为看好经济前景偷步行动,抑或由于实体经济投资无门,资金在走投无路下,只能拚命鑽进股市及商品市场。
此外,近期转軚看好美国经济今年复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的分析,亦值得留意。他担心全球经济在资产泡沫爆破后,由于高负债、高槓杆和需求不足等因素拖累,会步日本后尘,步入漫长的「迷失十年」。日本「迷失十年」的特徵是经济长期处于低增长、货币政策宽鬆、利率似有若无、失业率高于平均水平。
克鲁格曼指出,日本由于欠缺减息空间,加上人口老化,导致内需不足,故要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复甦;至于印尼和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鑑于政府和企业均过度负债,几乎每隔十年就爆发一次地区金融危机。这些因素,除却人口老化不适用之外,几乎全都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换言之,当全球经济危机平息过后,除非有新措施解决上述种种问题,否则经济前景难逃「日本化」的宿命。
正如我们一再指出,目前欧美经济顶多只是跌势喘稳,喘稳之后能否出现反弹是另一回事,反弹力度如何,亦无法掌握。各国政府、分析员及传媒争相唱好经济前景,不外是当前痛苦太深,人心思变而已,但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可持续性,并非取决于人心去向。
东方日报: 工作之馀去寻欢 权钱联姻色作媒
内地近年曝光的腐败大桉中,不少官员都在娱乐场所开始堕落,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官员的业馀生活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一家中央级传媒不久前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受访对象是基层官员,当问及「工作之馀出入营业性娱乐场所,出于甚麽原因」时,三成一受访者表示因工作需要,两成说为了放鬆身心,而四成九称「人情交际的需要」。
由于这是一份不记名的问卷,答桉应较接近实际情况,因而更值得深思。比如说,那逾三成的官员究竟有甚麽重要工作,不能在办公室光明正大地谈,要拿到娱乐场所进行?可想而知,不少涉及权钱交易,在娱乐场所谈,权、钱再加上色,三者结合,成功机会更大。
那两成人需要放鬆身心,也不难理解,当今官场尔虞我诈,互相倾轧,放工后找个小姐唱歌跳舞,桑拿按摩,放鬆放鬆,很有必要。
至于近半人的「人情交际的需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接受他人请客,二是请别人。在两种情况下,都不会白请,觥筹交错之间,仕途、商机都有了。有时候则是长线投资,联络感情,为日后铺路。
有权不用 过期作废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官员无论为了甚麽「需要」,出入娱乐场所都不会自掏腰包,要麽用公帑开支,要麽接受对方请客。娱乐场所是高消费的地方,埋单动辄几百、几千元,凭官员个人正当收入消费不起。但当官的有的是权,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大笔一挥,就可以签单,无论谁请谁,都是「阿公」的钱,只是从这个口袋出还是从那个口袋出的问题。
二是到娱乐场所,是会上瘾的。不久前因贪污被查处的北京市海淀区原区长周良洛有句名言:「一到晚上,我就很想那种夜生活。」在娱乐场所长期浸「淫」,使他产生了双重性格,白天是区长,义正辞严地教育下属要廉政,晚上却变身「老总」,出入高档会所,美女相伴,歌舞昇平。他惊呼,诱惑实在太大!
儘管当局早就规定,公职人员不得参加高消费的娱乐活动,可是官场上下,早已玩乐成「疯」,要禁也禁不了。高官其身不正,对下属也无谓过于严格,于是便出现河南省新县局长在酒桌上猝死,还被记功的咄咄怪事。更令人髮指的,是深圳市海事局高官酒后猥亵小学女生、湖北巴东官员对洗脚女工霸王硬上弓等丑闻。
这一切都对中南海发出警讯,当年毛泽东预言干部被糖衣炮弹击中的情景,已在大大小小的娱乐场所中成为现实。
更重要的是,目前社会分化严重,一方面有成千上万的贫困人士终日劳碌而三餐不继,另一方面,官员们却在娱乐场所醉生梦死,一掷千金,给小姐的小费已相当于下岗工人一个月的生活费。若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当局统治的合法性将面临严峻挑战。
羊城晚报:纵情声色犬马,为官尚有廉耻否?
来源:羊城晚报
挟公权力之威而成玩乐之风,使公权力在民众心中呈现出一种令人憎恶的狰狞面目,这意味公权力本应有的公信力式微。而公信力一旦消亡,执掌公权力的合法性就不知从何说起。看起来,对一些官员进行常识教育是必要的,玩乐盛行的潜台词就是“当官不玩乐,请我都不做”。
6月9日、11日的《人民日报》就干部“玩乐风”现象进行了报道。在有心人看来,这很有点异乎寻常;但对沉湎其中乐此不疲的人来说,或许仍不过是东风吹马耳也未可知。
一些地方出台措施加强问责,意在遏制干部玩乐之风,固然使人略感欣慰,而从调查披露的情况来看,一些干部之于玩乐似已有沦肌浃髓之忧。比如,当问及“工作之余出入营业性娱乐场所”的原因时,受调查基层官员中有三成多表示是因为“开展工作的需要”,两成表示是为了“放松身心的需要”,近五成表示是因为“人情交际的需要”。这样看上去,公职人员到营业性娱乐场所玩乐,不仅是公务活动的必需品,也是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因此似乎也是无法禁止也不必禁止的。
毫无疑问,和其他人一样,官员的确也有“放松身心”与“人情交际”等“需要”;和其他公民一样,官员也有玩乐甚至到营业性娱乐场所玩乐的权利(法律禁止的除外)。但官员之于其他社会成员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是公权力的人格化载体。因此,他们欲“与民同乐”就必须坚守以下基本前提:切断与公权力的联系,维护公权力的形象。
遗憾的是,现今的部分官员玩乐之风盛行,恰恰是以丧失上述基本前提为前提的。所谓“开展工作的需要”,意味着玩乐乃是公权力之有机构成与价值取向;所谓“放松身心的需要”与“人情交际的需要”,倘若以公权力为媒介,又意味着玩乐是公权力的衍生品和增值物。建立在公权力基础之上的玩乐,当然都无须玩乐者自掏腰包,或由公款报销,或由老板埋单,归根到底,由公权力或明或暗地埋单。
有了公权力,就可以纵情声色,尽情玩乐,出国旅游,四处观光,则对公权力的向往、迷恋与攫取,就成为某种流行的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退一步说,即使官员的玩乐与公权力无关,但倘若没有节制,倘若不到营业性娱乐场所就不能实现“放松身心的需要”、“人情交际的需要”,也意味着公务人员政治秉性的沉沦和某种品德的丧失。这样的公职人员首先已失去了道德品质,他们的品行表现很容易使民众对他们自我表白的政治正义产生怀疑。
挟公权力之威而成玩乐之风,使公权力在民众心中呈现出一种令人憎恶的狰狞面目,这意味公权力本应有的公信力式微。而公信力一旦消亡,执掌公权力的合法性就不知从何说起。看起来,对一些官员进行常识教育是必要的,玩乐盛行的潜台词就是“当官不玩乐,请我都不做”。但事实上,有的人之所以能成为官员,恰是吃喝玩乐开路,又变本加厉地吃喝玩乐,玩乐之风只不过是政风的表现之一。完善制度、加强监管、管“八小时之外”一类的调调,老实说已经有点老套了。若群众监督不能成为强势,只在左手监督右手中兜圈子,“八小时之内”的事都很难说,更遑论把触角伸向“八小时之外”。(滕朝阳)
太阳报: 教授不识蒋公 学界乌烟瘴气
人怕出名猪怕壮,名气一流的北京清华大学近日闹出国际大笑话。该校历史系副主任王奇教授在新出版的学术着作中,被人揭爆有几十处翻译错误,其中最荒唐的莫过于将蒋介石(Chiang Kai-shek)译为「常凯申」。堂堂清华历史系教授,竟不识这位叱吒风云的近代名人,一时成为老百姓茶馀饭后的笑谈。
显然,这是一个低级错误,足以令名校清华蒙羞。事后有人替这位教授辩解,称原着人名用的是「韦氏拼音」即粤语读音拼法,译者不知此人就是蒋介石。这其实不是理由,虽然内地不採用「韦氏拼音」,但译者只要翻查韦氏与汉语拼音的对照表,答桉一目了然。有疑问查字典,不过举手之劳,连小学生都懂,清华教授怎么会不懂。
何况,从资料前后文的语境中,身为历史学者也应意识到此人应是重要人物,即便不是蒋公,也绝不会是莫名其妙的「常凯申」。更荒唐的是,这本错漏百出的专着,出笼前部分章节未经编审校对。该书出版商中央编译出版社的高级编辑事后承认,因仓促赶就,没有校对该书部分内容,她说「当时我觉得清华的牌子那么硬,王教授的学养也很好,仓促之间没有深究」。想不到,清华教授的着述在出版社居然还有「免检」、「免校」特权,闻所未闻,岂有此理。
粗製滥造 清华蒙羞
近年内地学着翻译错漏百出,「常凯申」不过冰山一角,最让人捧腹的是,北京大学某教授在译着中将古代思想家孟子译成了国人不识的「门修斯」。「门修斯」、「常凯申」,分别出自北大、清华教授之作,相映生辉,成为最经典的讽刺笑话。
世风日下,急功近利,学界乌烟瘴气,清华、北大也难洁身自爱。一些顶着一流学府光环的教授们,讲课着述,弄虚作假、粗製滥造、沽名钓誉,后果只能是毁掉国家学术声誉,伤害一代莘莘学子。学术腐败愈演愈烈,根子又在考绩制度上,因为无论学者还是教授,论文着作的多寡是升级考核的一个凭证。
然而,「常凯申」事件似乎没有「学术作风不严谨」那么简单,主角王教授至今未露面说明,引起公众质疑:此书并非教授亲自撰写,係由弟子代笔?付梓前并无阅读文本,只是听取学生「开题报告」,或看了写作大纲后署上大名。其实,「导师挂名,学生干活」在内地学界早已不是秘密,司空而见惯,即使「常凯申」当事人不愿说,明眼人也能猜出个七七八八。
学人争名逐利,斯文扫地。近年来捉刀代笔愈演愈烈,市场供需规模日盛,枪手产业应运而生。武汉市月初侦破一家代写、代发论文公司,生意异常火爆,为「顾客」捉刀的近百专业写手清一色硕士或以上学历,枪手根据难度十五天内完稿。购买论文的主力是中小学教师及大学毕业生,前者所需论文用于评定职称,后者急需毕业论文。悲哀的是,假作真时真亦假。
阅兵不如演习
中共建政六十年来,军事实力究竟发展到甚麽境界,一直讳莫如深,这不仅是西方列强亟欲知道的结果,也是周边国家寝食不安的谜团。尤其是经历三十年改革开放洗礼的解放军真正作战能力,究竟是有长足的飞跃,抑或只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仍是未知之数。
俗语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今年内地将举行盛况空前的大阅兵,是龙是蛇,届时自有分晓。
国防大学军事后勤与装备研究所副所长崔向华大校在接受访问时,特别为是次阅兵作出清晰解读,并列出十大看头:一看国力军威,向全世界展现「中国力量」;二看发展历程,显示军队质的飞跃;三看力量体系,全面展示综合高效建设成果;四看武器装备,镇山之宝源源不绝;五看军容军姿,尽显「和平之师、文明之师、威武之师」风采;六看特殊方阵,千变万化令人耳目一新;七看改革创新,突出华夏民族自强不息动力;八看製造工艺,体现中国多民族融合文化特色;九看协同能力,测试指挥应变胆识;十看经济效益,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无可否认,内地近十年来在经济上取得一定成绩,国防军事建设也有所发展,好像海军亦可奔赴亚丁湾打海盗,一时之间「中国威胁论」又甚嚣尘上,令北京当局踌躇满志。但可笑的是,面对印度侵佔领土疯狂叫阵、日本窃据钓鱼岛、越南侵吞南沙岛礁等,中国政府却无计可施。莫非国人年耗八百多亿美元供养的军队,只是银样鑞枪头?
其实,北京与其耗费巨资搞甚麽大阅兵,不如摆开阵势在东海或南海进行一次真刀真枪的大演习,以收威慑之效,这不是更有意义吗?(太阳报 林思源)
秦始皇已变为财神
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展开第三次发掘,万众瞩目,希望有更多稀世奇珍出土,以增国族之光。
毛泽东一九七三年八月五日写《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虽死魂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制,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如果没有秦始皇,就不会有兵马俑,我们实在不该多骂秦始皇。尤其今天,没有甚麽大人物值得歌颂,我真想唱秦始皇颂歌,他为今世中国人造福,缔造茂盛财源。又如万里长城,若孟姜女将之哭倒,今人可招五洲四海游客吗?
提到「焚书坑儒」,中国知识分子无不咬牙切齿。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羊城晚报》刊载诗人吴有恒的两首七律,与毛诗大唱反调。其一:「打赢六国靠枝军,文化论低曰暴秦。生怕聪明人造反,因而下令把书焚。怎知知识烧难尽,到底亡秦是楚人。何以亡秦者必楚?楚辞唱遍屈灵均。」其二:「张楚成功是汉家,江河一统曰中华。文章西蜀双司马,才调少年贾长沙。为有丝绸通远路,传闻信使泛仙槎。何曾百代秦政治?秦政杀人似割麻。」诗中一句「文化论低曰暴秦」可说大错特错,兵马俑正证明秦代文化之高、艺术之高,许多朝代都不如,甚至「世界七大奇迹」也未必如,秦代历史理应重写。
李白的颂歌唱得最好:「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统一文字,功绩彪炳!有人骂他:「在位三十七年,陵墓就修了三十六年,修陵的民工达七十万;当时全国人口约两千多万,壮丁也不过七百万,也就是说十个壮丁中就有一个被徵去为秦始皇修陵……何等残酷!」我相信今之西安市民最不愿骂秦始皇而奉为财神也!(东方日报 刘济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