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改革应有之方向
我国教育改革应有之方向
我国近三十年的经济改革成效是显著的,这说明我们找到了经济改革正确的方向,抓住了关键问题,那就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那我们的教育改革是否也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呢?我们只看成效就能看出来。没有!现在说教育改革说的最多的方向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是不对的。因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本不矛盾,不属于舍此即彼的范筹。因为凡是教育都需要考试,凡是教育也应该以提高素质为目标,考试要考什么?素质!两者完全应该,也能够结合起来。
那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方向在哪里?我个人认为教育改革应该“改革适应计划经济的教育体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体制”。
问题一:什么是适应计划经济的教育体制?
这就要牵涉一个问题——计划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国民?计划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国民,那么适应计划经济的教育就教育出什么样的国民。
计划经济的概念: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这样的经济体制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呢?相当明显——服从指令。所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提倡“螺丝钉精神”。什么叫螺丝钉精神?两个字——服从。没有需要、没有创新、没有思想、没有道德、没有感情。这种人相信政府、相信组织、相信领导,不相信自己,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自己的逻辑。政府让炼钢就炼钢,政府让虚报产量就虚报产量,而完全不顾忌这将会给国家和自己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乃至灾难。
我们现在的学校就是生产这种螺丝钉的教育工厂。
问题二:我们的教育是如何培养这种螺丝钉精神的?
这个问题要分科说明。
1、语文教育
我们的语文课堂经常出现的就是老师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解白话课文。这简直就是胡闹!一个白话课文干吗还要讲解?学生凡认字就能读白话文,至于是不是理解,他可能理解,也可能不理解,也可能理解了表达不出来。这都是人的这种理解、表达的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而已。孩子本身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总体不强,而且个体差异相当大,有的发展早,有的发展晚,不能强迫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到一个水平,也不能强迫所有的学生都能表达的一样准确。老师拿着教学参考书和不懂事的孩子比“理解”,孩子当然比不过你,然后你说孩子真笨。其实不是孩子笨,只不过孩子比你小几岁罢了。如果你也和这些孩子一样的年龄,你只是其中极普通的一员。讲解白话文只能让本来就已经很浅白的文章更加浅白,本来就已经很通俗的语言更加通俗(也就是庸俗)。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孩子渐渐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会想:“老师的想法(其实是教参上的想法)比我高明,而且反正到最后老师会把教科书上的答案告诉我。”
2、数学教育
我们数学的难度与美国相比大概差3年,也就是我们一年级学的东西,美国四年级学,我们四年级学的美国初中学。这样安排是很有深意的。
在学校里经常看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笨!”,也听学生抱怨:“我真笨,数学只考40多分。”即使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大多也是经过一番苦功才有的这样的成绩,而且他的好成绩和自己的老师比起来还是有差距。而在美国,由于数学教材难度相当小,所以大部分学生基本都能做到考试得满分,在他们眼里自己的数学和老师一样好,老师最多也就是做到考满分为止了。其实如果让我们四年级的孩子考一年级的数学效果也差不了太多,这样就成功地打击了我们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无法相信自己,认为自己是笨的,老师是英明的。长大之后进入社会,相信组织是英明的,自己是愚蠢的。
中国基础教育中数学是世界上难度最大的,同时中国学生对数学的厌学也是最严重的。因为学生们在数学上得不到成功,得不到快乐,失去了自信和自尊。
3、英语教育
我们的英语教育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经过九年,高中毕业之后,大部分学生在英语面前完全失败,一小部分成功者能够做到与美国的文盲进行日常交流。而美国的文化、美国人的精神、哲学基本上很少了解。
4、政治历史
这部分太明显我就不多说了。
4、音乐教育
世界上音乐素养最高的是哪个地方的人?维也那!为什么?因为那里的人从小不听儿歌。不听愚蠢的音乐,只听天才级和大师级的音乐。再看看我们。
小结:虽然我们的计划经济需要的是螺丝钉式的人民,也很打算教育出螺丝钉式的人民。总把“我是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两句口号喊得很响。但人毕竟是人,不是也不可能成为螺丝钉。所以这种教育注定是失败的。但正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下。接受过这种教育的人民毕竟奴性是很大的,没有了创造力,没有了开拓精神。所以许多大学生毕业以后向往国家分配工作,找到一个“铁”饭碗(其实“铁”饭碗本身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没有自己创业的热情和能力。
问题三:何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教育体制
同问题一一样,首先要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什么样的国民。这里有一个故事:说是在一条铁路旁边一个村庄里有一个几乎没上过学的男孩,十七岁外出打工,几年后在外面结识了一个朋友,是一个农业专家。他把这个专家请到自己的村子里,请他帮助他测自己村里的土地适合种什么?经过测试发现,这个村的地非常适合种水蜜桃。于是他承包土地种水蜜桃,发了财。周围村民们看他种水蜜桃发了财,于是也跟着种水蜜桃。他看大家都跟着种于是就砍了桃树改种柳树,几年之后大家的桃子上市以后,招来许多客商进桃,但方圆百里找不到足够的筐,于是他的柳条又成了抢手货。后来果农们要修篱笆,他找到守铁路的村民,说要无偿给他们砌墙,村民很高兴,于是当火车驶到这个村子边上的时候,看到百亩桃林,正赏心悦目之时,有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可口可乐”,靠这四个字的广告费,他成了附近最成功的有钱人。
这个几乎没上过学的男孩就是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应该教育出比他更敏锐、更富创造力、更有眼光的人才。
市场是交换的场所,交换是市场的法则。所以适应市场经济的人应该创造更多,更好,他人更需要的东西,以便换取更多更好自己更需要的东西。这种人要有眼光,有创造力,有思想,有自信,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
问题四:怎样才能培养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
很简单,该怎么教就怎么教。只要顺着人性发展的规律教就对了。人本来就有创造力,只要成人不破坏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