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忘本干部”
不做“忘本干部”
时下,不少党员干部,当提拔了的时候,把提拔的功劳记在领导的身上,大搞“谢恩私门”;若几年没被提拔,就将怨恨算在组织的帐上,时刻“报怨组织”。
搞“谢恩私门”和“报怨组织”者,实属异曲同工,都忘记了是由谁养大的和由谁养着这个关键问题,是典型的“忘本干部”。
人民日报今日载文《提拔了,该感谢谁》,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批评:有的把职务升迁看成是某个领导的“恩惠”,对领导感恩戴德,投桃报李,而把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信任抛在一边;有个别领导干部“恩人”自居,认为“你是我提拔的”、“我是为你说了话的”,把下属的升迁完全归功于自己。
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干部“知恩图报”是当然和必须的。“知”是前提,“报”是根本。只有认知“恩”来源何处,才能“报”到点子上、“报”到关键处。
一名干部被提拔,在其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肯定有慧眼识才的伯乐、辅助成长的领导等不少“恩人”存在,但这些“恩”都是小恩小惠,真正的“洪恩大惠”是群众和组织赐予的。因为,这些帮助干部成长的伯乐和领导,是受群众的委托和组织的委派,行使发现干部、培养干部、选拔干部的职责,他们发现干部才能、帮助干部成长、提拔重用干部,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是正常履职和尽责工作,不这样做倒是失职、渎职和不称职。
党员干部如果错认了“恩门”、记错了“恩帐”,搞“谢恩私门”,不仅会玷污上下级之间纯洁的同志关系,搞个人崇拜、人身依附,还会弱化组织观念、蜕化群众感情,挤占组织之功、漠视群众感受,进而搞小团体、建小圈子,滋生腐败现象,败坏党风政风。
对党员干部而言,心里没有群众,就是忘本;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就是变质;滥用手中的权力欺压群众,就是背叛。因此,不做“忘本干部”,这是党员干部最起码的标准,也是党员干部最高的境界和要求。
人民群众是党员干部的衣食父母,不管升多大的官、握多大的权,都是在群众和组织培养的、给予的,都是人民群众养活的、支撑的,什么时候都不数典忘祖、弃恩忘本。
不做“忘本干部”,就是要始终摆正与人民群众的“主仆”关系,修缮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纯洁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就是要从灵魂深处感恩群众,发自内心尊重群众,尽心竭力回报群众;就是要把时间、精力和功夫花在研究群众想些什么、希望什么、反对什么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一些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
只有不做“忘本干部”,才能正确对待进退留转、看淡名利得失,才不会产生政绩的“冲动”、钻入权力“套子”、陷入利益的“黑洞”。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