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金融危机与社会建设

火烧 2008-12-05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强调社会保障对消费社会的推动作用,分析剩余价值与生态循环的关系,指出中国需加强民生领域改革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循环:能量守衡
生产=需求……价值=价格……商品=货币
(生存)价值之源:社会保障
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费用决定的,其中包括劳动者本人的培养、教育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的费用。
(发展)剩余价值:技术构成
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工人相对减少,而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加,“总体工人”中的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强度日益提高,从而成为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劳动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联合早报》 金融危机与建设美好中国社会
郑永年:有社会保障才能大胆消费

  在西方,很多家庭不用很多存款,可以把挣来的钱全部用来消费。这是因为他们有很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失业、看病、小孩上学都不用担心,可以放心大胆地进行消费。
  中国老百姓的钱不能这样用来消费。中国老百姓的存款是为了生存,甚至是救命的钱。所以即使把基础设施搞得再好,老百姓也不敢花钱,中国也成为不了消费社会。
  如果中国要建立消费社会,就一定要把大量的资本投资用于社会制度的建设。只有等有了这些基本社会制度之后,中国才会变成一个消费社会,才能与西方国家竞争。
  西方都是消费社会,虽然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不会走回头路。中国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有效消费社会,很难和西方竞争。再者,因为金融的全球化,中国如果不能建立消费社会,也就不能保证国际经济秩序的公正性。一个可能发生的局面就是中国人积累,发达国家消费。

  从目前来看,尽管这次4万亿方案的投资也提到了要以改善民生作为投资方向,投资的十大领域中有很多都是指向民生领域的,但可以预计,到最后,绝大部分的钱一定是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的。
  道理很简单,做项目工程背后总有巨大的既得利益在推动;而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属于公共服务,没有人来推动。没有任何强有力的动力来推动民生方面的制度建设,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问题之所在。
  中央政府的设想是好的,也有推动社会改革的强烈意愿,但是中国各个省的地方政府的权力,比任何一个国家的地方政府的权力还强大。地方政府有能力可以抵制中央的政策。就拿这次的4万亿改革来说,一旦某个省拿到钱之后,它会不会进行民生建设?没有好的制度来保障这个。
  比如说,医疗改革在中国已经讨论了很多年,但到现在还是处于争议阶段。为什么?这不是因为政府没有钱,而是因为钱在既得利益者手中,不想把钱花在公共服务上。中国的社会改革需要钱,中央政府有大量的钱,但是花不出去或者不想花出去。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