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决择的国家道路
面临决择的国家道路
中国正处在什么样的历史阶段,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对政治经济的基本判断。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在于对当时社会生产状况的准确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政治经济的性质和相关问题才会逐步明晰,社会发展的趋势便会开朗起来,实践中面临的复杂事情就可能在解决上有所遵循。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工业民族,当它一般地达到它的历史高峰的时候,也就达到它的生产高峰。实际上,一个民族的工业高峰是在它还不是以既得利益为要务,而是以争取利益为要务的时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对社会生产状况的描述从计划经济的核算方法转变为以GDP为中心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纵观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中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犹如井喷一样,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成为了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不仅改变了中国,也确确实实地影响到了世界发展。一个工业民族,形象鲜明地站在历史的道路中央。
但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工业民族,还没有来得及回味工业文明的确切内涵,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开始考验这个优秀民族的新智慧。国家主席胡锦涛认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党中央继承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战略思想,提出了关于时代问题的基本看法。主要包括,深刻变革论、和谐世界论、共同发展论、共担责任论和积极参与论五个方面内容。如何把握新思想的社会基础,恐怕不认真看待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际,还是不行的。特别是当代中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变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必定有深远意义。
在国民经济统计的数据上分析,2004年至2008年的发展阶段中,中国GDP依然持续高速增长,而在增长构成中,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已发生深刻变化。数据表明,2004年是标志性的一年,工业经济增长所占比重下降到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半以下,第三产业开始与工业经济一起共同支撑国民经济主要构成。国家统计局根据经济普查资料测算,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总量为15987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了16.8%。 三产比重提高8.8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095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1%,比2004年快报核算数所占比重的15.2%降低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3904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加1517亿元,占GDP的比重由52.9%降至46.2%,降低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5018亿元,比年快报核算数增加21297亿元,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提高8.8个百分点。在个体、私营经济成分占较大比重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三个行业中,普查后的增加值比常规统计多出近1.5万亿元,占GDP增加部分的65%。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告称,2005年中国GDP现价总量为183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3070亿元,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87047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2968亿元,增长10%。 三次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12.6%,第二产业占47.5%,第三产业占39.9%。
2006年GDP现价总量为21192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现价总量为24040亿元,比上年增长5.0%,占GDP的比重为11.3%;第二产业现价总量为103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占GDP的比重为48.7%;第三产业现价总量为847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占GDP的比重为40.0%。
2007年GDP现价总量为249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现价总量为28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占GDP的比重为11.3%;第二产业现价总量为121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占GDP的比重为48.6%;第三产业现价总量为1000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占GDP的比重为40.1%。
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比上年增长9.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增长5.5%,占GDP的比重为11.3%;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增长9.3%,占GDP的比重为48.6%;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增长9.5%,占GDP的比重为40.1%。
从这几年的国民经济分析来看,工业生产在我国不再一枝独秀,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房地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与工业生产分庭抗礼,中国工业生产的峰值过去了。中华民族作为新兴的工业民族,国家发展道路很快就面临着新的决择。是快速地适应人类劳动生产力的新发展,还是千方百计地维护既得的利益,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不得不进行认真地思索,甚至需要被迫地使自己发生质的转变。我们正处在什么样的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性质有了什么样的变化,新的人类劳动生产力的具体特点是什么,中国社会发展与新型劳动生产力的进步是否和谐,需要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生产体系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等等,这些都迫切地需要一个科学的判断。
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引起了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信息工程内涵不断丰富,信息技术,信息化劳动,以人的思维为本质特征的信息社会,等等,信息科学的每一步突破,信息概念便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工业文明的没落伴随着信息文明的兴起,站在工业化道路中央的中华民族迫切地需要把握住信息文明的涌动脉搏。在工业文明衰落的过程里,如何甄别我们的既得利益,并逐渐地把利益转化为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基础力量;如何甄别民族内部个别群体形成的既得利益,通过社会革命,化解既得利益集团贪恋没落文明造成的民族损失,这不仅是一些历史英雄人物所要担负的民族使命,更要唤起人民,共同来组建和创造新文明。
以能源为核心,生产组织以雇佣劳动也即资本形式为主的工业文明将要随风而逝;以智能为中心,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社会性,以整个社会为基础的互动交流、广泛协作的信息化生产劳动就要深入物质生产的灵魂。这样广阔的历史阶段上,中华民族选择的国家道路就是每一个国家公民的具体政治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