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太:话说良心
| var $tag='杂谈'; var $tag_code='dc4f691e69eaed4378c5482658ee3b0f'; 标签:杂谈 |
有人问我,啥叫良心,我还真愣住了,是啊,啥叫良心呢?我咋下定义?还真沒追究过。照理,我们讲话、写文章,使用的任何词汇都是一个概念,你只有彻底了解了这个语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有资格使用它,可谁也做不到这一点,往往是大概理解或自以为理解了,就去使用了,这是违背逻辑学的基本规则的,但是,你总不能使用每个词都去查词海词源,彻底弄个水落石出才使用一个概念,因为那也实在太麻烦了。但是,我们在使用重要概念时,或者容易发生误解的概念时,还是需要彻底弄清楚的。关于良心,是至关重要的名词概念,我想至少需要追究一下。我在网上搜罗一下,大体有如下几种解释:
一、常识性解释:
1、良心就是对的起自己,对的起别人。
2、个人内心的是非感:对自己行为、意图或性格的好坏的认识;同时具有一种做好人好事的责任感,常被认为能引起对于做坏事的内疚和悔恨。
3、对道德行为主要原则的先天知识。
二、详细解释:
1. 本谓天然的善良心性。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 朱熹集注:“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2. 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
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仆固怀恩叛唐,李日月为朱泚将,而其母皆知逆顺之理,良心不可泯也。”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霍筠》:“彼岂有真才实学,能起死回生耶?徒以人命为孤注耳,良心安在!”巴金《灭亡》四九:“但是她一旦离开了他,特别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便感觉到剧烈的良心上的痛悔。”
3. 好心。
《西游记》第五八回:“大圣本是良心,沙僧却有疑意。”
三、西方良心的概念:
良心就字面而言,在一些西方文字中最早与“意识”、“认识”相关,属于道德哲学的研究范畴。英、法中的“良心”有共同的词形conscience。从英文看,conscience,源于拉丁文conscire,本意是“知道”,由此衍生出con-scientia,即知识、意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conscience成了“内心”、“意识”的代名词。在赋予道德意义之后,conscience又被古人用来专指“按良心办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应负的道德责任的一种稳定的自觉意识。
应该说,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作为人心中的最内在法则,它不仅给人以内在的权威和标准来裁决自身的对错,从而阻止人去有意做恶或劝导人积极为善,而且促使人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深刻反省、从而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或悔过要求。良心的自我发现有两个结果:要么从自己既有的作为中获得精神的快慰,要么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悔恨交加,以致觉得自己的一切都逃不过良心眼睛。世上之所以有道德生活,最终要归因于良心:做好事不求别人的赞赏而只求无愧于心,是道德生活的最高境界;做错事能扪心自问并深感内疚则是塑造有德之人的第一步;做坏事竟心安理得而不觉得受良心的谴责,则属于只有靠严厉的惩处才能纠偏的行为。毫不夸张地说,良心乃是道德秩序的保证。良心,并且只有良心,才能救道德于堕落。
在中国,良心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告子上》,意为仁义之心,包含恻隐、羞耻、恭敬等情感。良心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反映,是人们的各种道德情感、情绪在自我意识中的统一,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良心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范畴,是一定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因而也没有所谓抽象的良心。良心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判断、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对于道德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西塞罗,《论辩集》。
良心是与公正、仁慈和义务等概念有密切关系的范畴。
首先,良心与公正、仁慈有密切的联系。良心以公正与仁慈为基本准则,又对公正与仁慈原则的落实有支持作用。良心就是要使人爱其所爱,恨其所恨,具有是非感与正义感,具有“恻隐之心”。良心可以视为公正、仁慈原则等等的内化。良心不仅包容正义感,也含有仁慈的驱动存在。其次,良心与义务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良心是对道德义务的内心体认。所以义务是主体良心体认的对象而非良心本身。良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质。但一旦义务转化为良心,则义务对人的要求就可望得到真正的落实。这是因为,良心具有主体自由的特质,而义务则具有相对强制的特征。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说:“履行善就意味着履行义务,而我们的义务看来并不符合自然的意志,因此在义务和爱好之间就有一种冲突。在行动之前,义务的情感反对爱好;它作为阻止物而活动;在行动之后,如果爱好在行动中胜过了义务的情感,义务就做出谴责:说做爱好以为善的事情是坏的。对于我们本性中这种反对爱好和在责任和义务的情感中表现自己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良心。”
包尔生还指出过:“确实没有人会相信:一个民族,倘若它完全缺乏我们称之为风俗和良心的东西,缺乏个人在其中通过审慎和畏惧控制自己行为的东西,能够支持哪怕一天以上”。
苏霍姆林斯基则说:“压抑自己良心的声音,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如果你养成一种对某件事情毫不在乎的习惯,那你很快就会对任何事情也都满不在乎”。
所以,良心无论对社会的健康发展还是对个体的道德生活都有极大的意义。
比如,教师的职业良心,就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动力和调节机制所在。教育良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范畴。其他各行各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关良心的说法多的很,如果你一定要我给良心下个定义,我倒最愿意这样下:良心是心灵美的发源地,是由心灵美派生的不够确切的内心准则,是具有内隐性质的圣洁。
怎么认识一个人的良心水准?我们先来一个简单的举例进行探讨,比如,中国皇帝里面,普遍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最好,他的确文韬武略,可以说,开创唐朝、巩固唐朝、发展唐朝,他都有大功,贞观之治,更是开一代新风,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沒有李世民,也就沒有唐朝,但从良心角度看,老李就有了很大问题,他这个皇帝是怎么当的?一是杀死了兄长李建成,二是逼退了父亲李渊,纯属篡位。父兄固然有毛病,而且是很大毛病,但他们不仁,你不能不义,如果说宣武门杀死兄长在所难免,那么逼退父亲李渊则属过分。你把父亲放入冷宮,他的日子好过吗?做儿子的,怎么可以故意让自己的父亲过不好受的日子呢?你辅佐他,等他死了再自然接班,有何不可?显然,良心上是过不了关的。再有,如果沒有魏征,他早就腐败堕落了,早去泰山封禅显摆功德了。但是,忍了一时,忍不了永久,脕年仍是骄奢淫逸。单从良心角度看,在名皇帝中,我认为最有良心的皇帝应该是赵匡胤,为啥这么说呢?第一,赵匡胤穷人出身,当了皇帝也沒有骄奢淫逸,连皇宫门帘都用的家织印花布,一生艰苦朴素不忘本,尽量压缩百姓开支和负担;第二,郭威建北周,养子柴荣继位,赵匡胤和两位先主、尤其是和一代明主柴荣,感情是很深厚的,不想柴荣39岁就死了,七岁的柴宗训继位,这才导致陈桥驿兵变,我认为,陈桥驿兵变的主谋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赵普,赵匡胤并非很主动,虽也想当皇帝,但还是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用现在话说,有良心发现。因此,他宣布法令,柴氏家族一律厚待,世代享受大贵族奉禄,为什么“水浒”里边的柴进,啥也不干还称“柴大官人”?还那么富有?就因为是皇家柴门后代,这也是赵匡胤的良心所起的作用。按以往贯例,为防止后患,夺了人家皇位的人,是注定要把皇家赶尽杀绝、斩草锄根的,但赵匡胤和平解决了这一问题,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做人的起码良心。第三,杯酒释兵权,再一次体现了赵匡胤的人道主义和做人的起码良心,他感到了军权威胁,担心再次发生类似自已这样的兵变,但他沒有象另外两个穷哥们出身的皇帝刘邦、朱元璋那样杀戮功臣,而是好言相劝,表达苦衷,都给他们高规格待遇,养起来,使将军们心悦诚服,没人造反。
可以认定,沒有良心作铺垫的仼何外在形式都是丑陋的,只有注入了良心的灵魂,它才有可能是美的,政治、经济、法律,无不如此。即便是意识形态,诸如学术、文学、艺术,也是如此。乃至日常生活的常规形式,诸如婚恋、交友、交易等,都是如此。总而言之,沒了良心,就会丧失人性,一切都近乎荒谬。
从人本主义出发,改革三十年以来,我们中国人的最大残痛损失,不是别的,不是你有了他沒了,也不是他多了你少了,而是做人的良心丢失了。在我看来,什么都可以沒有,但良心不能沒有。试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良心都让狗吃了,它会有什么大出息?有出息也是假出息。沒有良心支撑的政治,一定是无聊政治;沒有良心支撑的经济,一定是无聊经济;沒有良心支撑的法律,一定是无聊法律;沒有良心支撑的文化,一定是无聊文化。一个社会,只要这个社会的多数成员丧失了良心,这个社会就一定无聊,我们有很多大学生自杀,并非是他们不爱惜生命,实际上是以死来抗争这个社会的丧良灭心。
自杀的年轻生命们永垂不朽,宇太这厢给你们鞠躬了,我曾指责你们自私、轻生,以自已一死了之残害父母与亲朋,这是对你们缺乏深层次理解,我在此向你们公开认错并忏悔。你们无力对抗这个邪恶的社会,你们结束了自已如花似玉的生命,但你们留下的,是做人的纯洁,是社会的良心。我亲爱的80后们,你们一生下来就沒有享受过社会主义的阳光,就沒有感受过毛泽东时代人人平等的做人尊严,你们就已经根据家境不同出身不同进入了人格等级的无聊命运,不是你们无能,是社会摧残了你们。我心疼普天下80后的孩子,尤其是无基础无靠山的孩子,我爱你们,就象爱我的唯一的儿子,因为我儿子也是80后,我从他身上,看到了所有80后穷孩子的命运。但我恳请你们,不管多难,尽量不要寻短见,因为,未来,需要你们。
有点儿动情了,还是回到正题上来罢。
或许有人要问:宇太,你有良心吗?
怎么说呢?面对苍天大地,我不敢说我很有良心,但我敢说我比较有良心,如果中国社会都是宇太这样人,至少不会比目前中国社会状态更丑。
我记得早年在职工食堂买饭,四角钱一个小炒,很想吃,但每吃一次就容易反问自已,你自已吃小炒,父母吃什么呢?父母吃不上,你有什么资格吃?为減少心灵折磨,就很少吃,至到结婚前,都是把结余的钱交给父母,希望苦了一辈子的父母,能提高一点儿生活水平。也许这是一种愚昧,或者没必要,但是自然冒出这种想法,我也防止不了。
我一不做官二不发财三不出名,直接影响了我老婆孩子的生活水平,我曾怀疑自已沒有良心,只顾自已心性而不顾妻儿生活,是自私。我想这个问题很复杂,如果这么看问题,那么马克思、毛泽东恐怕也变成沒有良心的人了。因此,良心有个范围问题,主次问题,中国官员哪怕是最小的官,只要为老婆孩子谋福利,老婆孩子就一定错不了,可焦裕录是这么干的吗?孔繁森是这么干的吗?难道你能说焦裕录、孔繁森沒有良心吗?他们对老百姓有良心,对人民有良心,这才是最大的良心,以大良心牺牲小良心,才是有良心,以小良心牺牲大良心,才是沒良心。有人主张公私兼顾,不可能,公私本身就是一对矛盾,顾了这头就要损害那头。同理,真正的人民学者只能选择为人民劳动,不可选择为自已劳动,也不可选择为自家劳动,马克思很穷,但他追求钱途了吗?马克思很爱燕妮,但他的劳动是为燕妮吗?毛泽东一辈子都不愿意摸钱,他非常爱长子毛岸英,但他的劳动是为毛岸英吗?大凡做大事的人,不可能为钱财而干,也不可能为单个人或一小撮人而干,只能为天下人而干。远的不说,就说乌有之乡张宏良、黎阳、时寒冰、郎咸平、水火、邋遢道人等绝大多数撰稿人,是为了得实惠吗?这些人都有自已的专业和本事,如果专往利益和好处上盯,干点儿什么不能赚钱?孔庆东是很有名气的人了,到哪儿都可以赚到钱,为什么挤时间也要到乌有去讲学?乌有之乡的乡民也是要吃饭的,是沒有什么收益的,但范景刚、郭松民等进步学者坚持打造属于人民的阵地,同志们都有老婆孩子,都要生存,难道就沒有更好的营生了吗?许多大学生拿着微薄工资甚至义务支持乌有之乡,又是以什么为原则的选择?就算我宇太不出门谋钱途,办个家庭写作班,也是会比现在创收的。这一切都是为什么?难道不是作为学者的天地良心吗?
良心,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个心灵法则。
一个人,不能不讲良心,更不能沒有良心。
普天之下者,都该存有天地良心也。岂能自顾自?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