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周易》和毛泽东关于争取外援的观点

火烧 2010-01-11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探讨《周易》中涣卦初六爻辞对争取外援的启示,结合毛泽东关于外援与自力更生的观点,分析其主张以自力更生为主,外援为辅,并回顾中国革命历程中外援的实际影响。

《周易》和毛泽东关于争取外援的观点  

《周易》在涣卦的初六爻辞中说:“用拯,马壮,吉。”  

涣卦是研究怎样发展福利事业的一个专题卦。本爻辞就是说,在发展和壮大福利事业中,初六处在开始阶段,既无经验可取,又无教训可鉴,非常需要利用外来的力量给予拯济,像一个人走路,如果有人拯济一匹壮马,无疑是一件大吉的事。  

这说明《周易》非常注重外援工作。  

外援和自力更生相比,何为主?本例也已经说明,因为走路主要靠自己,但如果在走路中能得到一匹壮马,就可辅助自己走得快些,如果没有这匹壮马的辅助,也照样可以到达目的地,但困难会多,时间会长。正是为了减少困难,加快速度,才应该努力争取外援。外援的重要性也仅仅在此。由此可知,在自力更生和外援的问题上,《周易》的主张显然是以自力更生为主,以外援为辅。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说:“多助寡助是主要因素,但是附随因素,……”(注1) “我们的根本方针和国民党方针相反,是在坚持独立战争和自力更生的原则下尽可能的利用外援,而不是如同国民党那样放弃独立战争和自力更生去依赖外援,或投靠任何帝国主义的集团。”(注2)至于在自力更生和外援上谁为主的问题,毛泽东很明确,就是“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的外援。”(注3)  

回顾中国革命的历程,毛泽东也正是这样走过来的。因为在长征路上,中国的革命和共产国际已经长期地失去了联系,遵义会议上毛泽东被选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事,共产国际是不知道的,当然更谈不上支持和援助的问题。到延安之后,在抗日战争问题上,毛泽东代表党中央提出了独立自主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共产国际却提出了“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王明是带着共产国际的这个方针政策,于一九三七年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大加反对毛泽东的路线,从而使“毛泽东处在少数甚至孤立的地位,”面对这种情况,连毛泽东自己都说:“我的命令不出这个窑洞。”(注4)  

到一九三八年,毛泽东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党内的威信越来越高,这时共产国际才对毛泽东的领袖地位“认可”(注5)。  

虽然如此,但对毛泽东的冷淡和不支持态度并没有多大改观,周恩来说:“一九四0年我到共产国际去,……我说我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之后大哗,不以为然。” (注6)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要发动内战,“斯大林担心我们打不嬴,曾让我们和国民党搞联合政府,让我们交出武器,改编为国防军,以换取在联合政府的合法地位。”(注7)同时他们和国民党亲近,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四日,和国民党在莫斯科签定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八月底,莫斯科拒绝了毛泽东提出的苏联援助中共的请求。”(注8)到一九四九年,当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已经被消灭,斯大林这时又派米高阳来到当时的党中央所在地西柏坡,流露出“以长江为界与国民党南北分治的主张,担心再打下去美国会卷入”(注9)等等。  

这一切,后来毛泽东在追忆中进行概括说:“斯大林对中国作了一些错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抗日战争初期的王明右倾机会主义,都是从斯大林那里来的。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不准革命,说是如果打内战,中华民族有毁灭的危险。仗打起来,对我们是半信半疑。仗打胜了,又怀疑我们是铁托式的胜利,……”(注1 0)  

从以上一系列事实来看,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对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革命不仅不支持不援助,而且还尽出些难题,至于当时其他资本主义各国,那更是持反对态度了。这一切都说明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完全是建立在没有外援的前提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取得的。  

这说明中国的革命并不依靠外援,但也不是说放弃对外援的争取。比如抗日战争时期与国民党搞统一战线,共产国际的主张是“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反对以毛泽东为首的独立自主的统一战线方针。面对这种情况,“毛主席一句不讲共产国际问题”,这 “既保持了同共产国际的团结,又坚持了我们独立自主的统一战线政策。”(注l 1)实际就是为了争取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和援助的一种努力。  

通过以上所举不难看出,在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问题上,《周易》和毛泽东都很注重,但毛泽东能结合革命的需要,不断地增加着新的内容,从而使它变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组成部分。  

注: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4 5 0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 9 5 2年8月北京第二版。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762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8月北京第二版。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590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52年8月北京第二版。  

(4)李维汉:《回忆与研究》  

(5)[美]高沃龙著,刘戟锋译,《对手与盟友》,第93—9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1 9 9 2年2月第一版。  

(6)《周恩来选集》上册  

(7)《黄克成回忆录》上  

(8)[美]高袄龙著,刘戟锋译,《对手与盟友》,319;32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1992年2月第一版。  

(9)李银桥:《在毛泽东身边十五年》  

(10)《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286页,人民出版社出版,1977年4月第一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