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阿凡达》:一部左翼倾向的电影

火烧 2010-01-18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阿凡达》被解读为一部具有左翼倾向的电影,通过科幻设定批判西方殖民历史,展现环保与反抗主题,分析杰克的转变象征革命精神,揭示好莱坞反主流立场。

《阿凡达》:一部左翼倾向的电影

□刘继明


【左岸特稿】


  《阿凡达》在中国的热映以及媒体和网络上几近狂热的赞美之声,远远超出了此前许多同样取得过可观票房的好莱坞大片。人们追捧《阿凡达》的理由,不外乎高科技动漫制作的美仑美奂,再加上美好、崇高、环保之类的流行说辞。正是由于影片将各种时尚元素的精心配制,才使得包括演陆川在内的许多业内人士也恨不得跪倒在《阿凡达》面前顶礼膜拜。但在我看来,《阿凡达》值得全球特别是中国观众悉心探究的价值,乃是影片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刻怀疑乃至颠覆。
  《阿凡达》中用高科技武装到牙齿的地球人类对潘多拉星球和纳美人家园及其生命的掠夺和摧残,并非好莱坞编导们的奇思异想,而是对数百年来西方殖民历史的一种隐喻。说纳美人是昔日的印第安人、南美和非洲原住民,甚至是八国联军时的中国人,也并非生拉硬扯的联想。但如果《阿凡达》表述的只是这样一个毫无新意的反殖民主义的主题,显然会让许多人失望。令人欣慰的是,主人公杰克?萨利的横空出世,使这部影片产生了异乎寻常的魅力。作为一个瘫痪的前海军陆战队士兵,杰克几乎是以一个“弱者”的形象出场的,但当他肩负顶替其哥哥的使命,化身为“阿凡达”只身闯入纳美人营地,在学习纳美人生存能力的过程中与部落首领的女儿产生爱情,直至面对地球人发动摧毁纳美人家园的行动,杰克毅然站到了纳美人一边,投身于保卫潘多拉星球和纳美人生存权利的伟大壮举。这一惊心动魄的过程,既是对007一类经典银幕英雄的蓄意颠覆,也改写了长期以来好莱坞影片反复书写的美式爱国主义的经典主题。
  对于地球人来说,杰克的“反水”无疑是一种对自己种族和阶级的背叛行为,而对纳美人来说,杰克则是将他们带出绝境的“魅影骑士”,是以色列人的摩西,是巴基斯坦人的阿拉法特。因此网上有人把《阿凡达》称为科幻版的《潜伏》,把杰克当成未来世界的余则成,这种说法尽管不无戏谑的成分,却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对于杰克的抉择,我们固然可以进行多种解读,但上校的愤怒显然不是他与杰克之间的个人恩怨,而是一种“阶级仇,民族恨”。正因为如此,在决战时刻,上校才对杰克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对观众而言,杰克和纳美人最后是否能够战胜地球人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们的反抗将当今世界日益尖锐的冲突从令人陶醉的全球化梦呓中解脱出来,让人们得以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影片的最后,作为地球人的杰克?萨利死了,而作为纳美人的杰克获得了新生。从一个利益集团的工具化身为另一个民族或阶级的战士和领袖。这是一种彻底的决裂,这样的转变和决裂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如马克思、恩格斯,切?格瓦拉等等,但当它在一个好莱坞科幻大片的虚构人物身上发生时,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就此而言,《阿凡达》的确称得上是一部具有鲜明左翼倾向的未来世界启示录。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启示录出自被称为“世界领袖”的美国,而非其他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国家或地区。这正是好莱坞艺术家们值得我们尊重的真正理由。当几乎所有第三世界的电影人沉浸在对西方强势文化和高科技成果的幻觉中难以自拔时,他们却将目光投向了一个尚处于冷兵器和蛮荒时代的弱小种族,并以向其“输送”杰克这样一个“意见领袖”和“反抗战士”的方式,明确表达了他们的反主流立场。这恐怕会让许多恨不能一步跨入“强势国家”的人大跌眼镜。正是在这一点上,艺术家的良知和勇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如果中国的艺术家们仍然跟在那些空有一张华丽的高科技外衣的大片后面,乐此不疲地热衷于制作《终结者2》、《变形金刚》的劣等衍生品,而对本土问题和人类境遇缺乏清醒的认知,他们即便在《阿凡达》面前磕破脑袋也无济于事。
 
  2009年1月15日草就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