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国泰州籍已故诗词家,书画家王退斋先生,是辛亥革命南社积极分子。

火烧 2011-09-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讲述泰州王退斋先生作为南社革命家的生平,涉及辛亥革命、诗词书画艺术及文革时期遭遇,强调其历史价值与文物意义,呼吁社会关注与定位。

中国泰州籍已故诗词家,书画家王退斋先生,是辛亥革命南社积极分子。  

陈泰  

    泰州海陵王退斋先生是来复诗社、泰社组织者之一。得到了柳亚子、仲一候先生的激赏。文有“南社”,武有“黄埔”,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2011年9月1日~5日,王退斋先生之女王玉玲、王佩玲女士专程从上海来到泰州,寻找南社仲一候先生90多岁的子女,找得非常疲劳,在泰州知名文化人的帮助下,告诉记者:“我父亲王退斋是南社泰州的积极分子,当时由于年龄小,只有15岁,没有登记,但仲一候先生的子女可以证明。1966年,我父亲60岁退休后,本应过正常的退休生活,但文革运动开始半年后,上海大街上,我父亲退休前任上海市新会中学校长的学校,出现了泰州造反派贴到上海:“揪出反动诗会南社泰州仲一候、王退斋流亡地主……!!!” 的大幅标语。开始了夜半惊雷动魂魄。……现在,向泰州知名文化人致敬,请有关方面给予王退斋先生一个社会意义的定位。  

……任尔风霜雨雪之侵凌,泰然自若全其真。……只为此身非有用,不为世人所器重。樵之不能供……薪,伐之不能作梁栋,幸以不材得天年,……自喜质贱身顽健,任彼天灾人祸多奇变。风欺雪虐初无畏,终见河清与海晏。……国中宝物自古多,弃如敝屣委丘墟。任其泯灭荡无余,幸得珍视者几何?呜呼!区区一藤何足宝,已幸安全得完好。余生不作非分求,秋月春花自终老。王退斋先生一首咏老藤的诗,让我看到了君子风骨。  

如果不是文革,我父亲王退斋先生的珍贵文物应和泰州单声文物馆差不了多少……  

1966年,我被母亲轻轻推了几下,十分惊醒的悄悄起床,夜光的小闹钟一声没哼,指针静静地显示出在半夜两点钟。我和母亲没有开灯,一切都很默契,悄悄地提起昨晚就准备好的篮子和铁钩子,出门去。  

“挥戈欲返日难留……”,父亲退休时由领导陪着坐三轮车,满面笑容手捧“光荣退休”镜框,后而还跟着一群敲锣打鼓的人热热闹闹地回家的,当时引得周边的人都驻足观看,“噢,老先生退休了。”退休的父亲神清气爽,每天作画寒暑不断,自从扫四旧的烽烟起来后,父亲虽俨然不为所动,但已经显现出心情变得十分沉痛。一天,单位来了人,宣布父亲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四旧”,要他“洗新革面,将功赎罪”!拿出一张名单要求父亲检举揭发哪个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反革命,父亲看了几遍都说“一个也没有”!来人要把他带走,父亲回过头看了我一眼,那眼光充满了悯怜、也充满了坚定,就这样,父亲不得不跟着他们走了。  

前天傍晚,母亲下班回到家,低声对我和小姐姐说:“今早到单位,在台阶上看到一个小铁盒子,一挪,咦?十分沉重啊!打开一看,里面塞满了黄金的戒指项链!想必那人家老货不要了,又不忍丢弃,企望别人家检了去!……不知你父亲怎样了,我们也要早作准备。”我问:“哪黄金呢?”母亲说“立即上交了呗”。当晚,我们开始在家里的每个角落里搜捕“四旧”:黄金,家里是没有的;但算得上是“四旧”的并不少:许多家传的茶碗瓷器、书画、牌坊、书籍。而最让我们担心的是“大清珠”,那珠子很硬很重,最大粒的若乒乓球般大,最小粒的如小黑枣般大小,中间有小孔可以串联,面对这些四旧,我不解地问道:“我家怎么会有这么多宝贝啊?”母亲说:“你不懂!这些东西在当时就是普通的日常东西。以前读书人家,书画牌坊瓷器都会好一些的,王家代代相传,只是我们自己的宝贝。”。我们难以割舍地将那些大清珠用旧布和报纸一粒一粒包好、再分成一包一包,装在篮子里。那些瓷器、书画和牌坊书籍等候着另行发落。  

我跟在母亲身后,憋着呼吸,拐个弯来到弄堂里,黑沉沉的天看不到星星,昏黄的弄堂灯尤如探照灯,将我俩的影子拉得格外长,没有一点儿动静,我们害怕自己的影子了。母亲示意我前后左右警惕着,她用铁钩子套住阴盖,双臂用足力气,非常轻地挪开了,我们将那包好的珍珠,对着深幽幽的黑洞丢下去,“翁……翁……”沉重的回声象天边的惊雷,把我们惊得魂飞魄散,硬着头皮装着胆子又丢了几包,再也不敢了!万一惊动了好究事的人,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我们的行动足够搭上一条“毁灭证据”的罪名!  

提心吊担地回到家,我再也睡不着了,怎么办了呢?还剩余的那些大珍珠!上交是万万不能的,等于自首啊,而我们自己都说不清祖上何以有这些大珍珠?母亲也没有睡着,但她拍着我,似乎已经有了主意。第二天我们把这些大珍珠包在了破棉花毯里,搁在石块上,然后用锤子砸,砸、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他们全部粉碎了,待到晚间,还是夜半两点,我和母亲再一次借着昏黄的灯光,挪开阴沟盖,将粉碎了的大清珠抛向那黑黝黝的深洞……”  

2011年9月2日,9月3日,参加王退斋先生生平座谈会的泰州知名文化人陆镇余、范观澜、肖仁、王长发、汪秉性、汪维寅、孙黎及生前友好吴幼西,吴再西、吴亦西,陈宏松,记者陈泰。并有历史资料赠送俞扬先生。与会者一致认为,根据王退斋先生在古体诗词书画艺术方面的成就,已足可为乡人作范、供后人钦仰。出席座谈会的泰州知名文化人社会职务:陆镇余,原县级泰州市副市长,地级泰州市文联主席;王长发,原泰州日报党委书记;肖仁,原泰州作家协会主席;范观澜,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研究员,著名作家;汪秉性,原泰州红粟诗社社长;汪维寅、泰州博物馆长;孙黎,原海陵区政府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2006年,泰州文史专家俞扬先生,曾向笔者讲述了:“写诗画名家王退斋先生必须从其父亲江东第一才子王笑云先生开始……”。  

   笔者认为:相当一级人物,国学大师, 1937年泰州市时敏中学教导主任,海陵王退斋先生(1906~2003)传承王艮泰州学派的教育思想,提倡教育兴国。王退斋先生,系出名门。先代累世业儒,以孝友传家,留芳邑乘。其尊人笑云公为清季孝廉,精通音学,夙有江东才‘子之誉。先生幼承庭训,聪颖好学,研习经史,过目不忘。稍长,从同邑南社社员仲一侯前辈学诗,方少年时,即以咏春笋诗为仲先生所激赏,其后沪上柳北野诗家读及此诗,评为寄托遥深,寓意高远,求之古人集中亦不可多得。其诗中间两联:“大节而今犹未著,新芽初露已称奇。干霄有待期他日,脱颖何当趁此时。”深见少年之心志。比之咏竹名句“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殊不多让。壮岁以还,先生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从事教育工作,以教书育习‘为务。然教学之余,仍寝馈于诗,因而诗艺日益精进。所作咏史、怀古、咏物、感时、怀旧之诗,尤多佳制。盖因先生本性情中人,对周遭事物,多所感悟,兼以学养有素,故能吐属不凡,融汇百家,自成高格。为以后卓然成家,奠定坚实之基础。王退斋,1921年,15岁,就已敏捷的才思,写下了:“大节而今犹未著,新芽初露已称奇。干霄有待期他日,脱颖何当趁此时。”灿烂诗篇!得到了柳亚子、仲一候先生的激赏,立志、立功、立德、立言。恢复中华民族本应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化大国。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