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地大地震想到的
由海地大地震想到的
海地大地震震惊了全世界,这几天,电视新闻上经常能见到海地太子港特大地震后的一些场面,可谓是惨不忍睹。这里,我首先向在地震中死难的海地人民、中国同胞表示深切地哀悼,向海地人民和所有在这次地震中受害的人民表示最真诚的问候。据报道,这次灾害为何如此惨烈,除了地震级别较高以外,和海地建筑物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长期的战乱,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十分贫困,房屋建筑的质量自然就十分的低下,在强震面前,只能是房毁人亡。幸好地震发生在白天,但也造成了十万以上的人员死亡,如果在晚上或是夜间,那真是不敢想象。联想到最近世界各地灾害频繁、地震不断,看来,人类对地球的索取马上要到极限,如果再这样下去,这种毁灭性的灾害还会继续发生,并且愈演愈烈。看到海地这种惨烈场面,回想去年汶川地震,让我不禁对我的家乡产生了担忧。
我的家乡地处经济较发达的无锡农村,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农民开始大规模地翻建房屋,到90年代初,农村除极少数特别贫困家庭以外,基本上都建起了二层至三层的楼房。但是当时所翻建的楼房,因为农民尚不富裕,其结构非常简陋,墙体是空斗墙,楼层是多空板,没有钢筋混凝土柱子、没有圈梁。砌筑用的灰浆都是用黄土调制的。这种房屋,其结构互不相连的,就像搭积木一样,其抗震性能几乎是没有的,估计四级以上的地震就足以将它们彻底摧毁。90年代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和一部分官员感觉到这种结构的房屋确实不安全,于是他们就开始了第二轮的翻建工程,他们将自己的家建成了一栋栋风格各异的钢筋混凝土全框架的小洋楼,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十二级地震都震不夸的别墅。而就在这近二十年间,农村出现了巨大的两极分化,有近95﹪的人口成了相对贫困的群体,他们有翻建自己房屋的想法和要求,但已经没有了经济能力,他们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理想和要求在经济上被扼杀了。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房地产业开始遍地开花,相对比较富裕的农村也被开发商瞄上了,他们将这群仅仅能维持温饱而略有盈余的农民定为他们搜刮的目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起,农村也搞起了小城镇建设,对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讲,当然是件喜事。然而,人们在高兴之余,突然发现,自己的建房权给剥夺了,一些好不容易节衣缩食省了几个钱想改善一下自己危房的农民,在翻建的过程中,突然遇到了政府不给审批的事情,有些不信邪的农民因为旧房已经拆掉,无处安身,只能硬着头皮在没有批文的情况下建造,但遭到了政府保安、联防队的推土机、挖掘机的联合围歼,最后损失殆尽。这样的事情笔者亲眼见过好几次。据政府的相关人士介绍说,新农村建设不准农民建房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所规定,他们只是执行文件,也没有办法。是否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规定,我找了很久也没见到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估计这是开发商和政府相互勾结而形成的文件,是为了让开发商能更多地搜刮财富。然而,不管这个文件是否是国务院还是地方政府所出台,这都是无视民生的狗屁文件,根本就没有吧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眼里。试问,就算农民现在富裕了,但有几家能买得起开发商的楼房的?有些实在是没办法必须要房屋的家庭,也只能是东拼西凑,到处借贷,耗尽了几代人的积蓄来买房,结果是和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一样,成为房奴,沦为了背着一套房屋的赤贫阶级。
再看看农村现在的居住状况,就算像我的家乡这样较为富裕的地区,居住在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房子里的家庭依然占到农村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些房屋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有些已经开始出现裂缝或者表面大面积剥落,有些没经过装修的看上去于是十分破旧,有的虽然经过装修,但里面的结构还是原来搭积木式的结构,这些房屋危如累卵,不要说像汶川这样的地震,就是四五级的小地震已经足以摧毁,一旦遇上这样的灾难,那后果不堪设想。这绝对不是我杞人忧天的危言耸听,事实就摆在面前!就这样,我们家乡的农民在两极分化和房地产商及政府的联合压榨下,被迫长期居住在这种极度危险地住宅内,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房毁人亡。
不是说灾害无情人有情吗?不要等到灾害发生后,国家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来抗震救灾,举国上下又是支援又是捐款,那是为时已晚,尽管财产可以的到一点补偿,但生命是用金钱买不回来的。如果政府对人民真的有情,应该防患于未然,放弃所谓的小城镇建设,放弃房地产开发商的小集团利益,用情于民,让利于民,让广大农民群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按照现行的抗震要求重建自己的住宅,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对于那些实在没有能力改建的家庭,政府可以集资帮助统一建造、统一分配,居民逐年还款。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可以让所有的人民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希望当政者能吸取国际国内的教训,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制订我们的政策和法规。千万不能只从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出发,那时将会铸成大错,遗臭万年。
邵建明
2010-1-18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