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关系看社会主义革命失败
从生产关系看社会主义革命失败
本部分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阐明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即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上没有解决人民的利益必须与集体、国家利益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问题,政治上没有解决人民真正当家作主问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失败的根本原因。
我在《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部分阐明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生存,为了生存得好,为了人的吃穿住行,为了吃穿住行得越来越好和精神愉快,离开这些,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会停止,都不会发生。人类要生存、要生存得好,必须发展生产力,所以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要发展生产力,人与人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必须形成各种各样的与之产生联系的关系,必然形成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它们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是: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为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关系为生产力发展服务。分析各种各样的与之产生联系的关系,如何使各种关系为生产力发展服务,来满足人类社会需求,就是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围绕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问题,人与人之间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由于人本质的自私性,发展生产力都是为了“自己”,所以生产关系中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成分。我们所说的生产关系就是经济关系,就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原因就在于此。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这个经济基础也就浸满了“经济利益”的因素。浸满“经济利益”因素的经济基础需要得到保护,于是生产关系与政治联系起来,即经济基础之上要建立上层建筑,要建立政权,建立社会制度,如军队、警察、监狱、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道德、艺术、哲学等。总之上层建筑为了保护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为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关系为生产力服务,归根结底是为发展生产力服务,来满足人类对经济利益的需求。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发现,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时则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抑制其发展;同样,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则促进生产力发展,反之则抑制其发展。这也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马克思就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本文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来阐述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我们要从政治经济学弄清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必须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加以回顾,作为我们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的依据。
在原始社会,当然是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类为了生存,要获取食物,必须大家联合起来,才能得到。同时获得的食物,几乎必须是“平均分配”,全体成员必须人人都能得到食物。如果有人独占食物,必然有人得不到食物而饿死,使“整体”的人数减少。“整体”的人数的减少又必然影响食物的获得,从而从根本上威胁到人类每一个人的生存。所以,原始社会必须实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的公有制,即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这种公有制社会,决定了其生产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每一个人的利益必须与集体紧紧的联系起来,不允许如何破坏“整体”利益的事情发生,不允许如何“独占”事情发生。破坏了“整体”利益,就必然破坏每个人的利益,要保护个人利益,必须维护“整体”利益。为了巩固这种关系,必须是一人有事大家帮,绝不允许任何人“袖手旁观”。为了巩固这种关系,“领导者”(做什么事情,必须有统一指挥者)要做什么事情,必须符合“全体成员”的意志,必须维护“整体”利益,其领导者的指挥权力从根本上说完全掌握在“全体成员”手里,掌握在“全体成员”每一个人手里。这些构成了原始社会的经济基础。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必然是由“全体成员”民主选举产生——指最高权力机关。这种真正民主选举产生的上层建筑,必然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的,如果不是这样,“全体成员”一定会将其撤换掉,让真正为他们服务的人掌管最高权力。这一点是有证据证明的。在古代有一个“马尔克”的经济组织形式,即古代日耳曼人从氏族公社向土地所有制过渡的一种社会经济形式,该组织在管理制度上还保留许多原来的特点,公社成员经常在露天集会,讨论和决定共同事务,公社大会推选管理共同事务的人员,处理争讼等。据说汉代察举制就来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首领的民主选举。《礼记·礼运》记述原始社会民主选举的状况时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也就是说“选贤与能” 是原始社会的民主选举制度,这种制度就是酋长公选,史称“禅让”。我国原始社会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是氏族和部落的首领由民主选举产生。在《尚书》和《史记》中也都有关于尧舜禹时期民主选举状况的记载。
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氏族公社,在此基础上,几个氏族联合起来成为胞族;几个氏族或胞族联合起来形成部落,几个部落联合起来形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是由参加联盟的各部落或氏族酋长组成,负责讨论和决定有关联盟的一切重大事务。如选举联盟的首领、处理联盟间的关系、决定战争与媾和等。总之,其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经济基础为生产关系服务的,生产关系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类生存和生存得好的唯一手段。只要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原始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中,其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是紧密联系的,一切都在为发展生产力服务。
奴隶社会的形成,当然是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产品有了剩余,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为可能,也是人本质的自私性所决定。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一部分人(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奴隶,奴隶处在一无所有,毫无人身自由、象牲畜一样任人宰割,受尽剥削和压迫的地位。奴隶主主宰一切生产,其有发展生产力的积极性。奴隶完全为奴隶主而生产,是完全被逼迫的生产,本身并无积极性,完全是被别人逼迫的积极性。由于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奴隶,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必然是为奴隶主服务的。完全为奴隶主服务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诸如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构必然是为奴隶主服务的。奴隶社会政治经济学特点是,上层建筑完全是保护经济基础的,经济基础为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关系为奴隶主服务,奴隶主剥削压迫奴隶,逼迫其进行生产,获得财富,满足奴隶主的生活需要。我们只要细心,也就会发现,在奴隶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中,其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上下同心,沆瀣一气,剥削压迫奴隶,逼迫奴隶发展生产力。
封建社会的形成,当然依然是生产力的提高,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进行生产成为可能,同时,从根本上说是奴隶反抗斗争的结果。他们怠工、破坏工具、逃亡,最后转为武装起义,动摇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奴隶的反抗,使新的统治阶级对奴隶实行封建社会的剥削方式,奴隶主由封建地主所代替,奴隶由农民所代替。奴隶由原来毫无人身自由、象牲畜一样任奴隶主驱使、买卖、屠杀,变成有一定的自由,不在任奴隶主驱使、买卖、屠杀;由原来的一无所有,变成有一定数量(或领用、租用)的土地自耕自获,有自己的经济和生活资料。因此农民有了比以前多一些的生产积极性,于是生产力比奴隶社会有了发展。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民和农奴。封建地主(或封建领主、寺院主)通过地租形式——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农民虽然有了一定的自由,但是被束缚在土地上或封建制度,也不同程度的依附于封建地主。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的经济基础也必然是为封建地主服务,剥削压迫农民的经济基础。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政权、法律、道德等必然是保护其经济基础的。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学特点与奴隶社会本质上是一致的,其上层建筑完全保护其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为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关系为封建地主服务,封建地主剥削压迫农民,逼迫其进行生产,获得财富,满足封建地主的生活需要。是其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上下同心,沆瀣一气,剥削压迫农民,逼迫农民发展生产力。
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以蒸汽机为特征的动力能源的出现,使手工工业迅速向机器工业过渡。这一方面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生产资料,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另一方面由于大量的货币财富积累在少数人手里,他们可以雇佣大量工人进行大规模生产。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代替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使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特点是: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通过占有工人的劳动,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工人只有向资本家出卖劳动,才能生存。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的经济基础,完全是为资本家服务的。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政权、法律、道德、等必然是要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奴隶社会本质上是一样的,其上层建筑完全是为了保护其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为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关系为资本家服务,资本家剥削压迫工人,逼迫其进行生产,获得财富,满足资本家的生活需要。是其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完全为资本家服务,上下同心,沆瀣一气,剥削压迫工人,逼迫工人发展生产力。
通过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加以回顾,我们不难发现,在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集体把每一个人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每一个人的利益或问题必须通过集体,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才能解决。由此形成的经济基础必然是为维护集体利益,维护大家利益的。由此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必然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的。也就是其上层建筑必须代表“集体”的“大家”的利益,要做到这一点,上层建筑必须由“大家”民主选举产生。这样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为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关系为了维护集体利益,维护大家利益,通过“集体”、“大家”来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了满足“大家”生存的需要。
奴隶社会的特征是奴隶主占有奴隶,封建社会的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是资本家占有“资本”,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都是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其形成的生产关系必然是为占有生产资料的少数人服务的,而被剥削压迫的多数人的利益或问题只能靠自己来解决,只能靠亲戚朋友解决,占有生产资料的少数人从根本上说是不会给与解决的。由此生产关系形成的经济基础,必然是为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人服务的;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必然是保护其经济基础的。这样,上层建筑保护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为其生产关系服务,其生产关系为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的人服务,占有生产资料的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逼迫他们去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满足占有生产资料的少数人的生存、生活需要。
在原始社会,谁要破坏“公有制”,违背“集体”、“大家”的利益,从上层建筑到全体人们绝对不会答应的,一定会与其进行坚决的斗争,坚决制止住这种“破坏”和“违背”行为!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谁要破坏“私有制”,违背占有生产资料的少数人——奴隶主、地主、资本家的利益,从其上层建筑到占有生产资料的少数人——奴隶主、地主、资本家绝对不会答应的,一定会与其进行坚决的斗争,坚决制止住这种“破坏”和“违背”行为!
通过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加以回顾,我们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革命和建设失败的根本原因。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点与原始社会相近似,原始社会实行公有制,社会主义也实行公有制,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原始社会每一个人的利益都必须与“集体”、“大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物质生活靠集体来解决,困难、问题靠集体来克服、解决。在原始社会不允许任何人破坏集体的利益,无论任何人破坏集体的利益,必然遭到“大家”、“全体”的一致反对,并坚决制止住这种“破坏”行为。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一个人的利益都必须与“集体”、“大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物质生活靠集体来解决,困难、问题靠集体来克服、解决。也应该是不允许任何人破坏集体的利益,无论任何人破坏集体的利益,必然遭到“大家”、“全体”的一致反对,并坚决制止住这种“破坏”行为。原始社会这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的经济基础,必然是为其生产关系服务的,也就是坚决维护集体利益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的经济基础,也必然是为其生产关系服务的,是坚决维护集体利益的。原始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必然是由“全体成员”真正民主选举产生,使其成为为“全体成员”服务的上层建筑。如果其不为“全体成员”服务,那么“全体成员”必然将其推倒,再重新建立,务使其为“全体成员”服务,所以其上层建筑必然要为经济基础服务。这样其上层建筑必然要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为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关系为集体服务,通过集体发展生产力,来实现为每一个人服务的目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也必然是由“全体成员”真正民主选举产生,使其成为为“全体成员”服务的上层建筑。如果其不为“全体成员”服务,那么“全体成员”必然将其推倒,再重新建立,务使其为“全体成员”服务,所以其上层建筑必然要为经济基础服务。这样其上层建筑必然要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为生产关系服务,生产关系为集体服务,通过集体发展生产力,来实现为每一个人服务的目的。
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实行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特点是这样的: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所以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各个经济部门、各个生产单位的领导都是或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尤其是主要领导,由他们来计划、组织生产。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形成的经济基础,必然是领导、共产党员说了算的经济基础。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必然是共产党说了算的上层建筑。由于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所以共产党说了算的上层建筑,必然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经济基础也是共产党说了算,必然为各个经济部门、各个生产单位的主体——“人民”服务,各个经济部门、各个生产单位的领导又都是或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尤其是主要领导服务,由他们来计划、组织“全民”或“集体”生产,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这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要想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关键点是共产党必须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员都必须是为人民服务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我们在《从民心看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文中已经论述过,共产党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共产党获得了民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共产党取得了民主革命胜利,夺取政权后就开始向其反面走去。这种“走去”是从局部慢慢的发生、发展、扩大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建设前期,还能得民心,得到人民的支持,还能听党话,跟党走,才取得了前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但是随着这种“走去”的发展、扩大,人民也慢慢的发现了,农村社员愤愤地说“黑手挣钱,白手话!”于是民心渐渐散了,不那么支持,那么听话、积极跟党走了。这种向人民反面“走去”的发展、扩大,虽然毛主席尽力阻止,又是“三反、五反”,又是“四清运动”,都不能解决问题,即使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也没有从根本上阻止住,依然在向人民反面发展、扩大。
就因为这一环节出了问题,造成这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根本无法有机联系,在实践中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遭受极其惨重的失败。这一环节出了问题,造成这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实践中出现什么问题呢?一方面由于各个经济部门、各个生产单位的领导都是或绝大多数都是共产党员,尤其是主要领导,由他们来计划、组织生产,实际他们不仅掌握“劳动产品”的分配权,导致“黑手挣钱白手花”,千方百计的将“大家”创造的财富弄到自己的腰包,同时他们又掌握人事安排权,也就是工作安排权。这两个权力,导致人们都要听从领导的,以求从领导那里得到利益——财富利益和工作的安排与升迁,领导凭借其权力务使一切方面都必须服从其权力,权力最大限度的为“领导”谋利益。这样的生产关系总和形成的经济基础导致所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必然一切都掌握在共产党手里,导致下级领导服从上级领导,一切服从共产党中央。导致各级人大代表、纪检以及政治、法律、意识形态,尤其是军队、公安、武警都掌握在共产党手里,最后都集中在共产党中央手里。这样的上层建筑统治着领导说了算的经济基础,领导说了算的经济基础为掌握计划和组织生产权力的领导——这样的生产关系服务。这样从上层建筑到经济基础到生产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基础公有制发生了极不协调、无法解决的矛盾。从人民角度说,由于共产党越来越不为人民服务,不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而是享乐在前,吃苦在后,从根本上影响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不关心集体。原始社会,人们是都绝对关心集体的,只有关心集体,一切为了集体,每个人才能得到应该得到的一切,是绝对不允许任何破坏集体利益行为发生的。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里,并没有把人们的利益与集体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谁拿了集体、公家的东西,无人管,甚至开绿灯,以求“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谁偷了集体、公家的东西,不愤恨,甚至不算偷。这与谁拿了自己的东西、偷了自己的东西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无所谓,后者绝对不答应。在生产或工作中“出工不出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从领导角度说,人们这种思想、怎么做也不甚关心,因为偷的不是他自己的,干多干少与他也没有多大关系,为此他也没有必要认真,得罪人。人民群众这么干,实际他也不怎么关心集体,集体好坏与他也没有多大关系,尤其上级领导不认真追究,在甲单位干几年,再到乙单位干,总是这样“打几枪换一个地方”,也为他们推脱责任提供了方便。
这样一方面群众不关心集体,不积极生产,领导也不关心集体,也不带领群众积极生产。另一方面领导千方百计将集体、公家的东西归为己有,化公为私,群众也将集体、公家的东西往家拿,于是有了“世界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我相信这绝对不会只是中国有这样的事,一切的社会主义国家绝大多数都一定不同程度的存在这样的情况。请问,这样的社会主义,财富如何能增加?生产力如何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怎么能不遭到极大的抑制呢?!这难道不是一切社会主义国家越往后来生产力发展越缓慢的最直接原因吗?!我们知道,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联合起来为奴隶主、地主、资本家服务,奴隶主、地主、资本家逼迫奴隶、农民、工人去生产,去发展生产力。也就是奴隶主、地主、资本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无时无刻不千方百计的逼迫奴隶、地主、工人进行生产,为他们创造财富。奴隶、农民、工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也不得不去生产,去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有制,却是群众没有积极性,领导没有积极性。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有奴隶主、地主、资本家的主动的积极性,还有奴隶、农民、工人被逼迫的积极性,所以,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由于共产党放弃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从根本上说,其生产力发展能比得了资本主义吗?在生产力水平相同情况下,能比得了封建社会,甚至奴隶社会吗?这难道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不如资本主义的根本原因吗?难道不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存在几千年、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几百年,而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几十年就灭亡的根本原因吗?!
换一个角度说,为什么社会主义,有人搞复辟那么容易?人民那么木然?如苏联的复辟,显得十分平静,人民几乎什么反应也没有;中国的复辟资本主义(私营企业占所有企业的76、6,还不是资本主义吗?),也在很平静中进行的,人民也没有什么反应。因为人民在社会主义没有得到他们要得到的东西,对他们所经历的社会主义没有什么感情,梦想换一种社会给他们带来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或者不会比他们所经历的社会主义给他们带来的东西少,于是有人搞复辟,他们就听之任之了。为什么有人或共产党本身要积极搞复辟?因为在社会主义,有人或共产党本身虽然能千方百计的化公为私,但社会财富很少且越来越少,“化公为私”所得甚少,满足不了他们的私欲,于是有人或共产党本身要积极搞复辟,也极易成功。当然资本主义复辟了,人民吃到了苦头,终于醒悟还是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复辟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政治经济学中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极不协调、无法解决的矛盾,得到了解决,即变成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保护其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为生产关系服务,即为资本家服务,资本家逼迫工人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他们的私欲。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极其惨重失败,极其严肃的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以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作假设前提,由共产党为人民当家作主、替人民掌权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学是极端错误的,是完全违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因为共产党必然要变化,必然要向人民的方面走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存在决定意识,阶级地位决定意识,人的思想随着生活的改变而改变,随着阶级地位的改变而改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就揭示的绝对真理。共产党人是人,不是神,必须食人间烟火,怎么可能逃脱这一规律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从历史寻找答案。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必须从原始社会寻找借鉴。在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的政治经济学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在经济上“全体成员”的利益必须与集体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二是在政治上必须“全体成员”当家作主——即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说必须由“全体成员”选举产生,来保证其上层建筑为“全体成员”服务。尽管原始社会在经济上“全体成员”的利益必须与集体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在政治上必须“全体成员”当家作主——即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说必须由“全体成员”选举产生,来保证其上层建筑为“全体成员”服务不是人为刻意追求的,是当时生产力极端低下、极端恶劣的客观环境所决定,也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是由“血缘关系”所联系而形成。虽然这两点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随着人口的增加,“血缘关系”的淡漠,尤其是人的自私本质所决定,最后导致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瓦解,进入私有制社会,但是你要实现与原始社会性质相同的公有制,以更利于生产力发展,就必须满足这两个条件:即在政治上必须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在经济上使人民的利益与集体利益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不解决人民真正当家作主问题,在经济上不解决人民与公有制——集体紧紧联系起来问题,社会主义是绝对搞不好的!建立多少次,就一定会失败多少次!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