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从市场经济视角看中储粮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定位

火烧 2011-04-02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从市场经济视角探讨中储粮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定位,分析其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历程及对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强调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核心责任与历史使命。
    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制运营了10周年。中储粮十年来走的怎样,十年后,中储粮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储粮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应该怎样定位,怎样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是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中储粮在深化粮食改革中应运而生
     建国初期,中央政府为了应对灾荒和各种意外,由周恩来总理提议,中央政治局七常委研究建立了“甲子粮”储备制度,并隶属粮食部专司其职;20世纪60年代,为应对战争及突发事件为目的,中央又建立了“506”粮储备制度;90年代初期,中央决策建立国家专项储备粮制度,并成立国家粮食储备局专司其职;进入新世纪,根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决定建立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制,把“甲字粮”、“506”粮、国家专项储备粮统称中央储备粮。同时,进行粮食机构改革,政企完全分开:一是成立国家粮食局,专司全社会粮食管理和进行宏观调控;二是成立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专司中央储备粮经营管理。我国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并成立中央储备粮管理公司,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举措。
     中储粮挂牌之日,正是我国进一步深化粮改之时。党的十四大做出决策,中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路,实施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和中介组织分开。遵循这一重大改革决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取向。中储粮作为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职能,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责任。其他国有粮食企业通过实施改革、改制、改组的措施,国有粮食企业员工下岗分流,走市场化配置资源的道路。国家粮食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只负责层级宏观调控政策制定,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央企业既要承担国家使命、社会责任,又要保值、增值。由此,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拉开了全面市场化改革的帷幕。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最成功的举措之一,就是建立健全了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制度和储备体系,并通过这个体系将粮食这个最重要战略资源的控制权和主导权牢牢把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同时,也因为有了这一可靠的体制,为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特别在推进政企分开、购销市场化,以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方面创造了重要前提。在正常状况下,中央储备粮的“购销调”都是完全采用市场化方式,参与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过程,促使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也使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国内市场更加完整和规范。
       二、中储粮在“三维”目标中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定海神针”
     从中储粮创建以来,我国储备粮制度和体系不断健全与完善。最初,国务院对中储粮定位为“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储得进、调得动、用得上”;后来又提出“严格责任、严格制度、严格管理”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主要领导又给中储粮提出了“三个维护”的要求。即“维护农民利益、维护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神圣使命。迄今,我国已经建立和逐步完善起具有本国特点的粮食储备制度和储备体系,以“备”字为核心,掌握粮源,有备无患,备战备荒,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民”字为根本,为民服务,急民所难,为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支援“三农”、促进我国粮食改革与发展谱写出新篇章。
      2005年,中储粮启动国家对稻谷最低价收购226万吨。在国家没有启动小麦最低价收购的情况下,中储粮河南分公司主动入市托价收购小麦50万吨,使当时小麦市价由每斤0.65元上升到0.72元/斤,既有效地维护了种粮农民积极性,又掌握了国家宏观调控的粮源。2006年---2010年,全国中储粮系统收购大量托市粮食:累计托市收购油菜、大豆共***万吨,2006年托市收购小麦、玉米、稻谷共***万吨,2007年为***万吨,2008年为***万吨,2009年为***万吨,2010年***万吨。国家托市收购粮油共使农民增收千亿元以上,使中国粮食市场在全球性粮食危机面前波澜不惊。2007年以来全球37个国家因粮食危机发生动乱,与我国粮食市场稳如泰山的局面形成极大反差。2010年在国际国内极为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面前,中储粮根据中央部署,通过市场公开竞价拍卖***万吨,定向销售282.9万吨,移库***万吨粮食,有力地保障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求,切实履行了维护农民利益、维护市场稳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
     中储粮创建以来,10度春秋,取得不凡成就:无论是为防止“谷贱伤农”进行托市收购,还是为避免“米贵伤民”有效稳定市场;无论是应对西南地区干旱、冰雪灾害,还是应对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灾害;无论是应对我国粮食流通领域条块分割、区域分割、产业分割的乱局,还是应对粮食危机狂潮和通货膨胀的挑战,为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三、中储粮在市场经济取向下“三个维护”目标的定位
     (一)从维护农民利益的视角看中储粮的定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目前我国农民的经济利益主要有以下来源:一是农产品销售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二是农民打工的工资性收入给农民带来的收益;三是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如土地使用权溢价收益。粮食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商品属性最终还是反映在价格上,反映在市场供求上,反映在国内国际农产品比价和其他产业比较优势上。在WTO框架下,长期由政府主导确定粮食价格,长期直接用行政手段给农民价格补贴,在国际市场贸易自由化的前提下,愈来愈受到制约。而作为负有国家战略安全使命的中储粮,则完全可以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粮食战略属性特征,在对粮食产业的保护上发挥核心作用。中储粮作为国有大型粮食企业,在市场流通环节用市场法则、价格工具体现国家意图,通过市场数量吞吐调节,通过价格工具调节,增加种粮农民收益;通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领域服务农业、农村、农民,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和生活成本,增加农民收益;通过农业产业化途径,使农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实现集约化经营,提高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溢价收益,是中储粮新形势战略定位的方向。
     (二)从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的角度看中储粮定位
      1、基本国情决定粮情。中国有13亿人口吃饭,而且人口每年增加1000万,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不足全球1/4,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每年蚕食20万公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气候变暖、自然地质灾害频繁,亿万农户小生产落后种植方式等,粮食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现实长期难于彻底改善。当前国际国内科技水平预期50年内无法人工造出粮食的现实,中国粮食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的现实,因此,中国粮食的供给基于中国国情即将进入长期紧平衡时代。
     在此背景下,中储粮要实现国家粮食市场的稳定,只有“手中有粮”才能“心中不慌”。可以这样预期,在近30年时间内,中储粮使命就是尽可能多地掌握控制更多的粮食资源。
      2、现代粮食的多种属性决定粮食特殊性。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决定了粮食公共属性和人权属性;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稳,百价稳,粮价涨,百价涨,决定了粮食价格属性;粮食在货币主义泛滥,金本位制货币体系崩溃之后,粮食不可替代的增值功能,加上虚拟经济体“金融基金大鳄”的炒作,粮食的金融属性愈来愈突出;粮食在“生物燃料革命”的浪潮中,有西方发达国家推波助澜下脱颖而出,其能源属性进入历史舞台;粮食在世界人口急速膨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和有不发达国家10亿人食不果腹的前提,在“谁控制粮食,谁就控制人类”的意识下,其战略属性遥遥领先。粮食特殊属性决定了中储粮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最大限度地掌握控制粮食资源是国家安全的战略选项。
     (三)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看中储粮定位
用国际化、市场化、一体化的视野研究探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中储粮未来战略定位就是要掌握“三权”:
       1、国际、国内粮食市场的定价权。我国13亿人吃饭,在国际市场采购国人所需10%,国际市场粮价立即会倍数上涨,我国餐桌上少一些浪费,节约0.2%的粮食,足以解决北朝鲜人民的口粮。因而,国际间粮食战略安全仍然是大国游戏。中储粮无论在国内或是在国际上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柱石,如何利用中国无与伦比的供需主导权转化为国际粮食市场定价权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2、国际国内现货市场的驾驭权。目前,全球粮食现货贸易量3.5亿吨,西方几大跨国公司占80%份额2.8亿吨。中国当前国家库存***亿吨,仅限于国人储备粮,仅限于国内市场吞吐调节。如果站在国际现货市场角度,以中国强大外汇储备、粮食储备为背景,以中储粮为驾驭主体,以国际市场为舞台,在保证国内30%库存消费比的前提下,参与国际粮食市场角逐,仅有*亿吨粮食就足可以让全球粮食市场腾给中国应有的驾驭空间。
       3、粮食控制权。在国内粮食产业体系中,中储粮必须以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为已任,以维护农民利益,确保中国粮食供给可持续性为目标,把向生产领域延伸服务职能定为优先选项。以维护市场稳定为抓手,以向粮食初加工、深加工延伸服务职能为题材,用产业关联的控制力、影响力,确保国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在国际粮食产业体系中,中储粮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粮食产业分工,紧紧围绕五大主要粮油品种(小麦、稻谷、玉米、大豆、植物油),把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的稻谷生产、流通、加工纳入视线;把俄罗斯、巴西的大豆、玉米生产、流通、加工纳入视线;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棕榈油纳入视线,积极发展互补性资源配置,确保在国际舞台上的控制力。
        四、中储粮承担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责任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
     (一)尽快在法律层面上界定中储粮承担国家粮食战略安全责任主体功能,并明确其权力、责任、义务。对其战略储备职能、市场化经营职能、服务于“三农”职能、国际化经营职能等进行严格界定,并建立政策性业务和市场商业性经营的“防火墙”。
     (二)尽快建立新形势下,新的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制下的粮食储备规模和市场平准制度。国家战略储备库存消费比不得低于30%,不得少于国人五个月口粮,尽快制订粮食市场平准制度。
     (三)尽快在中央决策层和职能部门形成共识,使中储粮单纯“保管员”身份转变为负有特殊战略使命的中央企业身份。当国内粮食市场出现5%上下波动时,由中储粮用市场化方式吞吐调节,在市场粮价波动超过10%时,实施国家干预政策。
     (四)在国民经济体系分工调整中彻底打破粮食产业体系的条块分割、区域分割、产业分割、市场分割的格局,从产业一体化、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视角,全产业、全环节、全市场的视角配置中国粮食产业核心主体、国家行政监管的核心主体,解决当前生产、流通、消费分割治理“九龙治水”的行政和产业格局。
      实践证明,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在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取向下,历代中央领导集体思考的最佳结论,中储粮10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中央决策的英明和正确。60年实践得出一个结论:粮食,从来都是中央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中央的粮食,是国家人权政治的基础。粮食核心区建设,粮食产业体系中核心主体建设,粮食市场核心体系建设,粮食的国家安全战略,时刻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必须从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战略视野定位。 (商丘直属库  刘志忠)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