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毛泽东思想的时代主题——《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意义
                本文探讨《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意义,分析其在实践、社会、认识及主体性等方面的哲学变革,突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价值。
            
            
                《实践论》不仅是毛泽东非常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也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实践论》虽然名为“实践论”,但是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分析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从而更加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另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了理论对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显然,突出实践、立足实践的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值国资委开展青年干部读书活动之际,结合自身专业背景,重温《实践论》的内在价值,以浅薄之力撰写此文,只是抛砖引玉、引起共鸣。因而,本文并不妄求详细叙述《实践论》的具体内容与思想来源,也不奢求得出关于《实践论》的宏大理论成果,而是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主题转换问题上,寻求其与实践的契合点,以彰显《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现实性意义。
一.时代主题的哲学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它使哲学的主题、职能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向。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曲解、非难和挑战。人类思想史表明,任何一门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要研究新问题外,往往还需要再回头去重新探讨像自己的主题这样一些具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
哲学批判。哲学体系往往以哲学家个人的名字命名,但它并非专属于哲学家个人。由哲学家创造的哲学体系,不管其形式如何抽象,也不管它们具有什么样的个性,都和哲学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语)法国启蒙哲学明快泼辣的个性,德国古典哲学艰涩隐晦的特征,离开它们各自的时代是无法理解的。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哲学思想体系的涌现都和它所处的时代相联系,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英法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都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与哲学的反思。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所谓的“学院派”,更不是以往的哲学主题延伸的产物。马克思对时代主题的解答始终贯穿着哲学批判。马克思并不是直接从现实出发去解答时代主题,而是通过对哲学的批判改造返归于现实,从而以高瞻远瞩的智慧解答时代的主题。
世界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民族性是哲学的主要特征。即使孔子、老子、康德以及黑格尔的哲学对其他民族产生过影响,但这仍然属于文化跨国传播的范围,并未改变哲学的民族特质。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性的学说。尽管德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故乡,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专属于德国,而是一个“当代世界的哲学”。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哲学,所以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都是例证。
《实践论》理论思想的形成不是与时代相割裂,而是与时代密切相联的。它也不是一时凭空抽象出来,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具体结合起来,从认识论上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哲学的广阔视野批判地剖析了革命遭受失败的根本原因,揭露了左、右倾错误,着重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唯心论和先验论。虽然《实践论》形成已久,但是历史的年轮并没有掩盖其所体现的时代特性。它的批判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特征,也奠定了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瑰宝的根基。
二、《实践论》:时代主题的革命性变革
当马克思把目光转向人类世界时,他就同时在寻找理解、解释和把握人类世界的依据,并依此作为新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即人类的实践活动。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对人类实践活动中各种矛盾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思,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找到了哲学与现实世界的直接结合点。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类改造世界和发展自身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并从这一主体活动来理解人类世界的新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旧唯物主义以至整个传统哲学原有主题的延伸和对这个主题的回答。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主题的转换和对象的变革,并由此建构起一个新的哲学空间。
毛泽东的《实践论》以通俗性的语言阐述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现实指导性,因此这种突出展现实践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哲学发展史上也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第一,哲学思维的根本变革。即对世界的理解由“客体原则”进入到“主体原则”。
以往的传统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理解都是仅仅从客体原则出发,在各种各样的现象背后寻找本原的东西。这样,就否认了人的主体地位,把人类世界还原为自然。而《实践论》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则是高扬人的主体性,从主体性方面、从实践出发来理解对象世界。换句话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自然界无疑是客观的,但是,人类“周围世界”却是经过实践改造的世界,对自然具有不可还原性;同时,人们是通过实践来把握世界的,对世界的理解到何种程度完全由实践的尺度来规范,因此,思维不应从物的尺度来理解人,从自然的存在来把握实践,相反,应该从实践活动来理解对象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
第二,哲学结构的根本变革。即哲学本身的结构由“思维与存在”的二级结构进入到“思维、实践、存在”的三级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结构是二极型的——思维与存在,承认思维决定存在的是唯心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的是唯物主义。这种二极型的哲学结构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全部哲学之中。而《实践论》则突出把“实践”置于思维与存在的二极之中,指出了人类把握和改造世界是以实践为中介的,由此展开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结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的结构变革。
第三,哲学体系的根本变革。即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由“物质原则”进入到“实践原则”。
旧唯物主义坚持“客体原则”来理解对象世界,它的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也必定是“物质”原则,也就是以“物质”的运动、变化来规范人类思维、人类社会、人类世界的发展。新唯物主义则要求从 “实践”出发,以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格局来说明人类思维、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及其发展,并要求随着实践格局的时代性转换,形成新的哲学结构。从根本上说,实践规范着我们对“物质”、“意识”、“世界”把握和认识的程度。因此,问题不是从“物质”出发来说明“实践”,相反,应该从实践出发来说明物质。这种《实践论》所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原则的革命,其实质就在于此,也实现了哲学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
第四,哲学功能的根本变革。即对哲学中心点的理解由“解释世界”转换到“改变世界”。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明确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旧唯物主义从客体原则出发,围绕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用自然界说明社会,用存在来说明思维,其宗旨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怎么样”,为人们提供观察世界的方法和原则。所有这些,都是在于“解释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点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这在《实践论》中也是多次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心在于人怎样按照自己的本性使自然界对人生成、成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要求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原则来改变世界的哲学,它要使世界成为属人的世界,人们在这一世界中能感到自己是“人”,是一个社会的“人”。这就是“改变世界”的哲学的根本含义。
虽然从文本看,《实践论》的某些具体材料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是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立场永远不会过时。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了人类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哲学革命转换,从而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的时代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与时俱进,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而,不发展,不创新,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只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丧失它的时代生命力。只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涵的时代命题。
三、《实践论》内蕴的时代命题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现实应用,它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思想路线、工作方法、行为准则、人生取向、道德规范等等,这就前所未有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前景。《实践论》所开辟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通俗化的道路,它既短小而又简洁,既丰富而又透辟,运用了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寓言、成语、俗话等等来表达深刻的哲理,体现了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哲学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更是“爱智慧”之学,即学习哲学,就是要学会运用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因而,立足于当代实践新格局的人们,在实际工作、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者的基本观点作为既定前提包含于其中,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当代的要求,重新安排自己的范畴体系。今天我们学习《实践论》的重要哲学思想,不仅要了解它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深入把握其展现在时代人面前的内在蕴涵。
第一,实践:出发点
《实践论》中多次强调:“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实际上,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那里,实践范畴成为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因为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可以说人是实践的存在物。现存世界是在人们的实践中生成并被把握的,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人们正是通过实践、通过自然对人的生成过程来把握现存世界的。因此,毛泽东在《实践论》特别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第二,社会:人类实践活动的存在方式
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它是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社会无非是人类实践的静态表现,表现为实践的存在形式。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没有离开实践活动来研究社会。《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
显然,我们不能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模式化、公式化,把它们看成凌驾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上的抽象的社会规律。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本质上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必须从实践活动的具体性来展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多样性、选择性,并把社会发展的各种特点看作是实践活动的具体性所包含的。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上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的社会。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第三,认识:实践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反映,但不是一般的反映,而是经过主体观念地改造过的反映,这就形成了人类独有的“认识”。根据《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认识与实践关系可以看出,在人的活动中,主体通过实践变革客体而显现客体的性质,并经过知觉途径获得感性经验;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实践活动本身通过非知觉途径内化于思维之中,形成主体的认识结构,主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地对客体进行选择、过滤、组合等,而客体又推动着主体认识结构的变化,即主体的认识结构不断重建。由此,认识过程中的反映和建构在实践中达到了统一。这也全面论证了《实践论》总结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过程,即“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第四,人:主体的自我塑造
当代实践格局的超常规、超经验飞跃,越来越显示出人类是客观世界中惟一的自为的力量。人以自身的实践活动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支配着自然事物、自在的力量,并把人之外的一切东西变成了对人的有用物,变成社会的财富。这种高扬人类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并没有否认世界的客观性。也就是说,人通过实践实现主体的对象性存在,达到“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
实际上,《实践论》是关注人、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在开篇,毛泽东就直接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显然,把人的社会地位凸现出来就肯定了人作为人的根本性质,因而,《实践论》中更加强调:“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人限定于社会,但同时又是自我塑造、自我超越的。人有着自我意识,能够意识到对象和自我,意识到历史条件和主体条件,意识到自己的限定,从而把自己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因而人又是“自我塑造”的。换言之,人的自由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和把握他自己,不断设计出新的发展目标,重新塑造自己。可以说,离开了实践原则,离开了主体性原则,也就丢弃了《实践论》中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总之,《实践论》所体现出实践、社会、认识及人等时代命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只有在生生不息的实践中深入探索和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才能成为时代的精神动力。当代实践格局的变化,各种问题意识的凸现,把《实践论》的内在价值与意义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因此,站在时代的高度来捕捉《实践论》在当代的理论生长点,理解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主题转换,对于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必将日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理论魅力。
            
            值国资委开展青年干部读书活动之际,结合自身专业背景,重温《实践论》的内在价值,以浅薄之力撰写此文,只是抛砖引玉、引起共鸣。因而,本文并不妄求详细叙述《实践论》的具体内容与思想来源,也不奢求得出关于《实践论》的宏大理论成果,而是着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主题转换问题上,寻求其与实践的契合点,以彰显《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现实性意义。
一.时代主题的哲学解答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创举,它使哲学的主题、职能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向。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曲解、非难和挑战。人类思想史表明,任何一门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要研究新问题外,往往还需要再回头去重新探讨像自己的主题这样一些具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
哲学批判。哲学体系往往以哲学家个人的名字命名,但它并非专属于哲学家个人。由哲学家创造的哲学体系,不管其形式如何抽象,也不管它们具有什么样的个性,都和哲学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语)法国启蒙哲学明快泼辣的个性,德国古典哲学艰涩隐晦的特征,离开它们各自的时代是无法理解的。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哲学思想体系的涌现都和它所处的时代相联系,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马克思在创立新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英法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都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与哲学的反思。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所谓的“学院派”,更不是以往的哲学主题延伸的产物。马克思对时代主题的解答始终贯穿着哲学批判。马克思并不是直接从现实出发去解答时代主题,而是通过对哲学的批判改造返归于现实,从而以高瞻远瞩的智慧解答时代的主题。
世界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民族性是哲学的主要特征。即使孔子、老子、康德以及黑格尔的哲学对其他民族产生过影响,但这仍然属于文化跨国传播的范围,并未改变哲学的民族特质。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性的学说。尽管德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故乡,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非专属于德国,而是一个“当代世界的哲学”。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哲学,所以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都是例证。
《实践论》理论思想的形成不是与时代相割裂,而是与时代密切相联的。它也不是一时凭空抽象出来,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具体结合起来,从认识论上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哲学的广阔视野批判地剖析了革命遭受失败的根本原因,揭露了左、右倾错误,着重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唯心论和先验论。虽然《实践论》形成已久,但是历史的年轮并没有掩盖其所体现的时代特性。它的批判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特征,也奠定了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瑰宝的根基。
二、《实践论》:时代主题的革命性变革
当马克思把目光转向人类世界时,他就同时在寻找理解、解释和把握人类世界的依据,并依此作为新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即人类的实践活动。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对人类实践活动中各种矛盾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思,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找到了哲学与现实世界的直接结合点。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类改造世界和发展自身的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并从这一主体活动来理解人类世界的新唯物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旧唯物主义以至整个传统哲学原有主题的延伸和对这个主题的回答。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主题的转换和对象的变革,并由此建构起一个新的哲学空间。
毛泽东的《实践论》以通俗性的语言阐述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实践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现实指导性,因此这种突出展现实践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哲学发展史上也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第一,哲学思维的根本变革。即对世界的理解由“客体原则”进入到“主体原则”。
以往的传统唯物主义对世界的理解都是仅仅从客体原则出发,在各种各样的现象背后寻找本原的东西。这样,就否认了人的主体地位,把人类世界还原为自然。而《实践论》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则是高扬人的主体性,从主体性方面、从实践出发来理解对象世界。换句话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自然界无疑是客观的,但是,人类“周围世界”却是经过实践改造的世界,对自然具有不可还原性;同时,人们是通过实践来把握世界的,对世界的理解到何种程度完全由实践的尺度来规范,因此,思维不应从物的尺度来理解人,从自然的存在来把握实践,相反,应该从实践活动来理解对象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
第二,哲学结构的根本变革。即哲学本身的结构由“思维与存在”的二级结构进入到“思维、实践、存在”的三级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结构是二极型的——思维与存在,承认思维决定存在的是唯心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的是唯物主义。这种二极型的哲学结构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全部哲学之中。而《实践论》则突出把“实践”置于思维与存在的二极之中,指出了人类把握和改造世界是以实践为中介的,由此展开了一个全新的哲学结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的结构变革。
第三,哲学体系的根本变革。即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由“物质原则”进入到“实践原则”。
旧唯物主义坚持“客体原则”来理解对象世界,它的哲学体系的建构原则也必定是“物质”原则,也就是以“物质”的运动、变化来规范人类思维、人类社会、人类世界的发展。新唯物主义则要求从 “实践”出发,以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格局来说明人类思维、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及其发展,并要求随着实践格局的时代性转换,形成新的哲学结构。从根本上说,实践规范着我们对“物质”、“意识”、“世界”把握和认识的程度。因此,问题不是从“物质”出发来说明“实践”,相反,应该从实践出发来说明物质。这种《实践论》所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建构原则的革命,其实质就在于此,也实现了哲学体系由封闭走向开放。
第四,哲学功能的根本变革。即对哲学中心点的理解由“解释世界”转换到“改变世界”。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明确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旧唯物主义从客体原则出发,围绕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用自然界说明社会,用存在来说明思维,其宗旨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怎么样”,为人们提供观察世界的方法和原则。所有这些,都是在于“解释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心点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这在《实践论》中也是多次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心在于人怎样按照自己的本性使自然界对人生成、成为人的对象性的存在。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要求从现实的人及其发展原则来改变世界的哲学,它要使世界成为属人的世界,人们在这一世界中能感到自己是“人”,是一个社会的“人”。这就是“改变世界”的哲学的根本含义。
虽然从文本看,《实践论》的某些具体材料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是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立场永远不会过时。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了人类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哲学革命转换,从而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的时代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与时俱进,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因而,不发展,不创新,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只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丧失它的时代生命力。只有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蕴涵的时代命题。
三、《实践论》内蕴的时代命题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现实应用,它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思想路线、工作方法、行为准则、人生取向、道德规范等等,这就前所未有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前景。《实践论》所开辟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通俗化的道路,它既短小而又简洁,既丰富而又透辟,运用了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寓言、成语、俗话等等来表达深刻的哲理,体现了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哲学成为广大干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哲学不仅是“智慧”之学,更是“爱智慧”之学,即学习哲学,就是要学会运用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因而,立足于当代实践新格局的人们,在实际工作、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者的基本观点作为既定前提包含于其中,另一方面又要适应当代的要求,重新安排自己的范畴体系。今天我们学习《实践论》的重要哲学思想,不仅要了解它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深入把握其展现在时代人面前的内在蕴涵。
第一,实践:出发点
《实践论》中多次强调:“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实际上,在马克思的唯物主义那里,实践范畴成为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因为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可以说人是实践的存在物。现存世界是在人们的实践中生成并被把握的,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人们正是通过实践、通过自然对人的生成过程来把握现存世界的。因此,毛泽东在《实践论》特别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第二,社会:人类实践活动的存在方式
社会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它是人类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社会无非是人类实践的静态表现,表现为实践的存在形式。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来没有离开实践活动来研究社会。《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
显然,我们不能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模式化、公式化,把它们看成凌驾于人类实践活动之上的抽象的社会规律。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本质上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必须从实践活动的具体性来展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多样性、选择性,并把社会发展的各种特点看作是实践活动的具体性所包含的。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上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的社会。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第三,认识:实践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反映,但不是一般的反映,而是经过主体观念地改造过的反映,这就形成了人类独有的“认识”。根据《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认识与实践关系可以看出,在人的活动中,主体通过实践变革客体而显现客体的性质,并经过知觉途径获得感性经验;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实践活动本身通过非知觉途径内化于思维之中,形成主体的认识结构,主体的认识结构不断地对客体进行选择、过滤、组合等,而客体又推动着主体认识结构的变化,即主体的认识结构不断重建。由此,认识过程中的反映和建构在实践中达到了统一。这也全面论证了《实践论》总结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过程,即“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第四,人:主体的自我塑造
当代实践格局的超常规、超经验飞跃,越来越显示出人类是客观世界中惟一的自为的力量。人以自身的实践活动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支配着自然事物、自在的力量,并把人之外的一切东西变成了对人的有用物,变成社会的财富。这种高扬人类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并没有否认世界的客观性。也就是说,人通过实践实现主体的对象性存在,达到“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的统一。
实际上,《实践论》是关注人、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的。在开篇,毛泽东就直接指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显然,把人的社会地位凸现出来就肯定了人作为人的根本性质,因而,《实践论》中更加强调:“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人限定于社会,但同时又是自我塑造、自我超越的。人有着自我意识,能够意识到对象和自我,意识到历史条件和主体条件,意识到自己的限定,从而把自己作为自己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因而人又是“自我塑造”的。换言之,人的自由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和把握他自己,不断设计出新的发展目标,重新塑造自己。可以说,离开了实践原则,离开了主体性原则,也就丢弃了《实践论》中所蕴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总之,《实践论》所体现出实践、社会、认识及人等时代命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只有在生生不息的实践中深入探索和关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关注人类的生存境遇,才能成为时代的精神动力。当代实践格局的变化,各种问题意识的凸现,把《实践论》的内在价值与意义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因此,站在时代的高度来捕捉《实践论》在当代的理论生长点,理解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主题转换,对于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必将日益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理论魅力。
 很赞哦! (1037)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