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蘸激情写春秋——访著名诗人、作家张永枚
年逾78岁高龄的著名诗人、作家张永枚向记者讲述着人生中的烽火硝烟和烽火硝烟中的诗情……
《西沙之战》让中国读者再次认识了张永枚
西沙群岛位于中国海南岛东南约330公里的海域,是南海四大群岛之一,古代被称为“千里长沙”,是南海航线的必经之路。古代那些满载着陶瓷、丝绸、香料的商船在此驶过,因而这里又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属于中国领土。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南越伪政权开始派兵占领西沙永乐群岛的一些岛屿。至1973年8月底,南越伪军已侵占了中国南沙、西沙群岛的6个岛屿;9月,南越当局又非法宣布将南沙群岛的南威、太平等十多个岛屿划入其版图。1974年1月11日,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再次重申南沙、西沙、中沙、东沙群岛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决不容许任何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但南越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于1月15日至18日先后派驱逐舰“陈庆瑜”号、“陈平重”号、“李常杰”号和护航舰“怒涛”号等舰艇,侵入西沙永乐群岛海域,并炮击飘扬着中国国旗的甘泉岛,强占金银、甘泉珊瑚岛。在这种情况下,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反击侵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奉命派出猎潜艇和扫雷舰,于1月17日、18日进至西沙永乐群岛附近巡逻。19日早晨,南海舰队按照中央军委,广州军区的部署,命令396编队进至广金岛西北面拦截南越“李常杰”号、“怒涛”号舰;271编队进至广金岛东南海面,监视“陈庆瑜”号、“陈平重”号舰。10时22分,南越四舰同时向中国舰艇编队发起攻击,中国海军编队奋起还击。经一个多小时激战,南越伪军“怒涛”号被我军打沉,另两艘舰被我军打成重伤。
西沙群岛刚收复,硝烟未散,时任广州军区创作员的张永枚、著名作家浩然和记者蒋豪济三人,在中央军委的安排下,乘坐军用直升机,从海军榆林基地飞到西沙。
西沙之战是当时中国军人的骄傲,因为从海战局部来看,我们是以弱胜强,以小胜大。张永枚来到西沙的最前线,走遍了所有收复的海岛,和战士座谈,采访了许多历险的英雄。回北京后,当时的领导对他说:“上面让你去主要是搞创作,你要赶快拿作品出来啊!”张永枚明确任务后,一个人在北京甘家口闭门写作,二天三夜没有合过眼,终于写出长诗《西沙之战》。他在这三天中根本忘记了吃饭,直到第四天早上,邻居给他送来一碗汤圆,才知道饿。
张永枚以切身体验感慨道:“收复西沙群岛的甘泉、珊瑚、金银三岛领土领海,是毛泽东晚年的一个杰作,是一次规模不大却永垂青史的正义之战,全世界的人民、华侨华裔拍手称快。我国台湾的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等国民党要人默认,实际赞成。”西沙海战是唯一没有见诸新闻报道,而通过文艺形式表现的一次海战。可以说在当时的国际环境背景下,是一种政治智慧和外交分寸感的高度交融和把握。张永枚创作的诗报告《西沙之战》发表在《光明日报》,接着《人民日报》以整版转载,然后全国的报纸都转载了,创下了建国以来长诗转载最多的纪录。
张永枚作为军旅作家,成名于1950年代。《西沙之战》让中国读者再次认识了张永枚。
张永枚作品
穿越弥漫硝烟书写战争故事
1932年,张永枚出生在四川万县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张永枚自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母亲的指导下,他阅读了《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古典名著,对书中的精彩文字着了迷。张永枚受历史文化知识的熏陶,被《三国演义》等古代小说中的打仗场面所吸引,喜欢当兵打仗。1949年12月,未满18岁、没有毕业的师范学生张永枚报名参加了42军军政大学。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他常以膝盖代替桌子,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经常练笔,此后被分到文工团搞创作。张永枚认为,在军政大学最重要的是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对他以后的作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42军军政大学的学生提前毕业,张永枚填的志愿是参谋和医生。结果呢,却被分到文工团搞创作。张永枚记得志愿军总政治部发给他们每人一本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张永枚作为抗美援朝的一名连队文化干事到了战场的最前沿,一边承担照看伤病员、抬担架、送炮弹等战勤工作,一边搞创作。他背着包、米袋,采访英雄,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进入朝鲜战场,张永枚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性。有一天,他们在朝鲜的茅屋里大谈《红楼梦》,忘记了身处战场,竟然没有发现美军的空袭。情况如此突然,张永枚的第一反应就是跑,他往山上跑,但是美国的飞机还是发现了他,飞机俯冲,气浪把茅屋顶都刮飞了,他的棉裤被身边溅起的石头打烂了。于是他抱着棵大松树做掩护,飞机绕着圈俯冲,等飞机绕过来,他再绕到另一面……就这样,他与飞机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躲过了这一劫。
战场中的惊险有很多,张永枚说,开始时他比较紧张,但是不害怕,他的想法很简单,死了就死了,为国、为战争而死没有什么可怕的。
张永枚在朝鲜写了一本诗集《新春》。回国以后,他在书店看到湖北人民出版社出诗集,他就寄出去了,没想到就出版了,这是他第一次投稿。然后又到海边防去生活,写了第二本诗集《海边的诗》。
《骑马挎枪走天下》:张永枚的成名作
《骑马挎枪走天下》是张永枚的成名作,这篇诗歌由作曲家彦克谱曲在军营唱响,一下子就流传开来了。
这首诗歌是张永枚回国以后在东莞写的,寄给《中国青年报》,该报配了插图以大篇幅发表在文艺版。张永枚说:“歌曲出了唱片,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声乐教材,电台也放。新时期中央电视台也放过,歌唱家李双江、阎维文也唱过。”
张永枚在50年代创作出版了《新春》和《海边的诗》两本诗集,得到了文学界的肯定。当时毛泽东提出要扶持新生力量。“我在惠州,只是一个无名的兵,先后收到了《人民日报》、中国作家协会和何其芳、袁水拍、田间、公木等文化名人的来信,他们鼓励我是个”青年诗人””。
张永枚先后被安排到41军、广州军区当创作员。1966年被借调到中国京剧团,参与集体创作现代京剧。张永枚的歌剧《红松店》,受到周恩来、陈毅、陶铸的赞赏。张永枚执笔的现代京剧《平原作战》,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大导演崔嵬、陈怀皑,摄影家韦林玉、张冬凉等名家拍成电影。
2000年,张永枚发表了《美军败于我手》,完成了他的一个夙愿。朝鲜战场使他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也让他真正体会到战士和人民的伟大,战友的每一次冲锋,每一回赴难,都对他影响至深。他怀着异样的心情,为战争胜利而快乐喜悦,也为失去战友而痛苦悲伤,那战场上血与火的洗礼,志愿军战土经历的坎坷与创造的辉煌,像风暴一样搅动着他的心灵。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些为人民、为祖国英勇献身的战友,依然让他的眼睛经常湿润,也促使他握笔写下《美军败于我手》,记录朝鲜战场上的英雄,抒发出自己的真实情感。《美军败于我手》印了多次,书中我军的英雄,绝大部分是他在战场上亲见,并且事后进行多次采访,书中对领袖毛泽东和彭德怀等元帅、吴瑞林等将军的描写,都取之于事实,所引用的文件、信件、电报也都反复查对,作品展示出一种高度、真实的历史责任感。
张永枚在书房
历经岁月而斑斓
从战火中走来的张永枚,以自己的睿智把他的人生经历与感悟融汇成《西沙之战》、《美军败于我手》,再现真实、生动的战争场面,以文字表达形式传播为最宝贵的人生理念,奉献给人类。他的《人民军队忠于党》、《骑马挎枪走天下》等诗作、歌词展现了激情的岁月,赋有强大的生命力。
张永枚的《骑马挎枪走天下》将军人的豪情、祖国的美好、生活的芳香,交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首诗谱成歌曲,唱遍大江南北,温暖了几代人的心。
他的诗报告《西沙之战》把古歌中的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和祖国大地山水一脉相连。《西沙之战》是十年动乱中最有价值的诗作之一。
鲁迅先生说过,文学“不过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时代的人生的纪录”。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初至七十年代中期,历时二十余年,其间有过多少风云变幻啊!今天,我们重读张永枚的诗作仍觉大气磅礴、新鲜感人。真正的诗不会过时,而是历经岁月而斑斓!
张永枚一直充满激情地写作,以不同的方式来讴歌当今社会。他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曾出席亚非作家紧急会议,当选第三次全国文代会代表、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张永枚回望几十年的创作经历并不觉得失落;“只要弹头射中了目标,被遗失也不觉得委曲。欢乐吧,一切都将重新开始。”迄今他已出版了诗集、长篇小说、纪实文学、长篇叙事诗、戏剧、电影文学、儿童文学、诗论集40多部,是文坛上的多面手。张永枚是性情中人,他过去的诗,无不吐露出一名战士诗人的心声,无不体现出人民的心声,中华民族的心声。
笔是张永枚手中的武器,笔耕不辍,是作为一名有责任的老兵的毕生使命!生活中的张永枚热情而温和,些许烟酒与诗书相伴,成为他晚年生活的写照。
附:张永枚著作书目
三勇士(长篇说唱)1954,中南文艺
新春(诗集)1954,湖北人民
海边的诗(诗集)1955,湖北人民
神笔之歌(诗集)1957,湖北人民
南海渔歌(童话集)1957,长江
骑马挂枪走天下(诗集)1957,中青
檀香女(诗集)1958,火花文艺出版社
柳树的歌(诗集)1958,作家
风雨共伞(歌舞剧)1958,宝文堂
金凤树开花(独幕歌剧)1958,辽宁人民
唱社会主义(诗集)1959,长江
将军柳(史记)1959了,广东人民
英雄篇(诗集)1959,广东人民
三个饲养员(歌舞剧)1959,宝文堂
电影《五朵金花》歌曲集 张永枚作词,1960,电影
雪白的哈达(诗集)1961,上海文艺
海鸥(诗集)1962,上海少儿
六连岭上现彩云(长诗)1962,广东人民
白马红仙女(儿童诗)1962,上海少儿
螺号(诗集)1963,作家
五朵红云(舞剧文学剧本)与李查列等合作,1963,上海文艺
勇敢奖章(小歌剧集)1963,广东人民
红松店(歌剧)1966,戏剧
人民的儿子(长诗)1973,人文
平原作战(京剧)集体改编,张永枚执笔,1974,人文
西沙之战(长诗)1974,人文
前进集(诗集)1975,北京人民
红樱枪(诗集)1975,人文
孙中山与宋庆龄(诗体小说)1984,花城
红巾魂(长篇小说)1984,花城
宝马(童话诗)1985,新世纪 (获1988年广东省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
海角奇光(长篇小说)1986,解放军文艺
画笔与六弦琴(诗集)1987,广西人民
爱与忧(诗集)1988,湖南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