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时代观察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崛起

火烧 2007-02-22 00:00:00 时代观察 1025
文章分析美国人对中国崛起的看法,批评《时代》周刊将中国比作新王朝,揭露其背后美国中心论与历史偏见,强调中国崛起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崛起

鉴 明

链接:《时代》周刊: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端 

  说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不讲阶级分析,不讲无产阶级革命,不讲反对帝国主义,有什么马克思主义可言?

  把这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能出个什么最新成果?

  近时,美国《时代》周刊专题文章引发的某些中国媒体的狂热,又一次提供了证明:除了对美国帝国主义的奴颜媚骨,一无所有。

  《时代》文章的题目就别有用心,引人触目:《中国:一个新王朝的开始》。

  “新王朝”?“王朝”在中国卷土重来?是谁家“王朝”?什么样的“王朝”?其“新”意何在?它由何“开始”?如何接续?最后归宿?美国这样出题目,用意何在?他们究竟想在中国干些什么?

  所有这些,我们那些主流媒体,那些有学问的“精英”人士,全都不闻不问,不察不辨,只见此文中“中国将要一天一天崛起”和“(中国人自己)相信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这类甜言蜜语,就欢呼雀跃,忘乎所以,竞做文章,大事宣传,什么西方“实际上已接受中国的崛起”啦,“美刊称中国世纪来临”啦,妄称什么“很多中国人对此欢欣鼓舞”啦,甚至说什么“我们尽可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啦,等等,等等。好像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真有了什么最新成果,地球就是围着中国转的。

  其实,就是写了《美国“中国观”悄然变化》一文(见1月23日人民日报)的袁鹏,在其文章中也不能不承认:“正如《时代》文章字里行间所显露的,美国在看待中国这样一个新兴大国时,仍难以跳出根深蒂固的‘美国中心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民主和评论’和大国兴衰的‘历史宿命论’。相应地,对如何应对中国持续发展的现实,采取的不是建设性合作达致双赢的思路,而仍是谋求西方世界共同‘管理’中国发展的传统霸权模式。”

  有头脑有记性的中国人都知道,这里讲的“传统霸权模式”,给中国带来过什么样的灾难。就近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想取德意日而代之,把昔日的反法西斯盟友中国,变为它独占的殖民地,从而逐步达到他“领导世界”的目的。1月16日,《环球时报》在追溯“《时代》周刊的中国情缘”时,就弄巧成拙地揭露了《时代》在此中的反动作为,

  请看!“蒋介石的反动立场,基督教身份以及宋氏家族的背景,都使得(《时代》创办者)卢斯将他视为美国式中国未来的希望,并在几十年间全力给予其舆论支持。……据统计,在卢斯执掌《时代》的几十年间,蒋介石夫妇前后十几次登上封面,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中国第一伉俪’。为了极力美化国民党的统治,卢斯对记者从中国发回的国民党腐败不堪、溃不成军,以及共产党深得民心的大量客观报道视而不见,却弄虚作假极力掩盖历史的真相。这种丧失了原则的偏爱,最终使卢斯在中美关系史上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美国的对华政策。”这里,“误导”云云,显然词不达意,但《时代》周刊一贯反映,支持和鼓吹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使任谁也涂改不了的历史真实。

  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大革命,推翻了美国帝国主义倾力扶植的蒋家王朝,摧毁了“西方世界共同‘管理’中国发展的传统霸权模式”,结束了中国百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历史,建立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1949年9月21日,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

  当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无可奈何地哀叹:“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却也是无可避免的。在我国能力所及的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所做的以及可能做的一切事情,都无法改变这种结局;这种结局之所以终于发生,也并不是因为我们少做了某些事情。这是中国内部各种力量的产物,我国曾经设法在左右这些力量,但是没有效果。”他又不肯善罢甘休地寄望于:“中国悠久的文明和她的民主个人主义终于会再显身手,中国终于会摆脱外国的羁绊。对于中国目前和将来的一切朝着这个目标的发展,我认为都应当得到我们的鼓励。”

  反映于美国主要喉舌之一的《时代》周刊,则就是:“国民党政府垮台后,抱着强烈反共心态的卢斯,开始极力扭曲新中国及其领导人的形象,为此他们自创过这样一句‘名言’——‘一个有用的谎言胜过有害的真相’。新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都是先后登上过《时代》封面,但形象都遭到了恶意扭曲。曾有专家认为,《时代》的许多偏见,都成为了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理论来源。即使在冷战结束后的今天,《时代》对中国的报道,偏颇之处仍时时可见。不但渲染有关中国的负面报道,还对西藏、台湾以及中日关系等问题进行扭曲报道。”

  这种犹在眼前的历史事实,人们能悄然健忘吗?

  这种正在眼前的客观现实,人们能漠然无视吗?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耐人寻味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成功,中国开始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时代》对中国的关注随之进入到一个新时代。这种变化,典型的体现在对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关注上。从1976年1月到1997年,邓小平至少7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并且两次当选该刊年度风云人物。迄今为止,能够两次当选该刊年度风云人物的,只有丘吉尔、艾森豪威尔等少数几位世界领导人。这一阶段,《时代》的报道范围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内政的关注,文体明星、普通中国人纷纷走如其视线。”“步入新世纪,《时代》对中国的距离更加贴近了。去年评选出的2005年14位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中,就有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董事长傅成玉和著名演员章子怡。所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时代》特殊的‘中国情结’正走向一个新的时代。”

  袁鹏在其文章中也特别强调:“值得注意的是,从2004年底开始,美国掀起新一轮关注中国崛起的热潮。……此次《时代》周刊如此高调谈论中国持续发展,既是美国国内‘关注中国热’的延续,也是一种阶段性总结。”

  对这种“阶段性总结”,美国《华盛顿观察》主编陈雅莉是这样表述的:“经过近30年的接触,一些美国人发现,中国的发展道路与美国有许多相似之处。”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华裔高级研究员黄靖说得稍为具体:“就《时代》周刊的报道来说,它体现了美国乃至西方主流社会的一种普遍看法,就是认为中国目前的发展大致符合西方的期待,比如经济的市场化、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制度化和透明化,中国领导人倾向于改革和开放等。因此,《时代》对中国的赞美是由衷的。当然,西方主流社会在表扬中国的同时,又都希望在承认中国崛起这一现实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引导。”(见1月18日环球时报)

  真的,《时代》周刊怎能不“由衷”“赞美”呢?

  “六十年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艾奇逊早已带至黄泉的期望,于今正在成为现实。

  《时代》周刊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现在终于结了硕果。

  “美国式中国未来的希望”曾寄与蒋介王朝,但成了落花流水。

  现今,“美国式中国未来”已经重见光明大有眉目,“中国:一个新王朝”“开始”了啊!

  之所以是“开始”,是因它“与美国有许多相似之处”还没有全部相似。又因为它“目前的发展大致符合西方的期待”,还没有完全符合。

  2005年9月21日(也是9月21日),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其《中国往何处去?》的演讲中,就在其结尾强调:“我们与中国有着许多共同利益。但是,仅凭一致利益建立的关系根基不深。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上的关系才能根深叶茂,长盛不衰。即使在我们为建立明日的民主中国而努力之际,我们也能与今日正在崛起的中国合作。”

  难怪,袁鹏文章的结尾是:“看来,要让美国人真正理解中国,还需要更多时间。”

  是啊,1997年10月29日,江泽民在白宫欢迎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合作、开创未来,推动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依然任重道远呐!奴颜媚骨,取得了中美关系最新成果的中国诸君还得拼命向前,跟着美国人一起“为建立明日的民主中国而努力”呵!

  (2007年1月28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