滠水农夫:最美和最丑——评“最美乡村教师”事件
近日,关于“最美乡村教师”郜艳敏的社会舆论沸沸扬扬。一个受尽磨难的被拐女,为了让深山的孩子有学上,不计名利,坚守教坛十几年如一日,把自己全部的爱献给了大山里的孩子,正如以其事迹改编的电影片名“嫁给大山的女人”,郜艳敏的事迹被发现、被宣传,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被誉为“最美乡村教师”,体现了社会对她的肯定和赞扬,也是她应得的荣誉。
但是,我们能发现由她的“最美”背后同时折射出的诸多“最丑”,最美和最丑在她身上的集中体现,让她成为了一个尴尬的榜样,但这又岂的她的错,恰是她本人最大的悲哀和我们时代的悲哀,人们将如何评价她,是对时代的增色还是抹黑?
这是一个命运苦难的女孩,出身贫穷,十八岁出外打工,不想被人贩子拐骗,遭到刻骨铭心的侮辱欺凌,被卖到太行深山的穷乡僻壤,嫁给一个大自己6岁的文盲农民,经历三次自杀,对生活和前途几尽绝望,终于峰回路转,被善良的公婆所感动,被深山失学孩子的渴望所驱使,她站到讲台,负担起本不应该是她担负的责任,然而新的环境也给了她新的机遇、新的生活,使她从苦难中挺立起来,获得人生意义。故事一波三折,最后的华美转身并不能掩盖当初的种种丑恶,首先是人贩子的灭绝人性,其次是她所在山村人们的愚昧麻木,再次是整个社会的冰凉冷漠。我们只能说郜艳敏的故事只是一个意外,还有很多郜艳敏们不可能纳入媒体的镜头,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她们的前途和命运又该如何?
即便是发现和宣传了郜艳敏事迹的媒体,我们难道不也需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一方面弘扬了正能量,给予郜艳敏先进典型的定位,一定程度上也使她的命运得到改善,至少她的丈夫不敢再随便醉酒打她了。而另一方面我们又分明嗅到一股酸腐的“世故”气息,某些媒体一如一贯手法,仅仅是将苦难作为吸引眼球的卖点来抄作,而苦难包含的意义被消解了。而另一些媒体和宣传机构则将这个故事作为一个道德产品来包装,按照主流的要求进行裁剪修饰,为了突出公众效应,不惜把人物苦难命运的根源隐藏到华丽的形象塑造背后,他们以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名义,割裂了社会真实,只为自己的宣传服务而不择手段。这也何尝不是在不幸主人公的伤口上洒把盐,如今这样的丑陋媒体和宣传机构真的是见怪不怪。
然而,在消息发达的当下,无孔不入的传媒和刨根问底的公众,使任何企图的掩盖和粉饰变得力不从心,就必然对与人物相关的方面造成影响,使那些事件背后隐藏的秘密不得不暴露于前。于是我们看到当地政府不自在了,因为舆论所褒扬的“最美”恰是揭开他们“最丑”的疮疤。人们不禁要问,对于发生像拐卖妇女这样的恶性案件当地政府有何作为?一个地方的教育竟然要靠像郜艳敏这样苦难出身的人来无私奉献,当地政府是吃什么的?那个贪腐百万的教育局长难道就是答案?正像一些人的条件反射,为了掩盖丑陋而不断制造新的丑陋,驱赶记者,禁止接受采访,乃至限制人身自由,派专人监视,以解除教师工作为要挟等等无用其及。过去的丑行没有人反思清算,新的丑行愈演愈烈,然而我们又不能完全责怪当地政府,大环境之下,谁又能不那么做呢!
尽管我们能从现实中发现上述诸多的“最丑”,但是世界上毕竟还有美好的东西不能完全被掩蔽,它们像星星之火,在丑恶的世界里闪耀着不屈的光芒,那些尽管愚昧然而又是善良的村民,何尝又不是时代的受害者呢?不正是他们用善良的品性支撑着郜艳敏生活下去的勇气!尤其是郜艳敏本人,她能从苦难命运中走出来,为大山里的孩子撑出一片天,其情其志感人肺腑。
她就像我们时代的必然,又是一个另类。最美之花盛开在最丑的时代土壤之上,现实就是这么滑稽。
2015-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