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决战: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与邓小平的发展变化

火烧 2009-05-2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毛泽东与邓小平在变革与开放上的不同策略,分析其对内对外影响,强调两者在革命与改革中的共同点及差异。

今年是建国六十年,去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三十年,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经验和教训都很多。

前三十年的代表人物是毛泽东,后三十年的代表人物是邓小平。前者创造社会主义,后者改革开放。前者激烈,是革命,后者渐进,是改革。就影响而言,两者均宏大而深远。往前追溯,毛泽东可以追溯到井冈山时期,邓小平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初期,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影响还将持续数十年。

如何把握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关系?看过许多文章,水平高的不多。

两者是对立关系?继承关系?扬弃关系?背反关系?需要详细的分析研究,由于论题巨大,无法简单结论。

今天要澄清两个问题,一是自身变革,二是对外交往。

广义地看,无论革命还是改革,本质上都是变革,既然同为变革,便不是对立关系。毛泽东讲革命,推翻旧中国,建立新中国,新旧之变不仅在于名称,更在于国体、政体、社会性质,意识形态,邓小平呢,自己也说过,改革是一场革命,可见,革命与改革有均属于变革范畴,有同一性。

至于外交,主要讲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与邻居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与对手的关系。

毛泽东时代也是开放的,只因为新中国在推翻旧中国的基础上建立,旧中国是半殖民地。既然摆脱了半殖民地状态,自然要与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霸权主义者、侵略主义者发生战斗。这是激烈的冲突,冲突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与列强志强无法形成朋友关系。

无论敌人,还是朋友,都在实践中形成。朋友可变成敌人,敌人也可变成朋友。

敌人如何变成朋友?前提是放弃敌对态度,自然是放弃封锁、压榨、控制。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也需要斗争,老虎与狮子可以相互敬畏,狮子与羚羊,老虎与肥猪,成不了朋友。当然,老虎与狮子也未必是朋友,但相互敬畏,也就象朋友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弱小,三百年来受压榨,列强瞧不起你,想灭掉你,至少想控制你,这时候,双方不可能成为朋友,人家封锁,怎么去交朋友?满脸堆笑?下跪磕头?都不行。须硬气一点。否则谁拿你当根葱?汉奸洋奴最媚外了,有几个不被列强抛弃的?

列强虽然横,内心里也知道好歹,知道什么人可敬,什么人可耻,凡汉奸洋奴,也是列强蔑视的。

实事求是地说,论开放,邓小平的幅度更大。但能因此否认毛泽东的开放吗?不能。邓小平的开放,影响深远。但毛泽东也一直开放着。只是开放的对象和重点不同。毛泽东有三个世界理论。邓小平的开放是全面开放,毛泽东的开放是有选择的开放。

全面开放,对发达国家开放,对第一世界开放,主要发生在邓小平时代。毛泽东时代的开放,主要对第三世界,对亚非拉,对民族独立国家和不结盟运动。毛泽东对第二世界也开放,幅度小一点。第二世界跟第一世界走,跟超级大国走,与中国的共同利益少一些,距离大一些。

与第二世界的关系不那么热,责任不在于中国,甚至也不在于第二世界,主要取决于第一世界,超级大国决定结构,美苏霸权,英法德日帮办,中国与第一世界矛盾多一些,与第二世界也就热不起来。这是客观规律。当大国关系缓和后,第二世界与中国的关系也缓和了,这是铁证。

毛泽东时代与第一世界仍然有联系,五十年代与苏联,六十年代与日本和法国,七十年代中美对话,都是案例。

当然,中国曾经是半殖民地国家,把殖民主义赶跑了,自己搞社会主义,这种情况下,与第一世界的敌对的矛盾自然多一些。不具备全面开放的条件,一旦全面开放,必然是全面屈辱和下跪。因此,强硬的姿态多一些,独立自主的方法为主。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大国之间建立相互尊重需要时间,需要磨合,甚至需要摩擦、试探、对抗、局部战争,否则人家怎么知道你不再是奴才了呢?只有你表现出足够的顽强、足够的意志、足够的不屈不挠、足够的动员力,足够的原子弹,人家才会改变看法。

首要问题不是开放,而是积累力量,形成自己的原则和模式,构建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信,建立尊严,建立实力,这样人家就不会欺负你了,不把你当孙子、下等人、奴才看了,即使你开放了,人家也不会象流氓一样闯进来,你也不会变成新殖民地了。

事实上,打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之后,美国已经也不敢轻视中国了。固然,尼克松与基辛格的访华有牵制苏联的意图,但毛泽东坐在家里接受拜访,也有利用美国牵制苏联的设计。就象建国初期,利用苏联制约美国一个道理。国际力量之间自然需要制约,这是自然规律。

问题是什么?问题是中国原本弱小,没力量和资格与美苏全面对抗。只有毛泽东的巧妙战略,使得中国在美苏的博弈当中壮大起来,成为可以并论的一支力量。这便是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功绩奠定了相互尊重的基础,有了相互尊重,邓小平出来建立互利关系就容易多了。

论开放,邓小平更彻底。于是,一些弱智便将邓小平当作毛泽东的对立面论述了。

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没有毛泽东积累出来的政治基础和国际尊严,邓小平的开放也是搞不下去的。

这是什么道理?非常简单。开放,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相互尊重需要实力、自信、尊严。假设没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没有强大的民族独立意识,没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没有第三世界的广大朋友,哪个第一世界国家会鸟中国?人家不鸟你,你拿什么姿态来开放?拿殖民地开放吗?

一般的逻辑都是这样的,在对立的一对矛盾当中,在无法相互消灭的情况下,必然趋向妥协。而妥协呢?则必然选择对方阵营中,相对开明,即友善的一方来公关。相对于邓小平,毛泽东无疑更加强硬和坚决。这种坚决为邓小平的灵活务实提供了政治基础。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强硬,邓小平就是矛盾当中的主要对立面了,西方也不会接受邓小平。那时候,第一世界必然会寻求一个比邓小平更加灵活务实的任务。从而寻求西方的最大利益。

莫说国际关系,即使黑社会之间搞斗争,在老大不妥协的情况下,各个势力方面也会寻求对方阵营当中,相对温和与灵活的人物。因此,毛泽东的坚决恰恰是邓小平灵活的基础,因为邓小平更愿意对第一世界友好,于是开放便很顺利进行了。

从小的方面说,这是坚决与灵活的辩证法。从大的方面说,毛泽东建立了更加纯碎、彻底、自信、有勇气的新中国,赢得了第一世界的敬畏,于是,有了相互尊重,这时候邓小平出来搞开放,第一世界乐于接受。又由于毛泽东的遗产巨大,邓小平借助着这种影响、政治经济体系,保证了中国的自主和独立。

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很敬畏,为什么呢?邓小平有实力,毛泽东有余威。

如果没有毛泽东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中国还是民国时期那样的没骨气,没实力,开放会有什么结果?必然是丧失自我,任人宰割。那种情况下的开放便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或许中国已经被开放彻底摧毁了。

反过来再说说变革,解放后,中国社会的变革也一直进行着,建国只是军事革命和政治革命,而,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思想革命、医疗教育福利体制的建立,都在建国后,这些都是变革,是激烈和彻底的变革,这些变革有些成功,有些失败。

但不可否认,革命是改革,革命有成功,有失败。改革也一样,有成功,有失败。

毛泽东时代一直在改革,只是由于环境恶劣,经验不足,走过曲折的路。但起到了探索的作用。毛泽东时代一直在开放,但也讲究原则,主要对第三世界的朋友开放,对第二十世界的中间派开放,对第一世界中友好和进步的一方开放,对第二世界中的走狗,第一世界当中的敌对势力,不那么开放。对强盗和流氓怎么开放呢?

诚然,即便在毛泽东逝世的时候,中国仍然落后于美苏,但苏联是什么时候工业化的?比中国早三十年。美国则早两百年。时间差距在哪里,怎么可能要求中国在二十几年的时间内成为排行第一世界的国家呢?中国的实力,即便现在与美国也有很大差距嘛。这是又三十年过去了!是不是这个道理?

毛泽东的自尊与强硬以及这种秉性造就的新中国,是开放的根本基础。邓小平与毛泽东,客观上的有继承关系。

毛泽东的伟大基础和伟大遗产,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基础,没有毛泽东的强硬,便没有邓小平的灵活。反过来也是一样,基础建立之后,大国之间在实力的基础上相互尊敬,有了缓和的局面,有了平等对话的条件,这时,即便毛泽东也要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开放。

邓小平对毛泽东有继承关系,这一点邓小平自己也承认,四项原则都是依托传承,改革开放是发展变化。


后语:

本文在强国论坛发表,行文有些飘忽,即便如此,仍被版主扔到青史煮酒去了。

但是,有一点是不能含糊的,一旦新中国有了实力,在摩擦和较量中赢得尊重,对抗便会走向缓和,即便毛泽东也必然对发达国家开放,区别是,毛泽东仍然要重视第三世界,对第一世界开放仍然讲究原则。开放不是问题,问题是尺度、原则、对象。

在国内方面,毛泽东也会调整政策,但如何调整,方式与目标必然不同。

左派或许对文章讲继承讲发展感到不快,没有必要。

内政外交总在发展变化,邓小平的确对第一世界开放了,的确全面改变内政了。这些都是客观事实,问题不在于改革开放,而在于什么样的改革开放,如何改革有利于人民?如何改革可以避免腐败?如何改革可以避免复辟?如何开放可以拿来,又不被控盘?这些是关键。

左派不能把自己塑造成老顽固,而应实事求是地宣称,毛泽东时代一直在改革开放。改革集中在对剥削制度攻坚,开放体现为团结第三世界、亚非拉、不结盟运动。这一切战略和运动都是自我完善,都是对列强有力有效的竞争。

为此,左派可以写一系列毛泽东时代如何改革开放的文章,这样就正气十足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