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如此河蟹?
为什么会有如此河蟹?
先说一段题外话:
我们知道唐代大诗人杜甫,世称“诗圣”。一生忧国忧民,其经典代表作有著名的“三吏三别”。他的诗句不但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诗人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还深刻反映了老百姓的困苦和诗人对老百姓的同情以及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但今天,我们身处主流媒体盛赞的“河蟹盛世”,且为几百年难遇之盛世。按说杜甫诗句中所表达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相去甚远,但何以又会如此怀想起杜甫?
看到一个不能称之为新闻的新闻,据2011年09月23日腾讯新闻:
河南男子到京旅游被误当上访者押回打伤(图)
http://news.qq.com/a/20110923/000145.htm?pgv_ref=aio
人们知道“特色”之年此类事枚不胜举。关于上访,有亡命于滚滚车轮之下的钱云会,有上访被“违法”,有上访被精神病,有上访被黑监狱,还有无处不在的“截访”。但此例却是赴京旅游错被当做访民,错被抓,被打,被押送原籍,再被打,终至被重伤。与此前的“截访”相比较,这算是什么?是“灭访”?!是妄图彻底杜绝上访,而杀鸡给猴看的血腥示例。
我们说,既是上访,也并非不能容忍。最起码证明人民对现政府还抱有希望,产生了在下面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期冀通过走“上层路线”得以解决。如果一个社会,连这点人民最普通的诉求都无法承受,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正常吗?
既是如此的“苛政猛于虎”,但还是有无数多的“访民”在“特色的河蟹之世奔走号哭。他们真实见证了“高衙之门深似海”“上访之路险、难、危”。我们的社会能轻易忽视、无视这一类的群体吗?
期望通过高压“维稳”就真的能制造出一个河蟹之世?那是妄想!!!
笔者不揣愚鲁,今模仿杜工部也作此“特色”吏。因为像这样“防民如防虎”也只有如今之“特色”社会才有,所以,不妨将截堵访民、迫害访民的这些人称之为“特色”吏。可以展开想象,如果迫于社会以及舆论压力,无奈而查办此事,那么,出手迫害赵志斐的一定又是一些“临时工”,甚至于连“临时工”都称不上。也就是临时雇用的打手。但何以如此河蟹之世,此类打手总能横行于世、并且得不到及时惩治?
是社会病了?还是老百姓有病?放着当今“阳光、尊严……”之类好日子不过,却要挤破脑袋进京去做什么“访民”?岂不换位思考一下,你上访的过程就是无形的击打居庙堂之上“肉食者”尊颜的过程。你如此使得他们不自在了,他们能让你好过?
但当权者也不妨换位一下,如果此路不通,老百姓的诉求不能得以被接受,所反映的问题无法及时处置,长此以往,老百姓会变换一种方式的。说是宣泄也好,捣乱也罢,那时候,某些人日子会更不好过。
还是来看“特色”吏:
客居“盛京”地,喧呼闻截击。
借问“特色”吏,汝行将何为?
吏者怒声呵:噤声休言语。
屋外雨声急。内心忧戚戚。
钱物俱被搜,强行赶雨里。
惊惧至车上,惹祸是手机,
一言惹吏怒,遭打在车里。
满脸皆是血,河蟹笑看你。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泣,
车驰疾如风,车外夜雨疾。
复至家乡地,伤者犹昏迷,
警员再施暴,后被路边弃。
亲人闻之去,痛心复悲戚,
谁能给说法,唯闻“错抓”去……
从赵志斐之事我们看到了什么?欣逢河蟹盛世,我们每一个北京之外的人们,一不小心都会成为第二个赵志斐。从赵志斐被“错抓”带给人们怎样的隐忧?是否北京已与时俱进为老百姓的涉足禁地?
河蟹,用老百姓血泪筑成的如此河蟹,究竟该不该诅咒?
网友如此评论此事:
“因为有不公,在当地不给解决,所以才会上访,谁来保护上访者的利益?可悲的现实社会!”
“以后进京旅游,必须穿印制有‘我不是上访者字样’的衣服,否则一律遣返,甚至蒸发。”
“让他们去南海执勤,何愁岛屿不归啊。可他们把手段用在小老百姓身上了。”
“以后去北京,第一要组团,第2要穿印有‘我不是上访人员的字样’,不然晚上拖到午门, 斩首了也只能得到一句: ‘杀错了!’”
“我很不理解,洛阳当地派出所称:‘可能是抓错了。’
什么抓错了,上访该抓吗?你派出所这一点都没搞清楚,简直是坑害老百姓。
试问我们的国家,你还要设上访机构干什么,上访有罪啊!”
“恐怖……”
“什么世道啊?”
……
关键字:特色 河蟹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