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左翼文学艺术创作应与社会实践相联系

火烧 2011-03-26 00:00:00 文艺新生 1027
文章探讨左翼文学艺术创作应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强调深入基层生活的重要性,结合历史案例说明作品生命力来源,并提出时代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方向。

左翼文学艺术创作应与社会实践相联系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在关注着毛泽东旗帜网、乌有之乡等等左翼网站,时刻被那里的民主、正义所吸引。而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尤其喜欢这些网站里面的文学艺术板块。在这里,我能感觉到一股催人奋进、朝气蓬勃的文学气息,这是我始终在追求的那种理想中的文学艺术世界所应有的样子。

但是,在经过大量阅读并思考之后,我发现,当今左翼文学艺术大体存在着一些通病,如:文学艺术创作流于口号化、创作形式和思维僵化、不重视创作的社会实践性和时代性等等。我想,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发现并且纠正我们在左翼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中的这一系列问题,那么我们的文学艺术就不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就可能使我们一直在提倡的占领大众文化阵地的想法成为一纸空谈。

那么,到底如何做到避免如上的情况出现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切实做到深入到社会基层当中去,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当中去。唯有如此,才能使得我们所创作出来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放眼古今中外,每一个流传千古而不衰的文学艺术作品无不是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之中的。我国古代的诗圣杜甫的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可谓千古绝唱、家喻户晓,而这首作品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甚至至今仍有警示意义,正是因为作者深入到了百姓中间,切身体会到了贫苦百姓的饥寒困苦,所以才有了这掷地有声的呐喊。现代歌剧《白毛女》可谓是新中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从创作至今经历几十年的风雨,却依旧历久弥新、常演不衰,也正是因为这部歌剧来源于生活,把旧社会受尽三座大山压迫的人们的命运成功地浓缩在了喜儿和他的父亲的身上,因此才能让每一个曾经深受压迫的人只要看到此剧便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般,不由自主地想起自己的苦难岁月,从而真正达到了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而以上这些,正是由文学艺术创作的社会实践性所决定的。

那么,有了深入的社会实践的文学艺术就一定会成为好作品吗?未必。当我们竭力地去注意和避免了那些空洞化、口号化的东西时,我们也应该时刻牢记艺术作品的时代性。时代的脚步是时刻不停的向前进的,我们应该主动去追求新的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我们的高尚的共产主义理想结合起来。当然,这不是一味地去进行媚俗的创作,而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我们的文学艺术的创作形式。由此,才能将左翼文化的艺术性和时代性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才能更好地创作出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文学艺术作品,才能真正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服好务。

没有了生活实践的文学艺术就好似无源之水,不可能奔流不息。失去了人民大众普遍欢迎的作品,也毫无存在的价值。文学艺术的实践性和时代性是我们在今后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应该牢记的两点。

以上个人浅见,望各位朋友批评指正。

   

   

   

   

 红旗七号

                                                                                                 2011.3.26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