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涅盘"
白嗚鸦 (整理编辑)袁剑<<漫长的2008>>
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无法判断,中国经济在2008年的怪异表现,究竟是一次短暂的意外事故,还是持续了三十年的中国发展模式的最后终结?
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已经越来越逼近一个危险的"转捩点"。
然而,2008年并不是突然来到的,它不过是一段复杂而晦涩的历史最终显示了它惊人的力量而已。如果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过去的三十年,那么,2008年的中国可能就不再会显得如此诡异了,而中国刻下的处境也会被更清晰地呈现出来。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改革于今,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三十年之后,在人们对市场化的成果已经习以为常的时候,中国独特发展模式,所遗留下来的痛苦后果,正在以一种尖利的方式,被中国社会所感知。
在内需方面,中国的消费率在2007年已经下降到35%的超低水平,而其他国家的同一指标大多在70%以上。隐藏在这种不不寻常的消费率背后的,实际上是中国分配结构的严重扭曲。
有评论者,指出:中国当今消费率,比1950年代末期开始的“三年困难”时期,还要低。这实际上就是中国内需长期低迷的主要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内需低迷并不是一个市场博弈的后果,而是一个政治博弈的后果.
其对应的是政府和企业在改革过程中权力的扩张,以及公民权利在同一时期的极度抑制。
所谓低人权成本指的即是这样一种情形。
事实上,中国经济中的另外一个畸形指标,也源于同样的政治禀赋。从毛泽东时代起,高投资率就一直是中国经济中一个恶疾。但这种疾病是否并没有因为改革而得到根治,反而不断恶化。
到2005年底,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率达到48.6%。就此有人调侃道:如果投资率按照这样增长速度下去,到2012年中国将是一个只有投资没有消费的经济体。
从逻辑上说,长期的高投资率一定会导致产能过剩并最终引发经济的剧烈调整。
这一点在中国以前作为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的时候,已经得到了反复验证。这也正是毛泽东时代发生的故事。
然而,在中国极速融于全球体系之后,这种过剩产能却在全球市场中得到了消化。
加之,中国的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对各种资源的控制能力将土地、税收、环境、资源以及人力成本压低到极致,这就使中国庞大的过剩产能拥有了其他国家无法匹敌的价格优势。
这样,中国过剩产能的投资者不仅没有受到市场的惩罚,反而获得了利润。这反过来鼓励了政府以及企业的这种微观合理,但宏观上可能引发巨大灾难的投资冲动。
在他们看来,十数年如一日的超高投资率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吓人。不过,超高投资率与超低消费率的经济增长组合要想得以维系其脆弱的平衡,对外部市场和外部资源的高度依赖就是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果。其在经济指标上的表现,就是中国变成一个外贸依存度畸高的经济体。
到2006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达到64%的罕见高度,远远超过其他大型经济体。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型经济体,中国的外贸依存度是非常不寻常的,也是相当危险的。这意味着,中国每1元的GDP就有0.64元是通过于外部经济交换而来的,这也同时意味着,一旦外部消费需求滑坡,中国经济就可能遭遇重创。
2008年初冬,中国经济的急跌已经对这种危险性做出了经典的诠释。讽刺的是,就在全球金融海啸发生之后,中国的主流舆论还在安慰公众说:中国的实体经济是健康的,不会受到金融危机太大的影响。
不出所料,这种肤浅的“专家言论”以最快的速度沦为了笑柄。
事实上,鉴于中国如此之高的外贸依存度,连中国经济这个概念本身都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在相当程度上,中国经济在2008年三季度开始的急速下滑,很有可能就是中国改革长期积累的问题借助金融危机所发出的一击致命的报复。
容易看到,在这三十年中,中国虽然取得了独步全球的增长速度,但其经济的基本体质仍然有相当脆弱的一面。
按照官方的乐观看法,中国经济结构的扭曲可能正是中国经济最具潜力的一面,消费率低下正说明中国内需还有大幅提高的可能,产业落后正说明中国还有产业升级的潜力,我们不否认这种中国式辩证法中所包含的智慧。
但显而易见,作为导致这些后果的原因,这需要政治上的改变。提振内需,调整结构,一直是中国领导人发誓要完成的任务,然而多年努力之后,不仅未竟其功,反而日行恶化,其谜底正在于政治之难。
中国改革自1990年代之后,以GDP为唯一标准,以中国特殊政治禀赋为条件的发展模式,不仅在经济层面造成了夸张的扭曲,也同样在社会层面及精神文化层面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在短短三十年之后,中国一跃成为贫富最为悬殊的经济体之一。从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急速演变成一个贫富极为悬殊的社会,中国社会中被压缩的潜在愤怒情绪可谓相当具有爆炸性。
一旦危机袭来,这种愤怒情绪就可能称为社会分裂的导火索。换言之,中国在社会团结方面的巨大破绽很有可能最先暴露在经济危机的火力之下,并成为社会整体性危机的第一个燃点。
而正在加速成型的经济危机真的不幸到来的话,上述情形就将不再只是逻辑上和概率上的推论,而是中国很可能要直面的严峻现实。
在三十年改革之后,以世俗物质利益为主要目标的机会主义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从精英到百姓,从政府到企业,几乎所有利益主体的压倒性行动文化。在这种毒性极大的文化中,人们被告知,只要对自己有利的,就是理性的,就是好的。
2008年,引起轩然大波的"毒奶粉"事件,暴露的正是当今中国在文化精神层面这种最真实的面貌。
中国各级政府在经济增长上所展现出的赤裸裸的机会主义性格,为这种文化精神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甚至直接示范的作用。
我们不能想象,构筑在这样一种文化基础上的社会如何能够应付一次巨大的"经济危机"的冲击?
我们必须非常遗憾的告诉人们:这的确是在"经济危机"日渐迫近的2008年!!!
目前的危机不仅仅是美国的"危机",也不是哪一国的"危机",而是二战之后这个曾经创造过无数神话的体系的"全球体系"的危机。
这一次的全球金融危机,显然要比十年之前的亚洲金融危机要远为不测。道理非常简单,"心肌梗塞"----要比局部病痛危险得多。
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的萎缩,可能还刚刚开始。接下来要发生的,则是体系内从金融到实体、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国家的一个全面负反馈——一个螺旋式下降的过程。
迄今可以旁证这个趋势的证据是,全球三大主要发达经济体,已经同时陷入衰退。这种情形是二战之后从未见过的。
目前的全球政治权力格局发生严重冲突。这提醒我们,全球体系的确遭遇到了二战之后最严峻的局面。我们不知道这种发展最终会指向哪里,但显然,变局已经开始。
无论是确定的经济收缩,还是不确定的体系爆炸,都将是中国在2009年的将要面对的艰难处境。在中国,虽然当局已经紧急采取了大规模的刺激措施,但经济下滑的幅度仍然超过预期,中国延续了三十年的发展模式, 只能被迫放弃。
中国正在遭遇三十年未见之变局。以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来观察,危机从来就不仅仅只意味着崩溃,它同样意味着涅盘,意味着巨大的机会。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