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左岸特稿:2007中国小说推荐(第一期)

火烧 2007-03-12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2007中国小说推荐《无巢》聚焦城乡差距与打工仔心理,通过熊育群笔下郭运的遭遇,展现底层生活困境与人性复杂,结合文学视角呈现悲情叙述。

 

   推荐作品:熊育群《无巢》,中篇,2007年第1期《十月》

    推荐人:魏冬峰,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为一篇小说处女作,《无巢》在本期《十月》中也许会吸引更多的视线。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作者、来自于真实新闻报道的题材、“底层写作”洪流中的又一个追随者诸因素多少先入为主地为这篇小说定了性。但作者却仍能于热闹与陈腐中显出沉静与张力,不能不说是难得。贵州打工仔在抵达广州三个多小时后,将三岁女童扔下天桥并跳桥身亡,这样一则曾广受市民关注的新闻事件是小说《无巢》的故事原型,在对这一事件多角度多层次连篇累牍的报道中,小说写作在情节创造上的可能性几乎已经被穷尽。因此,除了在结构上以全知视角将顺叙倒叙交叉起来“重述”这个故事,《无巢》在情节上几乎毫无突破。

    好在小说之为小说的关键之处并不仅仅是情节和结构,《无巢》也正是在情节与结构之外,抓住了“人心”这一核心要素,围绕主人公郭运出入于城乡之间寻觅身心栖息地的心理波折大做文章,才使小说避免了混同于新闻报道的命运。

    打工仔郭运怀着朴素的梦想来到城里,想赚了钱回乡造房,然后娶妻生子,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他认定了自己只是个乡下人,城市只是临时的栖息地,他像一只鸟,巢筑在乡间的树林里,到城里只不过是来觅食的。在觅食的时候,他时时想着的是自己的巢,在外受了欺负,人家给他最差的食吃,他也都能忍。因为他一想到自己温馨的巢,眼前的一切都变成临时的了,临时的忍一忍就过去了。他在想象中把童年的日子越想越好,把黄包包村的巢也越想越美。时时拿村里的长处与城里的短处来比,心里不知有多熨贴。”城市固然不是他的归宿,但城乡之间长期的巨大差距也让他的回乡变得如“逆水行舟一样艰难”,村里人早已将到城里打工视为他的日常状态,回乡反倒因为成了“客居”而无法长久。加之他在深圳六年辛苦挣来的钱够不上村里造房的新价格,因此他只能再次离开村子到城里“觅食”。

    但此次进城他却遭遇了众多陷阱:票贩子,黑店,黑中介……“那些欺负他的人其实与自己一样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都是打工仔”。更令人心寒的是他的求救和呼告处处遭遇冷漠和躲避,这导致了他最终的崩溃……善与恶,强与弱,热情与冷漠,真诚与怀疑,在种种令人绝望的场景中呈现了应有的张力。  小说并没有将主题诉诸于社会批判和苦难倾诉的角度,而是在医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众多新闻报道已经涉及的角度外,加入了一种文学视角的悲情叙述。小说对郭运处境的思考和心理的描写不乏文人气的多愁善感,多少脱离了我们对打工仔的类型化想象,这也许反倒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让我们窥见那些看似平面和麻木的面孔背后不乏生动的心灵皱褶。

       

     推荐小说:笛安《莉莉》,短篇,《小说选刊》2006年第2期 

     推荐人:冯敏,《小说选刊》副主编

     这篇名为《莉莉》的小说,开始以为是篇童话,作者是位女孩儿。读到后来才觉得这只是篇类童话式的写作。因为童话是无性的,而这篇作品不仅写了性别还写了爱情。我不想毫无原则地吹捧一位文学新人,年轻作者操持小说时的稚嫩和不够圆熟在这篇作品里是显而易见的。然而,正是稚嫩中透出的真诚也才格外迷人,格外令人感动!

    这显然是位成长于爱的环境里的孩子,因此她对这个世界毫无敌意。而成长于斗争环境里的人,难免字里行间流露着人性扭曲后的种种报复和怨毒。因此《莉莉》透过一位女孩的眼睛所反映的世界,才如此意义澄澈。作品所表达的,正是文学中最要可宝贵的品质:爱与真诚,仁慈与博大。小说创作无疑需要一种角度,从而获得一个力量的支点并以此撬动生活撬动世界。笛安以她的艺术敏感找到切入的角度,并举重若轻地完成了她的叙述。从人与狮子的关系入手,倾诉了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小说涉及敬畏与谅解,爱情与权力,尊严感与命运承担等等带有终极价值的观念。此种观念表达,通过细腻委婉的叙述而动人如歌。

    同时,从创作心理角度分析,这篇作品也反映出作者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边缘生活与主流生活的关系;生命本能与规则秩序的关系;都市文明与文化原野的关系等等。狮子莉莉迟疑于守望家庭与回归自然之间的思想冲突,未必不是作者心理的真实写照。一方面有着冲出地理限制,步出心理幽闭的真实努力;同时又对复杂的外部世界感到困惑和迷茫。一位少女内心的复杂丰饶,借作品的形式无意中泄露无遗。而这一切写得是那么自然,那么不着斧痕。生活真实与心理真实,通过《莉莉》得到了艺术化的表现。于是,人与动物的世界被打通了,被植入文本而成为独立的艺术世界,这无疑增添了小说叙述的感染力。 

    小说的结尾很有份量。那些话出自一位少女之口,着实让人感叹:“生命不是为了放纵而是为了承担。”(猎人对责任和职守的承担,莉莉对身份和命运的承担)当那条忠诚的名字叫巴特的狗无疾而终时,我惊异于作者对死亡的理解。一位涉世未深的阳光少女,说出的话竟然布满沧桑!其实,当我还把作者当孩子看待时,她却主动为这个世界承担了许多,这让我尴尬和羞愧。经验的世界壁垒重重,看来文学作品才是最好的心灵通道。 

    

    推荐作品:李克威《中国虎》,长篇,《当代》2007年第1期 

    推荐人:石一枫,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部深刻的作品,是指它内部的意义深刻,一部广阔的作品则是外延的意义广阔。《中国虎》属于后者,它也许不是文学研究的典范,却是文化研究的目标。

    一只老虎快死了,一伙人拼了命不让它死;两只老虎发情了,一伙人热情洋溢地给它们当媒婆。《中国虎》几乎拥有一切“可读性”的要素:几乎不可完成的任务、一波三折充满巧合的过程、围绕着老虎人与人的微妙关系。看这部小说简直就像是在看好莱坞大片,中国的大片只学会了像好莱坞一样花钱,没学会像好莱坞一样讲故事,而《中国虎》在讲故事上恰恰显示了好莱坞电影的精髓。

  在另一个层面上说,《中国虎》这部好看的动物小说有可能成为动物小说的终结者。经历了《狼图腾》和《藏獒》的异域情调,动物小说在《中国虎》中的不同之处是,它在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上有独到的视角。人的残酷导致动物在肉体上灭绝,人的善良则让动物在本质上灭绝了,因为受到人类爱的动物将变得不像动物。它们丧失野性,弄巧卖乖,比灭绝更加让人悲伤。这个矛盾杰克-伦敦曾经接触过,但《中国虎》表现得则更有意识、更深邃。

    和《中国虎》一样,当下中国的动物小说都和环保有关,都在思索人的善恶。环保并不复杂,却有迫切性,善恶也不深奥,只是经常被遗忘。希望动物小说能提醒人们简单的道理。

    

    推荐作品:刁斗《代号:SBS》,长篇,《花城》2007年第1期

    推荐人:邓菡彬,北京大学中文系

    刁斗的长篇《代号:SBS》,一部非常有趣的、带有侦探元素的荒诞小说。麦家的《解密》、《暗算》等“反特悬疑小说”风行一时,《代号:SBS》似乎也从中吸取了灵感,写了一个扑朔迷离的关于商业间谍的故事。但没有走那种大开大阖的清朗路数(虽然疑窦丛生但视野始终是清晰的,疑团最终也要揭密,变成复杂但可以清楚疏理的智力题),而是带些卡夫卡式的荒诞。不过荒诞的程度有限,一直到小说快结尾,读者都可能猜想后面有一个大揭密。因为故事的局部逻辑都非常清晰,非常现实化。

    “我”大学毕业进入X公司,受训成为商业间谍,并被派遣打入Y公司。十几年后,终于得以进入Y公司为培养高层干部的、对外人而言非常神秘的SBS培训班。小说的主体是“我”在SBS 28天的经历。作者肯定参考了很多工商管理培训、传销培训乃至政治军事培训的书籍,为这个班编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课程。一些是在管理类书籍中常见的内容,还有一些至少是在公开出版的培训教材里没有的。比如使学员绝对服从的洗脑、对忠诚度的带有暴力性的特殊考验、完全无个人隐私的监视,等等。部分让人想到“文革”或者类似的东西。但课程和对课程的描述贯穿着趣味性。最后“我”顺利结业,也完成了X公司的情报任务,但是依依惜别培训班之后,却连续遭到Y公司和X公司的解雇。是间谍身份暴露了?还是有人使坏?无从得知。不仅没有对前面的故事大揭密,还制造了一堆新疑团甩给读者。小说想要说的也许是:在一个高度精密构造的社会体系里,个人的一切努力,都无非梦幻泡影,是非得失纯属偶然,纯属荒诞。这个卡夫卡式的主题并不新鲜,这篇小说给读者的阅读快感,更多还是来自一种侦探小说式的递进悬念之中。至于荒诞感,毋宁说是剂雅致的调味品  

    

    推荐作品:盛可以《道德颂》,长篇,《收获》2007年第1期

    推荐人:王颖,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

    盛可以素来敢写敢拼,百无禁忌,这次的题目起的亦是很大,道德颂,综观全篇,却是无法道德之颂。盛可以用她飞扬跋扈的语言,流利地讲述了一个年近三十容貌娇美独自在长沙经营一家赝品玉器店的未婚女人旨邑,与一个颇有成就的历史学教授也是已婚男人的水荆秋陷入的婚外恋情,以及不断穿插的她与作为恋爱候补队员的另两个男人的纠葛。对这场情爱身处的吉凶未卜的不确定状态,盛可以的书写是热情泼辣的,也展现了它的启示性,旨邑这样一个精力旺盛到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欲望的女人,笃信与未婚男人谈恋爱平淡无奇,与已婚男人谈恋爱才每天有嚼头,喜欢击败另一个女人来品尝战斗般快感的她,在最后也不得不道出"没有婚姻,爱情将是爱情的坟墓"的"真理",然而,即便拥有了婚姻,其实质又何尝不悲凉,不令人气馁呢。

    女主人公为了紧紧箍住教授情人全部的甚至比全部还要多的爱,一点点的降低着自己,直到以最原始的动物性去撕咬对方,彼时已全无一点谈论哲学人生时女知识分子的哀矜情调,只余村妇般熊熊燃烧的妒火。堪不破欲念的她,只能为其纠结困苦,无论精神抑或肉体。即便如此,在历尽了爱的甜蜜与创痛之后,她仍是舍不得丢掉一点嗔念。然而,盛可以对旨邑有着掩藏不住的喜爱,使得小说存在着的两种叙述腔调中,追随旨邑的喜乐与忧愁,洋溢着对旨邑的自在与得意的声音,每每强大到淹没了跳出来,对旨邑进行嘲讽与反省的声音。总之,盛可以看到了道德的艰难与复杂,整部小说固然有对道德的解释与拷问,但作为一部野心甚大的长篇,它显得太实了,太贴近地面,将那些缠绵悱恻的情爱场面清扫干净后,我们渴望看到的是一些更有力的思考以及更有意义的反省。而这些,恰恰是决定一部小说从贴着地面爬行,到一跃升空的重要因素。  

    

     推荐作品:《最后的村庄——曹乃谦短篇小说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12月

     推荐人:李云雷,中国艺术研究院

     曹乃谦在国内文坛尚不太为人所知,但在国外却较有影响,他的作品已被介绍到了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瑞典等,还被认为是竞争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物。此书是曹乃谦短篇小说的一个选集,总体上文学价值较高,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叙述方式和语言特色。

    在内容与艺术形式上,这些作品大约可分为三类,一是描写民俗民情与乡村少女命运的作品,如《野酸枣》、《沙蓬球》、《斋斋苗儿》、《亲圪蛋》等,这类作品是艺术价值最高的,作者饱含深情,以精致而又浑然天成的艺术方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明而可爱的艺术形象;二是书写作者对生活、生命的感悟,这些作品往往短小精悍,在形式上很自由,比如《小寡妇》、《老汉》等,以两三千字的篇幅,写出了作者对底层人深切的感情,而《小精灵》一篇,描写在火车上偶然遇到的一个小孩,状难写之情如在目前,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三是直接描写社会现实的作品,如《老汪东北蒙难记》、《豺狼的日子》等,这类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在艺术性上还略欠缺一些。

    前两类作品代表了作者在艺术上的最高成就,是更值得重视的作品。在文学传统上,这些作品继承了中国现代小说“抒情诗”的艺术脉络,即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孙犁、汪曾祺的传统,在小说的抒情性、散文式笔法等方面别开生面,其优秀的作品如《野酸枣》、《沙蓬球》等,能令人想起沈从文的《萧萧》、孙犁的《山地回忆》等经典作品,但作者却又有独到的发挥与创造。值得注意的是,在语言上作者采用了一些方言土语,并成功地将之融入到小说的叙述之中,达到了一种“既雅且俗,大雅大俗”的艺术效果,这令人想起赵树理的小说。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曹乃谦以其独到的方式继承了“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优秀传统。国内文坛对曹乃谦的忽视是很可惜的,因而这部小说集很值得推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