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现在的文艺还能“为人民服务”吗?

火烧 2015-08-16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探讨文艺改革与为人民服务的关系,回顾京剧现代剧发展,强调样板戏与文艺方针的实践成果,反思文艺改革的方向与影响。

 《说别人做得差就该拿出比别人好的东西》

 

     如果在这近四十年里,的确出现了在质与量上都压倒文革期文艺的情况,我们会坦率承认文革时期文艺政策方针的失败,但事实并非如此

新中国以来对中国文艺的改革从60年代开始,而首先改革的是中国最大的剧种《京剧》,京剧的形成是由“四大徽班”进京开始的,是一个由于皇家喜爱的安徽地方剧种演变而来的。在几百年的演化过程当中有许多的艺人对其进行了改革,大量吸取了各地方剧种的长处融合为一个较完善的第一剧种。使得这一剧种具备较全面的舞台表现力,尤其突出的是历史题材的表现力最佳。因此在它的剧目当中历史题材较多,而突出表现的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现代题材的作品几乎没有。为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更新,为了使古老的普及面最广的京剧艺术服务于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对这一古老艺术进行革新、创新式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64年中央举办了一次全国各剧种现代题材剧目进京大汇演。在这次汇演当中一些剧目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使老百姓大开眼界。他们说:“原来京剧也可以表现现代题材,而且表现得那么好。文戏、武戏都那么精彩,音乐也特好听。从此京剧的改革进入了艺术精炼时期。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一些京剧现代题材的剧目经过长期不断的修改,不论从唱腔到表演,从场景到服装道具都尽量做到最佳。使一些优秀剧目出演水平达到了历史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了当时戏剧改革指导样板”。被统称为“八个样板戏”。其实现代戏剧剧目远不止“八个”,有许多的现代剧目在“样板戏”改革创新方向指引下,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水平都非常的高。中国现代京剧题材的作品都是反映劳动人民的,其戏剧舞台的表现方法的改进都是成功的。起码老式的京剧表现形式是无法与之相比的。

这些年来某些人污蔑那时的文艺改革成果,说文革时期除了“八个样板戏”和“一个作家”,这就是不顾事实典型的污蔑。在文艺改革之初文革时期文艺存在着风格形式多样性不足的问题。但绝不是“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那么单调。当时在京剧改革的同时,还对交响乐、芭蕾舞也做了引进、运用的尝试,其效果非常令人满意,堪称新中国顶级的交响乐《红旗颂》至今没有其它交响乐作品能与之相比。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得到国外权威芭蕾舞团专家的赞扬,有不少国外芭蕾舞团还移植学习演出了《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剧目。新中国文艺改革创新的过程就是实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方针,就是实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方针。其成绩的巨大的,方向是正确的。

反观近40年来中国文艺有什么成绩拿得出手、值得宣扬的吗?我是想得脑仁疼也没想出来。那些指责毛泽东时代中国文艺只有“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酸臭文人就不脸红吗?骂别人无能可自己又拿不出比别人更好的东西来,世界上难道还有比这种无赖还不要脸的吗?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