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思潮碰撞

社会主义的市场调控手段

火烧 2009-05-15 00:00:00 思潮碰撞 1045
文章围绕生猪价格波动问题,分析社会主义市场调控手段,探讨经济周期、政策干预及价值法则在市场中的作用,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对市场的主动引导与调控。

社会主义的市场调控手段  

本来想休息一下,而且这个问题原来也打算以后谈,但是,看到生猪预警,不得不赶紧说。一赶紧,就不周到,算是提个想法。其实这个想法,去年就提出来了,这就是2008年1月21日发表的《今天的现实和过去的故事》。  

从网上看到,发改委发布的3月份生猪存栏量和母猪存栏量都比原来调控目标多了很多。调控目标当时要求猪的存栏量是4.1亿头,母猪是4100万头,实际到3月底的时候母猪是4800万头,存栏猪是4.9亿头,供给增多,需求没有明显的增长,这就带来了猪肉价格的回落,猪价格比跌到5.9∶1,低于6∶1,低于成本,CCTV2说是6.18∶1,逼近成本。  

为什么没有调控住?提出了四个原因:一是周期,猪肉价格三年一周期,夏季是消费淡季;二是前段时间猪肉价格高、国家又给补贴,好多人都来养猪,猪太多了;三是;金融风暴使得需求弱化,人们减少了猪肉消费;四是甲型H1N1流感使原本下跌的猪肉价格更加雪上加霜。  

 这四条原因中,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问题是前两条。周期是市场经济规律,价格高,促进多养猪,但是抑制消费,猪多消费少,价格就下来;国家补贴,是政策调控,但是结果没有调控住。这是市场经济要研究的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学认为这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政府不必干预,只要发个信号,在政策上作些反向调整,就行了。养猪亏本,养猪的自然就减少,供给减少,猪的价格自然就上去。市场价格就是这样地波动,这就是市场调节手段。但是,从社会来说,猪肉2006年5元1斤,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意见大,不养猪,第二年涨到10元1斤,影响市民生活,市民对政府意见大,大起大落,经济不稳定,社会不安定。  

社会主义经济要比资本主义经济进步,就在于社会主义经济不听命于那只“看不见的手”的支配,而是要支配那只“看不见的手”。那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马克思指出是价值法则。资本主义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的价值学说的多余的,他们认为价格是有边界效应决定的,即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各自独立的生产者是不可能预先了解市场的供需,不知道他的生产劳动是不是有价值,即是社会必要劳动,生产者看不见。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私有经济条件下,已经开始在利用那只控制市场的“看不见的手”,这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市场不能调控垄断资本主义,相反地是垄断资本主义控制市场 ,所以,资本主义社会除了采用法律手段之外,不可能用市场手段来限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也就违反了它的经济法则,因而注定了要失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说法,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自我否定。如果法律能够解决经济问题,那末,就无需经济学了。  

马克思认为,价值法则之所以是“看不见的手”,是因为私有制生产,各自独立的生产者只能控制自己的生产,他们不可能控制、也难以了解社会生产。所以,价值法则必然要为自己开路,不断迫使生产社会化,最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它就能够支配那只“看不见的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生产。  

关于计划经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许多不了解,或者误解,甚至曲解,说什么计划经济是命令经济。这里不来批驳这种认为,只是再把说过的故事再讲一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个朋友改革前是蔬菜公司负责人,那时向我讲过国企如何稳定物价,以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   

    计划经济时期的蔬菜价格是由当地生活水平历史地形成的,并不是国家或当地政府定的价。要说有计划,也就是蔬菜公司与生产队签订协议,蔬菜公司提供多少种子肥料,生产队提供多少数量的什么蔬菜。有点象现在的加工订货合同,但不是平等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如果说遇到天灾,生产队提供不了预定数量的蔬菜,不会象现在市场经济这样,要受罚;但是如果天气好,大丰收,多余的蔬菜农民卖不了,蔬菜公司也要尽量收购,不能让农民把蔬菜烂在地里。  

    蔬菜公司怎么解决歉收丰收造成市场供求不平衡的问题呢?很简单。如果遇到歉收,就是从外地购进来补充,避免供应不足,物价飞涨,影响居民的生活;遇到丰收,就调向外地卖出,如果调卖不了,就收起来多做些盐渍菜,放到供应的淡季去卖,使农民避免增产不增收。而且是未雨绸缪,早作了安排,因为蔬菜公司负责人根据历年资料,很了解市场在各个时期的需求情况;蔬菜公司的工作人员又经常下生产队,清楚今年的收成会是怎样的。  

    其实计划经济时代的蔬菜市场还是自由市场,国家计划管不了,蔬菜公司也垄断不了,农民的蔬菜大部分还是拿到市场上去卖,居民也是主要从自由市场上买蔬菜,我家就很少从蔬菜公司买蔬菜。蔬菜公司供应的那点蔬菜只是起调节作用,起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市场有如股份公司,谁掌握了51%的股份,谁就控制了公司;又如天平,只要那边轻一点点,天平就倾向那边。市场上经常控制价格的供需量也就是只需要那么一点点,如果供需差距太大,无论市场经济的手段还是计划经济的手段,都难很快解决问题。  

那时,除了蔬菜公司外,还有食品公司负责生猪生存。那时候,生猪和现在一样,大多由农户私养,国家供给部分饲料。不过,供给的饲料不足以育育肥猪,所以农户大多只用粗饲料“吊”“大架子猪”,之后就由食品公司收购,集中用精饲料育肥,屠宰,按计划供应市场。  

蔬菜公司、食品公司、以及粮食公司、农资公司、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等,它们都是为企业,这些企业主要不是为了盈利(所以西方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真正的企业),它们是国家服务农业、调控农产品市场的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的市场调控手段。  

西方经济学已经从自由经济转变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这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阐明的“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不得不向社会主义投降。但是它不会缴械,资本不会容许它的国家触犯它的权利,所以资本主义的国家领导很有限,所能采取的调控手段只是间接的政策影响,就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之类,着眼点始终在资本上。中国的经济学家现在也学的是这一套,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还看不到什么创造。  

我一再声明我不是专家学者,是个工人,是文化大革命革了我的命,使我学马克思主义,学会思考问题。现在,我提出一个普通人的思想,供专家学者参考,领导考虑。  

市场经济是什么,我的想法,不就是公式G-W-G’么?西方经济学讲市场调节,是用G和G’来调节W。而我去年讲的那个故事,则是用W来稳定价格,一稳定就近30年。从稳定市场方面来说,其效果明显优于用G来调控市场。这里不讨论理论上的问题,不过道理也很清楚:一个是用调控供给来调控价格,一个是用价格波动来调控供给。  

我所要提出一种思路,一种手段,就是除了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即用G和G’来导向市场经济外,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多一种调控市场的手段,用W。    

请注意,我讲的蔬菜公司的故事,是在流通领域中调控供给和物价,没有“命令”农户生产,所以,这种手段对现在分散的农户生产是适用的。  

只提个想法,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后再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