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读书交流

cnx007:R 特里尔的《毛泽东传》里的毛泽东真实么?(2)

火烧 2011-03-21 00:00:00 读书交流 1026
文章探讨特里尔《毛泽东传》中对毛泽东的真实描绘,分析其革命思想、与刘少奇的分歧,以及毛泽东对农民运动和阶级斗争的独特见解,揭示其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第四章:组织(1921-1927)
  特里尔继续着对政客们的讽刺和挖苦,这次的目标是孙中山:
  孙——这位行为古怪、热情满腔、性情无常的人物——正处于穷途末路。西方国家从未支持过他,军阀也开始反对他。
  孙中山先生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他推翻帝制,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霸权的理想是坚定不移的,虽然屡战屡败,但仍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战士。正如鲁迅先生的评价: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特里尔貌似在完美之列。
  而西方国家从未支持过他(孙中山),这句话也不妥,应该是,西方国家没有真心支持过他。支持还是支持过的,但妄图通过孙中山来控制中国,但孙中山是个坚定地民族主义者,所以,孙中山的失败就是必然了,正如前面所说:孙中山想借西方势力来推翻西方势力扶持下的各派军阀,失败是必然的。
  军阀也反对他的原因和孙中山屡战屡败的原因是一个,就是孙中山不听从西方势力的话,西方势力就会利用他们扶持的军阀反对孙中山。反正都是中国人,西方势力只是出钱,无论中国谁打谁,都需要枪炮,西方都会赚钱。
  利用资金优势,寻找听话的代言人,通过多头扶持,造成中国处于分裂和战乱状态,这是西方势力的高超坐庄技术。

特里尔还点评了刘少奇和毛泽东对革命的不同理解:
  他(毛泽东)不像刘少奇那样相信产业组织的不断前进,会像受引力作用那样,自然而然地踏入社会主义之门。
  这句点评对毛、刘都是不公的。
  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关键分歧不在这里。
  他俩个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和谐统一的,最后的分歧后面再谈
  刘少奇也不相信特里尔的自然而然
  刘少奇也是站在暴力革命的立场上的
  而毛泽东并不否定不断前进会进入社会主义,但前提是不能后退,尤其是精神上。否则,就会倒退进封建、资本主义。
       在这一段时间里
毛的成绩是不容质疑的
特里尔这么描述:
毛作为教师,是认真而忠诚的。
对传统教育的强烈不满使毛创造出“学阀”一词。
学阀冷酷无情,信奉金钱主义,用学问做交易,武断地给学生灌输知识。
安源的工运使人印象至深却颇异常。
“工人万岁”毛带到安源的这一口号
在安源立下了根基,共产国际心里暖烘烘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毛发明了阶级,这是令人信服的发明。它说明了人力车夫并不处于社会之外,通过阶级斗争能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毛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

毛对1920年代的中国的理解
特里尔是这样描述的:
军阀中手中有枪,公然蔑视他们几乎等于自取灭亡,劝导他们看来也是无济于事——毛在1922年12月曾与湖南省长引经据典地交涉过
问题是要找到同盟军,毛知道这一点。他希望广泛联合
一定要有革命的大联合,不能孤军奋战
毛热心于同国民党的合作
为了反对外国对中国的欺辱,毛倾向于中国各阶层组成最广泛的联合
毛不能习惯中国人在西方人面前卑躬屈膝
在上海,帝国主义势力像黄浦江上的雾和小贩的叫卖声一样无处不在
毛一直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他嘲笑北京政府在帝国主义面前发抖,摇尾乞怜于外国势力。“如果我们的外国主子放个屁,那也是非常香的”
毛一直认为,人民是最为重要的力量,只有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商人才有资格成为革命的力量。
毛表达他的新思想:我们过多地注意了城市而忽略了农村
毛认为革命应该为穷苦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住在农村。革命史为了韶山周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毛认为他们属于贫农或中农。星星之火应该在农村燃起。在毛的心里,他认为这才是根本的真理,一切政治方法问题都是次要的
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农民。这是他1925年在湖南就已经形成了的。
乡村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毛。1926年10月以后,他没有去上海,而是回到湖南现场处理农民运动中的问题。
让贫民意识到自己的贫困,这是革命的第一步
财政上军阀政府每年几万万的消耗,百分之九十都是直接和间接地从地主阶级驯制下的农民身上刮来的。换句话说,中国的权利产生于土地。
毛打算使用枪杆子走自己的路
他在土地问题上仍持激进的观点

在时局上,毛泽东和革命前辈孙中山显然有不同的理解
在总体的把握上,毛泽东优于孙中山
就是军阀不可靠
农民决定中国革命的胜负
在方法上,毛泽东胜于孙中山
毛泽东注重大联合
注重自己掌握主动
在革命对象上,毛泽东更有针对性
毛泽东联合绝大多数
打击极少数
平分地权是第一位
在效率上,毛泽东更是超过了孙中山
毛泽东无论在工人运动中,还是农民运动中
都亲身实践过,
他领导的湖南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都是全国最兴旺的

毛泽东从农村出来,从韶山到湘潭到长沙到北京到上海,然后武汉、广州等城市中转圈,最后,又回到农村。
特里尔是这样描述的:
就个人经历来说,毛转了一个大圆圈,从土地上出走现在又回到了土地上。
1910年,他作为叛逆者离开了韶山,但是当时的反抗目的不明,在他幼稚的心灵中只是认为生活中的存在着不平等而已。
到了1925年,毛认识到,反叛不仅是受伤的灵魂拒绝服从,而且是全体人民寻找新的未来。他应该嘲笑自己以前对待父亲的尖刻态度,真正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感情范围,它不仅是心理上的,而且是政治上的。

上面这段,是特里尔精彩的描述之一
作为一个作家,能够写出这样美妙的文字也不算是平凡之辈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让一个平凡的作家写出这么美妙的文字而变的不平凡
毛泽东是这样的人物之一
毛老爹也同样走出过韶山,为什么再回去以后就只追求赚钱买地呢?
萧子升同样优秀,为什么出国以后,就再也没有真正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上呢?
如果能够回答上面的问题,
毛泽东再次回到农村就不会成为毛泽东嘲笑自己的理由
更重要的是,才能够理解面对国共的分裂的局面
毛泽东的异乎寻常而坚定不移而在后世者看来是唯一正确的举动

毛和毛老爹不是一个级别
无论是思想还是能力还是境界
即使作为一个阶级对手
毛老爹也不是毛泽东的打击对象
如果毛老爹长寿的话
毛老爹会成为毛泽东的支持者
毛泽东的对手是
军阀、帝国主义、其次才是地主
而只有恶霸地主才会被批斗
尽管在实际革命过程中
是先打倒地主,然后才是军阀和帝国主义
甚至到了21世纪
打倒帝国主义的任务仍然没有完成
毛泽东生命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也出场了
周恩来
特里尔对周恩来客气了很多:
周有许多毛不具备的品质——性情温和,行为敏捷,善于交往,根守中庸。
周出生于书香门第,参加民众革命是出于道德的选择
毛周合作令特里尔有些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原因:周出身地主家庭,刚从欧洲回国,而毛则是地道的农家子弟、家乡偏于一隅。
道德可以是参加革命的动力,但绝不是全部。
道德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本没有固定答案
一个参加革命的,一定会说出一大套道理
就是一个杀人成性的军阀,也会说出他信奉的一大套伦理道德
后面的不可思议的原因才是让读者感到不可思议呢!

斯大林也出场了
特里尔的分析不无道理:
莫斯科还与北方的三大军阀相处很好,斯大林不希望失去他的军阀,也不希望失去他的国民党。斯大林关于中国政策的出发点是要服务于苏联的利益,所以他不希望这二者发生冲突,不愿在中国革命和苏联国家利益之间被迫作出痛苦的选择。

众多的事实证明,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只要看到中国龙还在沉睡,他们就会像水蛭一样来吸取中国的血肉,从来都不会将你推醒,更不会帮你赶走其他的吸食者。即使有过,也是为了更多的占有中国这个躯体。

汪精卫也出场了
  蒋介石也出场了
  特里尔对蒋介石毫不留情:
  手中有枪杆子的蒋介石在继承孙中山的事业的竞争中取得了成功哦。
  蒋介石破坏统一战线。他以中山舰事件为借口对共产党突然一击
  逮捕共产党员和屠杀左派分子。这是蒋的狰狞面目的暴露,也表明了他内心中的北伐的目的。
  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共产党继续在蒋介石的烘炉中度日
  国民党的左翼最终还是选择了蒋。他们开始把矛头转向武汉的共产党,和中国的其他地方一样,这里也是白色恐怖。
  湖南有三万人在那个夏天被杀害
  罢工者就地杀头
  发动农民的学生被用煤油活活的烧死,左派分子被绑在树上,身遭千刀万剐直至死去,凶手还往伤口里撒盐和沙土。凶手还抽取受害者脚上的筋肉
  蒋介石在南京向武汉发来电报,对国民党分子的爱国行动表示祝贺,称他们除去了共产主义这块肿瘤。

这个时期,李大钊被张作霖用绞刑处死
陈独秀面对自己领导的共产党和工人团体农民团体的成员在几个月内被消灭七成以上,仍然坚持和国民党合作。
特里尔写到:
心怀愤懑的十一位委员罢免了陈独秀的职务。
陈教授被扫进历史的垃圾箱
毛提起与国民党合作曾遭受重大损失时,严厉指责了陈,可他却没有责备斯大林,斯大林才是更大的罪人。

在特里尔看来面对屠杀坐以待毙的行为也是不对的
而毛和其他转向枪杆子的共产党指责陈的错误在特里尔眼里也是正确的
但特里尔还认为要责备斯大林
这是说的容易
做起来难
即使是责备,也没有效力
一个是因为斯大林是另一个大国的元首
还一个原因是中国的事情
自己没有做好
更主要的是找自身内部的原因
而不是找他人外部的原因
独立自主是非常重要的
要不即使犯了错
也不知道怎么犯的
不知道怎么犯的
就不会知道怎么纠正

中国的左右派开始分裂了
左派的力量相当弱小
右派在形式有利的情况下
趁人不备反手将左派赶尽杀绝
一些左派的政治投机者公开投降
在共产党内部
也分出了武装对抗和放弃抵抗
最终武装对抗屠杀的力量占据了中共中央
这是一个问题的结束
同时是另一个问题的开始
如何武装对抗屠杀
不抵抗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如何抵抗也会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面对强大的对手如何到达胜利的彼岸呢?

特里尔用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本章的结束:
他打算使用枪杆子走自己的路

这句话更好的表达应该是:
他开始了自己探索武装革命的路子

到这里
特里尔对毛泽东的神情的描述中
没有微笑、坦然、气定神闲,更没有哈哈大笑,
绝大多数是轻蔑地说、抱怨地说、怀着激奋的心情、感到沮丧、茫然、像是做了一场噩梦、心态复杂、漫无头绪、感到苦恼等等
要么是春风得意、欣喜若狂
总之毛泽东在特里尔的眼里,缺乏平常心
这当然是不对的
一个性情不够平和、情绪难以自持、信仰随环境改变不断改变的人,
没法实现任何事情的成功
更别说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山头到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伟业
毛的心态一定是非常平和才能应对来自党内的批评
毛的情绪一定是非常稳定才能看清党内党外的变化
毛的信仰一定是非常坚定才能在革命低潮时影响他人

正如少年毛泽东走出韶山的意义一样重大
秋收起义对毛泽东的意义
更是不可估量
对于这一重大事件
特里尔是这样描述的:
毛被派往湖南,去领导后被称为的秋收起义。他感到茫然,不过仍竭尽全力、四方奔走。
可悲的是,新的路线也是受到莫斯科引发的。六月份,斯大林突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也要有自己的军事力量。更荒谬的是,与此同时,这位暴君远在四千英里之外,还坚持共产党要支持武汉政权。
特里尔对这一重大事件的贡献是,
将毛泽东和斯大林联系在了一起
显示了自己的国际视角
就是这个国际视角
又一次暴露了特里尔形而上的眼光
他夸大了外部因素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他信奉外因论
何况毛领导秋收起义不是茫然的而是欣然前往的
毛和秋收起义的关系
不和辛亥革命一样
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时
作为精神领袖的孙中山还在美国打工
清朝政府的被推翻
一大半的功劳是清朝政府自身腐烂而亡
毛面对的是强庄坐镇牛市拉升初期的一代枭雄蒋介石
毛和秋收起义的关系是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是毛泽东将革命的目的着眼于占百分之九十的工农身上的的必然行动
蒋介石的屠杀和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立场
让毛泽东只有奋起反抗
所以
毛和秋收起义的关系
是水到渠成
毛泽东藐视对手的强大
毛泽东对于秋收起义的期望必然是:
既要鲜明的打出共产党的旗帜(表明立场)
也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尽管曲折程度难以想象)


在特里尔的斜视的眼里
从少年到35岁的毛泽东总是容易上火、好斗、茫然不自信、无所适从
特里尔靠偏狭的心胸做到了对毛泽东的描述上的一以贯之
就是这样的难以完成的前后一致
充分暴露了特里尔抽取素材时的煞费苦心和先入为主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为
这里几乎没有阶级立场的原因
更多的个人的好恶情感和理解能力的体现


第五章 奋斗(1927-1935)
对于毛泽东走向井冈山的选择
特里尔毫不掩饰他甘当事后诸葛的想法:
毛走向了山岭,这是唯一的去处。
这个唯一二字,
凸显了特里尔对中国地理和国土面积的无知
好像中国除了山岭
就没有了其他地貌
即使丝毫不知中国的地理地貌
也可以看看南昌起义的朱德军队、还有彭德怀领导的军队的历程
他们在城市和乡间游动
最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山岭
而秋收起义失败后的毛泽东
和朱德、彭德怀走向山岭的不同之处是
他在城市和乡间游动的时间非常短暂
而是在失败后的过程中
实现了军队走向山岭的重大转折
更有史料记载
走向井冈山
是在起义以前的部署中就被充分讨论过
只是当时选择了三个地方
其中之一就是井冈山
(可以参看黎汝清的《黄洋界上》)

      因为毛泽东学历低,是地方师范毕业,既不是国内名牌,也不是京城学府、更没有出国镀金;出身低,虽然有些地产,但还需自己劳动,顶多属于富农一级;人缘差,喜欢和人争斗,即使是斗嘴也要一争胜负;地位差,没有教授的职位,没有人脉,没有靠山,在共产党内也是地位不定。所以,特里尔对35岁以前的毛泽东冷嘲热讽无端指责大加羞辱,总是能够找到理由和机会给予贬低。
  到了井冈山以后,毛泽东自己带头走出的道路,用自己的智慧和意志来度过最艰难的岁月。特里尔已经找不到太多机会否定毛泽东了。
  所以,特里尔这样描述:
  1、如果说当时没有道出他对前途的忧虑的话,那完全是因为他坚强的意志在这几个星期里起了作用;
  2、有几个军官对毛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十分恼火,他们明显地想要暗杀毛。然而,毛毫不动摇。一种内在的力量驱动着他勇敢向前;
  3、才智的焕发来自自卫的本能;回去和党中央取得联系会无益于事,况且他们对毛抱有成见。最好是独立奋斗;
  4、毛从未想过去欧洲避难,而在1927年有好多著名的左派分子都流亡国外;
  5、井冈山不仅仅是避难处所,毛在这里建立了一支崭新的武装力量;
  6、毛真正的创造性在于他把三样东西结合在一起:枪、农民武装和马克思主义。无论在哪一方面,毛都不是先驱者,但他是把三者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个人;
  7、毛并不把游民看成是社会渣滓,他们也是人,毛认为可以改造他们;
  8、上海的李立三认为毛软弱无能,而井冈山地区的豪绅们却惊恐地发现,毛绝不是无能之辈;
  9、毛提出:每个人都既能打仗,又能做政治工作;
  10、毛总结说:根据地对于红军就像屁股对人一样重要;
  11、毛从未离开过中国共产党,即使在1924、1927、1928、1929等几次批判他时,他之所以留在这个圈子里,是因为他坚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终究会到来;他的灵活机智的工作方法有时近乎机会主义,但是,他要实现的目标一直是共产主义;
  12、毛走地方路线,但他的思想不是地方主义的;
  13、毛确有远见,他从未对世界革命浮想联翩,中国是基础,如果中国出现危难,再也没有比拯救她更重要的事情了。假如没有中国,任何革命的说教都只能是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的空谈;
       特里尔对毛泽东赞扬的语调开始高昂起来,并不是因为特里尔真正地理解了毛泽东,而是毛泽东在荒山野岭里做出的业绩,让世人不得不佩服。
即使这样,特里尔仍然半信半疑:
1、毛自己肯定也是心存疑虑;
2、会像整个夏天所遭受的苦难,毛的心肯定会因懊恼而隐隐作痛;
3、毛把最后的一线希望交给了大自然;
毛泽东的另一位重要伙伴——朱德出场了。
特里尔对朱德很客气:朱德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但思想单纯的战士。
特里尔如此描述朱毛之间的关系:朱德很快就把毛看成是一位思想家;毛也十分欣赏也非常需要朱德惊人的军事才能;毛总是乐于制定宏观的战略,而把具体的战术行动交给别人。现在他可以这样做了。南征失败后,毛赶忙到湖南劝说朱德回到井冈山坚持茅坪会议制定的战略。朱德对这次南征很是悔恨。同时,他越发钦佩毛的头脑了。毛的文笔往往犀利不凡,但是,在党内斗争中,一支雄辩的笔并不总是能解决问题;当有人站在毛这一边时——例如朱德——他们发现毛令人信服。
特里尔提到李立三形而上学地提出了“革命高潮”的观点,并没有发现自己比李立三的形而上更加彻底:李立三的形而上让井冈山得而复失、朱毛红军损失大半,并因此而坐牢。特里尔的形而上,让毛泽东成为一个争强好斗、毫无远见和智慧的过路政客。
朱毛一面和国民党枪战,一面和党中央舌战。枪战是朱德唱主角,毛泽东拉大幕;舌战是毛泽东唱主角,朱德拉大幕。主角和拉大幕的有时候也是唇枪舌战,但最后走到了一起,成为战无不胜双剑合璧的朱毛。
特里尔对李立三不依不饶:李立三仍然只会坐在办公室旁狐假虎威发号施令。他发出的指令是:把城市作为中心;不要建立根据地;不要进行土地革命,因为条件尚未成熟;把红军分散成游击队。对此,朱德怒气冲冲,毛则神色不变。
  如果特里尔对毛泽东的文章看的多一点,一定会写的更精彩。因为,上面的李立三的指示,按照反面去理解和行动就会正确。实际上,朱毛的实践证明,如果按照李立三的去做,都会丧失土地,损兵折将。把城市作为中心,是朱德、彭德怀等人都吃过苦头的;不建立根据地,朱德、彭德怀也是吃过苦头的;不进行土地革命,更是吃过苦头的,而且不仅要土地革命,就是革命的分寸掌握的不好,仍然会吃苦头;把红军分散成游击队,更是错的离谱,因为分散的军队怎么打败围剿的国军。这显示了,李立三从强烈的左倾机会主义一下子转向了右倾保守主义。要么极为乐观,要么极为悲观。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任何一个人的成功包括毛泽东的成功来自于平和、冷静、机智、有大局观。

      毛在土地政策上的打击极少数,团结大多数政策,被被迫来到江西的党中央负责人指责为富农路线。而毛泽东的诱敌深入,又被当做游击习气和不对根据地人民负责而大加鞭笞。
  在这时期,特里尔还是找到了毛泽东的一个失误之处,就是关于AB团的:毛赢得了胜利,但他没有因取胜而变得宽宏大量。他违背了自己制定的“治病救人”的内部斗争方针,他杀了成百甚至上千的人。如果说这个事件使毛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受到爱戴,但却使他的统治地位更加巩固了。
  特里尔的这番吹毛求疵的评价,对当时的复杂局势只有隔靴搔痒的效果。详细细节暂且不论,因为在1980年以后的调查基本是不利于毛泽东的,这样的结论和特里尔的斜视差不多。我们只能从逻辑上去分析这个案件:如果在朱毛红军和根据地内,出现另一帮势力,这个势力本来是属于红军的,在毛泽东的富农路线的怀柔政策下,结果就出现了一批大部分由富农子弟当权的势力,这部分红军内部的势力曾经有杀红军的劣迹。显然,毛应该去处理,这不是内部问题,而是从内部出现的敌我问题。处理是应该的,只是分寸问题,是杀一儆百还是杀百儆一的问题。

      就如当前,对贪官和黑恶势力,杀一儆百还是杀百儆一。杀一儆百的效果就是让那九十九个成功逃脱,或者那一百个合起来将执法者杀掉。当然,这里的杀,不是要杀头,在和平年代和文明时代,我不主张死刑,但一定要承担理所应当的代价。单纯的判刑服刑也不好,因为这样的话,中国的监狱不够用,从而会将房价进一步推高。最好的办法,是在人民的监督下让其为民众服务。
      在长征前的军事斗争中,五次反围剿是非常富有戏剧性的。无论是前三次的成功,还是第五次的完败,更富有争议的第四次。特里尔是这么描述的:红军打退了第四次围剿。是周在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思想指导下的战术起了作用,还是朱毛留下的影响赢得了这次反围剿的胜利呢:但无论如何,这次反围剿的胜利使毛更加孤立。在此,特里尔评价了一番毛和周的异同点:1933年,毛被解除了制定政策的权利。周恩来负责这次反围剿。周没有站在毛的一边。 他相信阵地战,他认为这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他觉得毛行为古怪,在宁都会议上,他俩曾言辞激烈地展开过论战。当然,周并不像毛那样强烈反对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


      不过,特里尔对毛的军事天才还是发出由衷的赞叹:朱毛以少胜多的战例在军事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反“围剿”的胜利是毛多年来最辉煌的一页。上万名国民党士兵最后倒向共产党一边,许多国民党军官被击毙,毛只损失很少的战士。
     同时特里尔这样评价第四次反围剿对毛泽东的影响: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把毛的军事威望打入了地狱。他的胆怯的游击主义也因此而被看成像自动化时代的纺车一样落后。
     我们作为后人,回顾下第四次反围剿。有句西方格言:条条大路通罗马。周恩来、朱德等是不是也在试试通往胜利的其他路径。用毛的诱敌深入的策略一定会胜利,但根据地毕竟会被国军践踏一番。但这一次的胜利必然有朱毛的游击战的余味,毕竟朱德还在军队里。周绝不是固执迂腐之人。
      但这次胜利,无疑增加了博古等人排除毛泽东的砝码。虽然绝不能从个人恩怨去理解,而只是证明毛的游击战过时了。这个过时,如果真的过时,也是在朱毛的基础上的。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过程是漫长的,这也得益于朱毛这几年的功劳:他们几年时间打下了相当大的一块地盘,足以让博古李德们去挥霍一年。这里有比第四次反围剿更多的值得讨论的问题:第一、朱德为什么一直按照三人团的指示去打;第二、周恩来为什么一直辅佐博古李德二人;第三、如果毛参与指挥,能够打赢么?
  历史不可以假设,这是一些历史系学生和教授的教条。但这样的教条理所当然的是错误的。如果历史不能假设,那么历史就是流水账,没有丝毫的现实意义。那么人就根本没有了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那么书本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每个人出生后,都不用读书,只要跟着太阳过活就好。
      特里尔没有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说些什么。只是说,毛泽东又病了。
      毛如果参与指挥,能够打赢第五次反围剿么?我想,一定会的。而且,毛泽东也有设想,就是走出苏区,然后向蒋介石的老家——浙江进发。这是攻其必救。如果这一招还不能将围剿苏区的百万国军吸引回去,就分部去攻击南京。两面攻击,必然会将国军吸引回救,然后在途中,斩杀国军一部或几部。这里,攻浙江、南京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如果国军撤回快,就是虚,如果撤回慢,就是实,但必然是实的就是要打掉一部国军。从而顺利返回到苏区。
      但是,1934年的现实是,特里尔如此描述:在同事们看来,带公文包是毛的标志,小包里通常装有文件和地图,但这次他却没带。这一点很奇怪。周围的人认为,这说明毛仍很悲观。
      特里尔也是用了一个假设做本章的结束:如果他知道自己很快就会掌握大权的话,可能会把那个包带在身边。哈佛大学教授没有受到中国的历史教授的影响。
第六章:把握未来(1935-1936)
  把这个时期特别地提取出来,从整体性上看,特里尔还是有些独到的眼光的。虽然,文中对这一时期的具体描述是糟糕的独到。

特里尔用旁观者和后来人的身份评论道:
1、如果说未来趋向会有利于毛的话,那么,在1934年末那些个晦暗的日子里,只有独具慧眼的人才能洞察到这一点;
2、相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共产党人的自命不凡实在有点像是犀牛背上的几只虻蝇;
3、中共党外的很多人认为,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和江西根据地被夷平以后,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气数已尽;
4、1935年,毛的机会来了;
5、长征在进行的过程中按其必然性呈现出自身的形态。在它胜利结束之前,甚至没有一个人称之为“长征”。开始时,只不过是艰苦的大退却。
对于特里尔的评论,如果你只顺从他的思维,他几乎都是对的,但是,你永远得不到真理。如果你反着他的结论,并能够找到充分的证据,你离真理就比较近了。这与特里尔的思维水平有关系,他只在于表面的描述和取巧的饶舌,根本达不到事情的真相。
比如第一条,特里尔的意思里,独具慧眼的人根本没有,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毛泽东的倒霉处境,但是特里尔暗含的结果却是错误的,独具慧眼的人不单有,而且不少,那时候毛泽东虽然没有军权,但是他的支持者们,比如很多军事指挥人员,都在默默地支持着毛,并且对当前的困境提出质疑。即使是当时的周恩来,也在慢慢的转向毛泽东。这个转向,不是在遵义会议,也不是在湘江战役,而是在长征的最开始,也就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何以为证?
第一、长征开始到遵义会议是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只有3个月的时间,周恩来不会转向
第二、周在遵义会议上,对毛作了这样的评价:他一直都是正确的,我们应当听从他。
第三、毛在长征前是被留在苏区的,但周坚决要求毛转移
这里既表现了周恩来的独具慧眼,也道出了一个真理:不要消灭你的对立面,因为对立面会慢慢成为你的支持面。这个真理和心胸有直接关系,如果心胸狭窄如袁绍,则真理就不会出现,就会被扼杀,如果心胸宽广,真理就会伴随在胜利甚至失败之前后。
2、相对于整个中国来说,共产党人的自命不凡是在有点像是犀牛背上的几只虻蝇。这一条,特里尔是在描述1934年的中国共产党身处不妙的处境而不知。这又是特里尔的糟糕的独到之处了:1927年的共产党比1934年的共产党已经好了不少,苏区比井冈山的地盘大了很多,1934年的红军军队和苏区群众的素质也比1927年好了很多,经济也好了很多。所以,最差的1927年,倔强的毛泽东、朱德等敢于武装对抗蒋介石,就开始自命不凡了,而不是到1934年才开始自命不凡的,1927年的自命不凡打出了一片天地,1934年的自命不凡丢掉所有地盘,举国逃跑。
3、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和江西根据地被夷平以后,中国共产党实际上气数已尽。确实,国民党右派和左派都是这么认为的,共产党内也有这么认为的,比如龚楚。即使没有这么认为的坚定的共产党员和军人,在湘江之战后,也会抱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精神和准备去作战了。然而,在没有全军覆没的最后一刻,谁都不去坐等失败的到来,哪怕有一丝成功的可能,他们都去找寻。毛泽东就是这个希望所在。
4、1935年,毛的机会来了。特里尔似乎一直在等待着说这句话的机会。没有看到英文原文,不知道这句话的英语是怎么样的。中文翻译者刘路新可能也注意到这句话。到底是机会主动来到了毛身边,还是毛主动抓住了这个机会,还是毛和机会同时相向而行。但显然,单用毛的机会来了,是不够说明当时的局面的。
1935年,不是1927年,毛泽东可以用个人意志来领导几百人。现在是几万大军,而且人才济济。他能够被众多的海龟和军方人士接受,是需要团体的认同,而不是几个人。即使被暂时接受了,还要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能力。
5、长征本来是大退却。这不用特里尔点明,在毛泽东的著作里就有,而且他比别人看的更清楚,这是逃跑,逃跑就要有逃跑的样子,不能背着办公桌逃跑,要轻装才能跑得快,跑得快才是逃跑的样子。
特里尔也有不少因为毛泽东的军事天才而写出的精彩评论:
1、十个月六千英里的长途跋涉充分显示了毛那寻常难以发挥的天才;
2、毛的足智多谋弥补了人力和武器上的不足;
3、毛的战略战术比毛读而不厌的古典小说中的描述毫不逊色;
4、毛占据中国共产党的最高职位不是单纯凭借他的组织才能,不是莫斯科的恩赐,也不是因为他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他的崛起是因为他有持之以恒的目标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因为他把一些简单的心理和社会真理付诸行动。
在这一章里,有意义的问题还有更多:
1、红军为什么离开毛泽东就会打败仗?
2、如果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只是博古李德周恩来的过错,那么将博古和李德的权利取消,为什么不用周恩来和朱德,而非要启用毛泽东?
3、朱毛的配合难道只有默契这个层次么?
4、确切的说,毛泽东不会指挥具体战争,但毛泽东的战略为什么总是和战术结合的如此之好,并能影响战争的胜负?
5、为什么只有朱德不行,只有毛泽东也不行,只有朱毛才行?
6、战略和战术的关系是怎样的?
特里尔没有给出上面的答案,甚至都没有这些疑问。他只关心毛泽东的机会来了,关心毛泽东和张国焘在北大时的差距和一四方面军见面时的差距。

毛泽东能够走上最高领导岗位,除了特里尔发现的毛泽东的优点外,还有:毛泽东的鲜明立场,绝不会和稀泥,虽然这给他带来过灾难,但从没有想过妥协;毛在复杂局势下的冷静头脑,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他的卓尔不群的思维,也是他领导红军走出困境的关键;等等

无论如何,长征是九死一生的,不是夸张,而是写实,特里尔这么记载:在时而酷热时而严寒的恶劣气候条件 下,毛跨越了二十四条河,翻过了十八座山。等他到达西北黄土高原时,一年之前离开江西的士兵只剩下百分之十。
单从结果看,是个巨大的失败,但从过程看是最伟大的胜利。能够还有人从这个过程中走出来,就是胜利,何况,虽然牺牲了百分之九十的英勇的指战员,但是红军的骨骼尚存。假以时日,必将发展壮大起来。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