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从理论到纲要
“共同富裕”从理论到纲要
两会期间,有网友问我为什么不说话,我回答:要说的已经在开五中全会前发的14篇《关于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思考》基本说了,两会时又提出立孔转基因等问题,再说就没有重点了。两会闭幕后,这位网友又问我有何看法,其实他不问我也要说,首先说的事情是,“共同富裕”现在从邓小平理论写进到具有法律效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指导思想明确“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两会前后,媒体洋溢大量“‘幸福指数’被置于重要位置”,“着力改善民生是纲要草案的重点所在”,“从强国向富民的转变,是‘十二五’规划的一大亮点”等评论。
大家知道,“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在上个世纪,改革开始前就提出来的,而且还作了时间安排,设想在上世纪末能够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改革就可以进入他构想的第二步,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先富帮未富问题,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防止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但是邓小平死后,改革重心转没有变到这方面来。精英们提出了“超越邓小平”的口号,改革已经不是按邓小平的设计,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资产阶级也产生了。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前,许多网民谈到对“十一五”的期盼时,均希望国家在解决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上有重大突破。”(2005年10月19日新华网:《十一五规划将给百姓带来六大实惠》)“分析人士说,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以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2005年10月11日新华网:《中国新五年规划的制定理念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十一五”规划并没有将“从先富到共同富裕,让中国每一个角落都富起来”明确表述出来,是什么原因,我当时尚未上网,不知道,以后也没有去考究。
2006年我初上网时,“新三座大山”问题争论得十分激烈,产生了厉以宁的“为了达到改革的目标,必须牺牲一代人,这一代人就是3000万老工人。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他们的存在和维持现在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的名言。也就有了我在2007年4月12日发表了《改革已经进入第二阶段,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先富帮未富实现共同富裕问题》。
2008年,美国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奥巴马政府指斥中国不消费,储蓄太多。中共中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投资拉动生产转变到需求拉动生产。改革途径问题再一次提出来。最突出的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2009年末在《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一书发布会会上提出的:中国当前正面临第二次转型和改革的转折阶段。他认为,中国已开始全面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发展型阶段的变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逼迫中国加快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过渡,从“生产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
2010年1月16日,我在人民网等几家网站上发表《“第二次改革” 》,认为还是提“改革进入第二阶段”好。说“我不能肯定是顺应美国的要求——美国说我们储蓄太多,造成他们金融危机,但可以说是美国本土现在的经济模式。”认为 “第二次改革”是 “西山会议”上迟福林提出的“把改革的反思拿到自己的手……推出一些改革的产品”之一。其根本是“西山会议”策划的“‘改革’需要重新定义。‘改革’已经超越经济领域,下一步的‘改革’是政府职能改革、法制改革、政治改革”。我说:“我不知道党是否会接受‘第二次改革’这个概念。我写此文,并非概念之争,而重在实质目的。我提出‘更上一层楼’——深化改革,就是说,过去的市场经济改革是浅层次,只是解决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今后改革是深层次的、实质性的改革,是要切实地搞社会主义,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实质目的。”这一年我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是不完全生产,必然产生经济危机,它已经走到头了的文章。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前, 2010年7月23日,中新网发文《中共将开十七届五中全会引关注::中国发展重要抉择》写道 :“中国的发展走上新的十字路口,又到做出重要抉择之时。”8月26日,人民网和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两篇重要文章。
人民网发表了记者的访问文章,题名是《郑晓亮:告别“摸石头过河”迎接科学发展》。文章“骄傲地告诉全党和全国人民,我们的改革开始进入规范秩序健康常态的科学发展轨道,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基本结束,科学改革的时代开始到来。”
中国新闻周刊的文章《温家宝深圳重提政改引关注 或为深化改革信号》文章称:“此前两天,温家宝第8次到深圳考察,并在庆祝中国特区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发表了讲话,其中特别表示,‘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温家宝还说,‘我们站在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不仅会葬送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宝贵的发展机遇,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在这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上,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文章说:“对比5年前温家宝在深圳特区成立25周年之际的讲话,当时更侧重经济改革,对政治改革所提较简。温家宝在今年讲话中提出‘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起点’,令外界对中国将有新动作推进政改有所联想。”
要不要进行政治改革,当然要。但是以保障现在的经济改革成果为目的的政治改革,则不是劳动者需要的,因为如厉以宁所承认的,这种经济改革是建立在牺牲劳动者的基础上的,其结果造成了两极分化,我们能保障这样的经济改革“成果”吗?当然不能。我认为,要坚持邓小平理论,毫不动摇地继续他设计的经济改革,就要进入他提出的第二步,即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我一连发表了14篇文章,再一次提出改革应当进入第二阶段即邓小平改革的第二步,实现共同富裕。
胡锦涛提出:“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核心的问题不是政治体制要不要改,而是朝着什么方向改”。
我们看到,两会前,提出了要划清“四个重大界限”,两会后,“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已经明确地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作为今后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也看到,天安门立孔像,人民几年来一直反映强烈的转基因和非常不合理的外汇储备问题,两会竟然没有讨论。
我坦率承认提出“共同富裕”是改良。什么叫“改良”?列宁在谈新经济政策说作过一个解释:“所谓改良主义式的办法,就是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列宁:《论黄金在目前和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列宁选集》第四卷第574页)广而言之,就是不摧毁整个旧制度,而只是改善它,并使它能够向历史发展的方向运行。我在那篇文章中明确写道:“首先只是在本文中提出‘改革阶段论’这个思想,指出邓小平所提出的改革第二阶段的本质和任务”,“不涉及社会主义”。
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现在是作为“改善民生”,和邓小平提出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差距甚大,有质的区别。邓小平提出的是一条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现在只是在分配上做文章,用流行语说叫“分蛋糕”。
一般地说,了解西方历史的人,应该知道这仍然是资本主义发展走过的老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就到了理论界所说的“矛盾多发期”,资产阶级为了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都会从它剥夺来的财富中,分一点残羹剩饭给本国工人阶级。
特殊地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如果不通过“共同富裕”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生产将出现严重剩余,发生经济危机。可以说,现在提出的“共同富裕”不是我说的改革应当进入邓小平设计的第二阶段,是要“最终达到”的目的,而是稳定经济、防止它发生危机的手段。作为稳定经济手段的“共同富裕”,必然要服从它的目的,稳定经济发展;如果它导致大批资本外流,那末“分蛋糕”仍然会偏向资本,“共同富裕”会象《劳动法》一样的命运。即使资本不外流,“共同富裕”多半是数字游戏,工资高了,但物价也涨了,归根结底工人得到的,还是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于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成本。马克思指出:“和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的价值规定包含着一定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因此,多半要看我们国家的文化发展水平,要看中国无产阶级今后的存在条件和要求。(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94页)
无论如何,“共同富裕”不再只是理论,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发展纲领,从现在起,就是温家宝总理说的:“最重要的就是落实”。
总之,关于两会指导思想的“共同富裕”的我的看法,就是如此。这不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告别“摸石头过河”迎接科学发展”,不存在“一个新的伟大的历史起点”。不过,客观环境已经逼着把“共同富裕”提上了议事日程,必然会引起党内外许多人的思考,事情就有了转机。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