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盐”为什么会飞?
“谣盐”祸起谣言
三月。江南。已有了早春的气息,墙角的蔷薇绚烂成一片金黄,河边的绿柳氤氲成一团云烟。清早起来,正享受着这无边的静谧与安详,突然被一句莫名其妙的问话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你买盐了吗?”
这是3月17日。此前一天,同样突然被一句“你买水了吗”莫名其妙的问话问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开始我以为是要停水呢,后被告知是自来水源被污染云云,部分消息灵通人士已把超市的矿泉水洗劫一空。不过,接着就有辟谣,此系子虚乌有,广大人民群众不必恐慌。——今儿买盐为哪般?
原来与5天前的日本大地震有关。9.0级,千年一遇,史无前例。继而引发海啸,引发核泄漏;继而核辐射飘到中国来了,吃盐是能防止核辐射的,还有,核辐射污染了海水,从而污染了食盐。此时不买,更待何时?
这场抢盐大潮率先从江浙涌起,迅速蔓延至内地。一时间,祖国上下,大江南北,凡有人烟处皆在抢盐。盐抢不到了,就抢榨菜、抢酱油、抢虾米,凡与盐有关的皆在被抢之列。
打电话到千里之遥的老家里,母亲正为没抢到盐而懊悔不已。“超市里外都是人,不道哪来那么多,把盐都抢光了。”母亲说,“要是早去一会就好了。”
二姐下手比较快,她抢到了20多袋,每袋8元,是平时的5倍。母亲知道“谣盐”就是二姐告诉的:“妈,买盐了吗?盐遭抢了,再不买可就没有了。”
而二姐是从住在市里的大姐那里得到“谣盐”的:“老妹,买盐了吗?盐遭抢了,再不买可就没有了。——市里已经没有了,都卖到30多块了。”我不知道大姐是从哪里得到的“谣盐”,想必对方告知时也是一样的关切而急促的语气。
母亲仍为没抢到盐而懊悔,其实家里已不缺盐。小盐罐子还有半下,没打袋还有两三袋。盐是生活必需品,平时谁买盐不是一次两袋三袋呢!见母亲仍是懊悔,二姐就宽慰说:“别急,我明天送两袋给你。”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03年SARS肆虐人间时,板蓝根、醋、84消毒液、口罩成为疯抢的对象。非典过去了,可这些东西有人家还没用完,只好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慢慢享用。
收到一短信曰:“世界上最痛苦的是什么?——辐射没来,盐买得太多了。世界上最最痛苦的是什么?——人死了,盐没有吃完。世界上最最最痛苦的是什么?——没被辐射死,让盐给咸死了!”
政府很给力,在短时间内,一面把大量盐投放市场,一面通过短信或网络发布信息:盐多得很,足够13亿人吃上几十年;再说,我国生产的主要是井盐而不是海盐;还有,买碘盐防辐射毫无意义,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短期内增量进补,有百害而无一益。
抢盐潮终于止息,然事出有因,祸起谣言!
何谓谣言及谣言的危害
何谓谣言?美国社会学家特.西塔布尼认为谣言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埃.莫兰认为“谣言没有任何根据,这大概才是谣言最难以推翻的定义了”。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认为“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奥尔波特与波斯特曼认为谣言是“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纳普认为谣言是“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彼得森和吉斯特则认为谣言是“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从这些学者所给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谣言就是一种未经证实的、口耳相传的、大众感兴趣的事物或者事情。
诗人维吉尔有一句名言:“所有的邪恶中,谣言散播最快。随着速度的加快更加激烈,随着散播面的扩展更有精力。”学者孔飞力《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一书写的就是一个谣言故事。本是一个小小的民间谣言,却以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直达弘历(乾隆皇帝)的皇宫,演化成了一场全国性的大恐慌,席卷大半个大清王朝。在孔飞力入木三分的语言描绘里,我们领略到了谣言的危害性之大。
王绍光在为凯斯.桑斯坦《谣言》序中写道:“谣言杀伤力很大,不管是对个人、群体、还是整个社会。《离骚》中一句‘衆女嫉余之蛾眉兮,謡諑謂余以善淫’记录了屈原对谣言的愤懑;李白那句‘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表达了对谣言的惊恐。谣言曾是古代宫廷政治的利器。翻开《二十四史》,满纸都是 ‘谗枉’、‘谗计’、‘谗杀’、‘谗害’、‘谗陷’、‘谗恶’、‘谗诋’、‘谗构’、‘谗訾’、‘谗毁’、‘谗诟’、‘谗嗾’、‘谗诬’、‘谗愬’、‘谗诽’、‘谗谄’、‘谗戮’、‘谗谋’、‘谗谤’、‘谗铄’,让人不寒而栗。谣言也曾是改朝换代的推动器。从陈胜、吴广起义到辛亥革命,哪一场重大的历史变革没有谣言的影子?”
此次“谣盐”虽然止息,但一度扰乱了市场,使之短暂失序,引起了人们心理的恐慌。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从中反思、警醒,吸取教训。
“谣盐”为什么会得逞?
我一同事,一面疯狂地加入抢盐大潮,一面痛骂中国人素质低下。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在骂他自己。我也不知道,当他看到日本灾区抢购物资大小超市货架都空了、美国人在抢购碘片时,他会做何感想。
人性,哪都是一样的。更遑论大地震这非常时刻呢?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对大众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在单个人孤立的时候是个有教养的人,一旦融入到一定的群体中后,就逐步丧失了理智,在群体中变得狂热,成为野蛮人。而且群体很容易受到暗示,受一些个人模糊记忆的影响而变得轻信他人。——这里,与素质无关。
流行的说法是:“谣言止于智者”,——这也近乎成为谣言了——但“实际上,历朝历代、古今中外,在信谣、传谣方面,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所谓‘智者’往往更甚于目不识丁的所谓‘愚者’;在造谣方面,他们更是主角。”去年夏天,不就有无良知的专家跟在骗子大师张悟本屁后,鼓吹只吃绿豆、吃长条茄子就能治病吗?此次也有一些所谓的专家胡说乱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专家认为“谣盐”在拷问政府的公信力,是否公开透明。王绍光说:“有人断言只有在民智不开、公众的现代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普遍低下的条件下,谣言才会肆虐。实际上,现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谣言的数量以及它们传播的范围与速度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人说,谣言止于信息公开和社会开放,而他们心目中社会开放、信息公开的典范就是西方国家。如果真是这样,西方大量有关谣言的研究岂不是无的放矢(相反,中国在这方面几乎没有系统的研究)?桑斯坦这本书就表明,美国不仅不具有谣言的免疫力;相反,它是一个谣言充斥的国家,尤其是在危机时刻与选举期间。他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提醒读者,谣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化的思维只会妨碍对它的理解与化解。”
“谣盐”的背后
抢盐潮过后是退盐潮,消费者实际上是受害者,而受益的是“幕后黑手”,是炒作游资,搞资本运作的利益集团。炒姜、炒蒜、炒绿豆,终于炒到关乎国家命脉的盐上来。股市接连涨停,商家趁机涨价,一包1.5元的食盐,瞬间炒到10元、20元。
中国盐业历史悠久。盐一度被视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曾显赫一世、富可敌国的晋商、徽商,无一不是靠倒卖盐票、贩卖盐晶打造商业帝国成就财富辉煌的。盐一直也是历代朝廷严格管制并高额赋税的标的物,国家对盐业的控制很严。自春秋时的齐国管仲始,国家就实行盐业专卖,垄断经营。后汉武帝想增强国力征服匈奴,于是采用大盐商东郭威阳的意见,从元狩四年(公元前118年)起在全国实行盐业官卖制度。在产盐的28郡和36县设置盐官(均由原来的盐商担任),招募百姓由政府提供“牢盆”(煎盐之锅)等工具制盐,成品盐由政府定价收购、设官贩运,把一度废除的盐业专卖制度重新实行起来。此次能迅速平息抢盐风潮,就在于盐业的国营,否则真的会是个无盐的结局,哑口无盐去见盐王爷了!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这是资本嗜血逐利的本性所决定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引用托·约·登宁的话说:“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又说:“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谣盐”过去了,警惕下一波!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