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斗争性、革命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火烧 2011-10-01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斗争性与革命性作为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分析思想与认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强调阶级矛盾与思想斗争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斗争性、革命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经历着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那么人类社会是如何进步发展的,是什么力量推动社会前进的?它内在的根本动力到底是什么?  

      现在一般认为是由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形成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无法穿越百年、千年,那以上的认识是否就是正确的呢?  

      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那自然就是人的思想和认知来决定的。我们可以假定当人类的思想和认知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时,人类社会就进步发展,反之就倒退。  

      人类的思想和认知有先进的、光明的、积极的一面(阳),也有落后的、消极的、黑暗的(阴)一面,而且是想互转化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当“阳”占主导地位,社会就前进、发展;当“阴”占主导地位,社会就倒退、衰落。  

     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有人说:“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谓生产力,就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就是说与人类的思想和认知有关,生产力的最终发展还是取决于人类的思想和认知。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推动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或根本动力,不可避免地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阶级斗争,用生产力取代阶级斗争作为根本动力,偷梁换柱,其心可疑。
    所谓阶级,也是由人组成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最终还是由于人类的思想和认识造成的,最终还是取决于人们的思想和认知。   

 还有人说 矛盾是推动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那矛盾是如何产生的呢?在人类社会中,矛盾的产生来源根本上也是由于人类的思想和认识造成的。
          
   只要有人在,就有着不尽相同的思想和认知,对事物的看法就会存在差别,就会有争论,就会有争吵,就会有斗争,这就表现为思想的斗争。 由于思想的斗争发展成为利益斗争、帮派斗争、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进一步上升为武力斗争,并产生和形成战争。

   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包括政治的、军事的(战争)、经济的以及制造的各种工具,如轮船、汽车、飞机、大炮等都是由人类的思想和认知来决定的。  

    那么,我们可以是否得出这样的结论,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取代旧思想、旧观念、旧文化,才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也就是说思想革命、文化革命才是人类进步发展的真正动力?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革命史、文化革命史。(可参看网文:人类社会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革命史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31/68/77/2_1.html)  

      在人类社会中,由于人们的思想存在偏差,有正义和邪恶,有公与私,有善与恶,有义和利,有光明和黑暗,有进步和倒退,有阴有阳,等等,在人类社会中,就必然存在着斗争和革命(既包括军事革命和非军事革命,而军事革命最根本的还是由非军事革命来决定的,即取决于人们的思想和认知)。  

如果保持这种斗争性和革命性,人类社会就进步,人们的创造性(而不仅仅是主观能动性)才能发挥;反之,如果没有斗争性和革命性,人类社会就倒退,人类的创造性由于失去进取精神,就会大大降低。  

(可参看网文:西方哲学批判-----二元决定论的谬误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31/68/76/1_1.html )  

中华文明创造了灿烂了文明和繁荣,但自汉唐达到高峰之后,中华文明由于无意识地放弃和限制了这种斗争性和革命性,而逐步陷入倒退和衰落,以至于遭到落后的游牧民族的侵略和屠杀,造成“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指宋朝和明朝的灭亡)的千古遗恨!  

   为了维护封建皇权和帝制,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实行高压和残酷镇压政策,不许人民造反,否则就以犯上作乱罪满门抄斩,甚至诛杀九族;自西汉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为维护封建皇权和帝制的孔儒文化便占据了中华文明的主导地位二千余年,从而奴化人民,使中华文明的血性和豪气、尚武精神遭到了极大的摧残和破坏,也就是说大大抑制了人民的斗争性和革命性,使中华文明逐步衰落,以至造成社会的倒退。(为何现在对中医、易经、太极阴阳学说等中华文明难于理解?)  

   西汉未年,佛教的侵入更是大大加强了这种奴化思想,腐蚀了人们的反抗斗志。佛教劝人向善,但过份向善,就会走向懦弱,丧失反抗意志和斗争精神。封建统治阶级借助佛教极力宣扬“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珍爱生灵不杀生”等爱惜生命的思想,其实也是极大地扼杀了人民的反抗斗志和革命精神。试想一下,连蚂蚁和飞蛾等小动物都要保护、爱惜,连猪狗都不让杀、不敢杀的民族,还能让他们去杀人吗?过度爱惜生命的民族,他们会对外来侵略敢于奋起反抗吗?  

 封建皇权和帝制、孔儒文化、佛教文化共同抑制了人民的反抗斗志、尚武精神和革命精神,再加上中国的道家文化也宣扬“与世无争,清静无为”的思想,这些中华文明中的落后、腐朽成分占据了主导地位,统治中华民族二千余年,而把兵家、法家、纵横家等充满血性和豪气、尚武精神的文化和思想排斥在外,也就是让和平、仁政、和谐等文化和思想取代充满斗争性和革命性的思想和文化,落后的思想和文化对进步的思想和文化进行“革命”,使中华文明逐步衰落,以至造成社会的倒退。(注:这样说法并不是对道教、孔儒文化、佛教等全盘否定,要扬弃)

   

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借助马列主义的政党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这把手术刀,把孔儒文化等落后思想的这个毒瘤进行了切割,恢复了中华文明中的血性和豪气、尚武精神、革命精神等进步思想和文化,造反有理,革命无罪,使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其最高峰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然而随着伟人的离去,孔儒文化等落后思想的毒瘤又死灰复燃,从而使中国再度陷入倒退。  

为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斗志昂扬、意志风发,干劲充天?因为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斗争性和革命性得到了充分展现,把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符合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  

人们常说社会主义和公有制具有优越性,资本主义具有腐朽性和必然灭亡性,那这种优越性和腐朽性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很简单,社会主义和公有制把人们的斗争性和革命性充分表现出来(以公斗私,大公无私),进而把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得到了极大的发挥,符合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而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和必然灭亡性,是在于这种制度把人类社会的私欲和物质追求极大的表现出来,为了极少数人的利益就必然抑制绝大多数人的斗争性和革命性,违背了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说,人类社会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在阶级社会就必然存在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阶级是由人组成的,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人们的思想和认知,最终还是表现为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只有有人存在,不论是阶级社会还是非阶级社会,人类社会中的这种斗争性和革命性就必然存在,否则人类社会就会走向倒退,直至灭亡、消失。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正义和邪恶,有公与私,有善与恶,有义和利,有光明和黑暗,有进步和落后,有阴有阳,就必然存在斗争性和革命性,不是阴战胜阳,就是阳战胜阴。正是由于这种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之间的斗争性和革命性,才造成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落后,前进与倒退。  

斗争性和革命性才能发挥人类的创造性,人类社会才能进步发展,才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真正动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