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情遭遇阶级差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人”与“物”
当爱情遭遇阶级差别
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人”与“物”
湖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谭恩 湖北 黄石 435002
摘要: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南非)把性服务工作作为合法职业,这是把资本(物——房子,车子,等等)当成主义的社会对人性的根本摧残,侵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权利(人权)。因为以资本(物)为主义的制度下的人更加愿意服从、更加渴望超越物的差别——阶级差别。于是,他们把问题诉诸于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用人性换取物的、人对象化客体的平等;与此正好相反,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要面对的是爱情的真正现实,也只有这样,才能有爱情的真正实现。因此,我们不带丝毫怯懦的宣告:我们要把和谐共同体中各个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当做个人爱情的理论思辨基础和现实经验基础来考察!
关键词:爱情 阶级差别 和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一方的伊人,古已有之。好一个“在水一方”!好一个“水”这种物质性的阻隔,使得多少对风花雪月下的痴男怨女悲天叹地!? 尽管我们也欣奇并惊叹于这穿越千年的非物质性的,而非超物质性的美感。但是,我们更强调找到这种非物质性的美的现实基础。即诗歌的市民社会,诗歌的现实社会的劳动及劳动关系基础。
现代社会中,这种物质性的阻隔虽然不在有太多的纯自然属性,但是,随着社会分工和所有制的发展,随着资本和劳动的分离,随着一部分人可以通过资本控制他人的劳动力,面对圣洁的、带有人的终极性价值的爱情。这种“物”的阻隔力量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凸显,并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在以资本(物)为主义的社会,尤其是在以人可以凭借物的力量剥削人为主义的社会,格外突出。
尽管我们承认:爱情是审美活动,是美感的产物,是“物”的,是实践的生成性过程。爱情是精神现象,从个体感受到社会意识都有它的存在。理想的爱情是人们在意识中设定的目的物,从现象上应该将此与其它社会现象相区别。究其现实性而言,没有前生的月老姻缘,更没有转世的鹊桥相会,人只能活一辈子,爱情只能在今生生成——生命,时间具有不可逆转性!——残酷而又要求人们倍加珍惜的不可逆性!杨柳岸的晓风残月,永远只能留给酒醒后的词人去悲叹!任凭他们去无语凝噎,任凭他们去天涯锦书! 在人与人之间有物的差别的社会中(并且这种差别是质的),柳永、李清照始终也不会明白:只有思辨终止的地方才是审美关系和美开始生成的地方,只有在实践开始的地方才是爱情生成的地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意味着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利益关系,特别是人之间的物与物的关系,即人与人的经济关系,阶层关系,阶级关系。阶级是一个经济概念。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的直接现实性问题。在此进程中, “物”与“人”的关系,直接表现为人与人的经济关系,表现为人性与有经济价值的“物”的关系。
物是为了人的存在,是人的物,同时也是为了他人的定在,是他与他的关系,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直接体现我的个性的对象是我自己为你的存在,同时是你的存在,而且也是你为了我的存在。从古至今,这种蕴含在物中的人的关系,在坠入爱河的双方的“信物”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正是信物之所以为信物,而非一个简单的,物质性的钻戒,吊坠、婚纱等等物品的真正意义所在。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的物的财富给人的爱情带来的是对纯物质性阻隔的征服,诚然,它让人们多了不少共剪西窗烛时的甜蜜,少了些巴山夜雨时的相思之苦,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物对人的异化,导致了更多的,更尖锐的人与人的异化。下面具体分析一下这个异化了的社会中的爱情生成机制(整体而非具体个别的、批判而非细致描述的)。
一: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与“人”
以资本(物)为主义的社会,以“物”为“人”的最高标准,而非以“人”为“物”的最高标准。人是物的人,而非人的人。有的人没有客观的弗洛伊德笔下的“力比多”性能量以及客观的经济实力,从而派生出没有勇气,从而派生出要面子的中国人所说的:没有“缘分”,使得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完成对接,使得自己对自己的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的占有;怎么办呢?随着这一矛盾的不可调和,于是出现了妓院,于是出现了红灯区。自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以来,从古至今,在阶级社会中———只要是物(物——当下社会的房子,车子,以及由此带来的名誉,地位等等等等)的力量还在支配着人的意志的社会中,妓女从来就没下岗过!因为她们更加愿意服从、更加渴望超越物的差别。这正是爱情遭遇阶级差别的直接后果!更为甚者,很多资本主义国家(南非)把性服务工作作为合法职业,这是把资本(物——房子,车子,等等等等)当成主义的社会对人性的根本摧残,侵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权利(人权)。
当这种带有巨大阶级差别的爱情——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阶级社会中男女双方阶级差别的术语),走进婚姻的殿堂后,“物”缺乏的当事“人”的阶级地位的确会发生流动。这也是很多被“物化”了的人的梦想。婚姻中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中国传统观念中所认为的人的本性。跨阶级的"高攀型"的婚姻,在阶级社会中的实质是:处于社会生物圈的食物链较高端的阶级,对较低端的阶级的剥削,有些人所渴望的“跨国型”婚姻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人迈入发达国家的跳板。大多数被物异化了的人(二奶等等)的人生不是被大老板的人格魅力,不是被人性的真善美所支配,而是被资本(钱),物质的缺乏,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人的话语权的不平等所支配。既然她们在这个社会没有物的权利,她们自然就没有在这个社会做人的权力。 “被包”是她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也是以资本为主义的社会发展的必然。“正式的卖淫就不必说了,资本家以相互诱奸对方的妻子为最大的享乐!"(《共产党宣言》)。爱情再一次在阶级差别面前低头!“人”再一次失去了“物”的基础!这样,我们就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妓女所信奉的阶级价值。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她们作为人的价值——作为人的“普世价值”。
这样的社会中,人不再是人,而是大猩猩的群居,谁强壮,谁就意味着对同胞的无条件占有,谁就意味着对别人的无条件支配!女权何在?人权何在?人性之美何在?
这样的社会机制中,当爱情遭遇阶级差别,更多的是痛苦和仇恨。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物”与“人”
我们讲的人都是现实的个人,因此,我们个人的爱情也是现实的爱情,是个人的幸福,而非抽象的观念的幸福。我们不会像资产阶级学者那样把爱情神化——接下来,资产阶级学者的逻辑是:如果你的爱情不幸福,你应该去请教神,而非我的社会制度。最终,以致于使得具体的、现实的个人的幸福和他所在的那个社会的社会制度脱钩,资产者惧怕把具体的、现实的个人的幸福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讨论——尤其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正好相反,我们要面对的是爱情的真正现实,也只有这样,才能有爱情的真正实现。因此,我们毫不怯懦的宣告:我们要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当做个人爱情基础来考察!
首先看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物”。
社会主义社会是私有财产(物)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他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地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样的社会中,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性,才能真正是人之为人的本质。
和谐社会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背景下进行的,我们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市场经济,我们不可避免的要面对资本(物)和人的关系的问题,我们也不惧怕这个问题。
当今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实际上是重新认识资本的过程——不可否认,私有经济,私有资本(物)是以对剩余劳动的无限制追求的方式,是以迫使一部分人为另一部分人劳动(以致人身)的对抗方式发生的。但是,私有经济的确在当今中国的发展中起了巨大作用,推动了中国的发展。怎么解释这一矛盾?——“资本”只要,并且只有不成为“主义”,才有可能克服其文明化趋势的内在限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非但不是市场经济的另类,而是市场经济持续生命的转机,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转机。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合理性,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在此之上,我们再来看这种社会制度下个人的爱情发生机制的内在合理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 “物”高度发达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下是不存在以下讨论的情况的),在面对男女爱情的确证的时候,也有一个男女双方的经济地位的确证问题(而且是核心问题)——即男女双方通过确证对方的“物”来确证对方的“人”(资本主义社会更加盛行这种确证)。可能大家觉得这样的爱情是残酷的,那是因为你被你的生产能力所制约的结果。我们要改变的是世界,改变中的世界是自己主观客观化的世界,是一种实践的,创造性的世界,是一个在劳动中生成自己本质的世界。爱情是在此过程过被你爱到了的存在,而这种存在本身就是你的现实生活(daily life),因此也是快乐的。我们思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经验基础是这样的: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展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实现人的物的价值,即主体客体化;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强调的是平等——社会的,经济的而非政治的,观念的平等。也就是说,如果你个人的才能有限,社会会通过宏观调控给你经济上的帮助,给你劳动的机会,给你实现主体力量的机会,给你在社会上“物”的权利。给每个人以追求幸福,追求爱情的物质基础。只有通过物质的途径,人才能在现实中肯定自己。话又说回来,肯定了自己的人,即使没有追求到爱情,在这个前提下,才是要面子的中国男人所说的:真正的没有“缘分”,这样也才不至于在柏拉图式的爱情中失去自我的主体性价值。在这种机制下,女性不在是男权主义的生产工具,她们得到了经济上的,物的尊重——得到了作为人的尊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模式又不同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运行,这些具体情况非常需要具体分析。在此,我们只是作为一种对人和社会关系的整体性、宏观性、批判性的思考来说明问题。每个人的爱情的具体发生情况不再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阶级地位(经济收入)这一社会存在只是最终决定而非直接决定意识(爱情),而且作为爱情的精神活动也有自己的相对独立发展路线(即意识能动性),我们承认物质是为了超越物质,追求爱情的自由和圣洁,赋予经典的爱情以现实的社会基础。在和谐的社会基础上,整个社会有更多的“妖童艳女”能“荡舟心许”。当然,我们不排除资本主义社会中也有它的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相恋的传奇故事,同时,我们也不排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有被扭曲了的人性,被异化了的人。但是,我们所关注的是“非糊涂”的爱,我们所着力的是和谐爱情发生的社会前提的建设。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以家为基,家以和为贵,和以爱为本,爱以人为体,人以物为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的各个人的爱情发生前提,创造一个各个人的和谐的爱情发生机制,创造和谐共同体中具有属人的爱情的物的基础,于国于民,善莫大焉!
这样的社会机制下,当爱情遭遇阶级差别,更多的是幸福和美满。
200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