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立足自力更生,支持沪杭磁悬浮高速铁路上马
只要立足自力更生,支持沪杭磁悬浮高速铁路上马
我并不是总站在“大多数人”立场说话的。
事实上“大多数”这个概念具有很大的弹性,在那个范围内的“大多数”?上海地区的“大多数”?或者杭州地区的“大多数”?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的“大多数”?即便是全国范围内的“大多数”?那么这个范围有没有涵盖时间?比如前辈们的意愿算不算,后代子孙的利益算不算,这些“不在场”的人数算不算?所以,我们讨论任何问题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范围。
从网上来看,很多人反对沪杭磁悬浮高速铁路上马,理由也很充分:花费大;经济效益不高;需要占用更多的土地;工程中可能会存在腐败......。这些意见都有道理,但我不看重这些,我只看重一点——这项工程是否对促进中国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只要有利于技术发展和进步,不在乎多花“钱”,“钱”这个东西是建立在资源上的,而人类的科学技术对于拓展人类的资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任何能够发展科学和技术的事情,都是在为人类的未来“挣钱”,别把钞票看得那么重,那玩意儿不过是一个符号罢了。事实上,当年在讨论京沪铁路采用那种技术时,我心里就是支持“磁悬浮”的,长远来看,磁悬浮具有更好的前景,轮轨技术已接近速度极限;而磁悬浮可以推动多方面的技术发展,并且中国在超导等领域具有优势,可以比较容易的掌握磁悬浮的核心技术。所以,当年铁道部最终选择以日本新干线为基础的轮轨高速铁路方案,老僧是持反对意见的。那么现在中国既然已经引进了德国的磁悬浮技术(非常非常讨厌“引进”这两个字,从人才的角度来说,“技术”是无法“引进”的,除非将他们的研发团队一锅端,而且别人还得心甘情愿的把中国当祖国),那么如果白白的将示范工程摆在那里,这也是巨大的浪费。既浪费了前期的资金投入,更浪费了发展科技的机会,这并不是聪明的选择。
那么这次要怎么修这条磁悬浮铁路,才能最大的促进中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呢?我认为立足一个“慢”字,就是慢慢的修,一点一点的啃,设计施工人员反复轮换,将全国各地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弄进去实习,相关专业的专家都去哪里实验自己的设想,如果有德国的技术专家,那么我们的技术人员最好能缠死他们,让他们在中国耗上个十年八年的,直到更我们的学生、专家熟悉得像自家人,不放过任何问题,甚至不惜折腾出更大的问题,反正不完全掌握磁悬浮技术就绝不罢休,不培训个几千个磁悬浮专家及后备人才工程也绝对不完工,那么我觉得这样来修这条磁悬浮铁路,我们此前付出的那些代价才算有了点点回报。不然,上海的示范工程就完全打了水漂,这将置当年的决策者于何等尴尬的位置?所以,我支持沪杭高磁悬浮速铁路上马。
当然,必须立足于我们自己的技术进步,必须带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去挖掘德国人的技术,如同当年“两弹一星”科研队伍对苏联技术援助的态度一样。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