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扫清生态文明建设的“死角”
用什么扫清生态文明建设的“死角”
陈正用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都很重视生态文明的硬件建设,熟不知要想真正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五位一体”的全过程、全方面,其软件方面的建设也尤为重要。而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促进国家的整体性、全局性发展这一问题正摆在我们面前,亟待我们去探究去解决。
要想切实地解决问题,硬手、软手都要过硬。针对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我们过去的了解往往比较片面,也一直把硬件的投入与建设视为要义,将绿化率的提高、水资源的保护等等作为重点。却没想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建设与保护并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文明建设所打造出的生态软实力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才是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能够被放在突出战略位置的国家战略部署。据此可见,想要真正建成生态文明,光靠硬件的投入是不够的,更是与国家战略部署相违背的。
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基础,让硬实力和软实力相互协调才可能实现生态文明的战略构想。只有两种实力双管齐下,才可能真正扫清生态文明建设的“死角”。
何谓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所谓“硬实力靠物质建设,软实力靠精神建设”,要想理清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就必须先搞清其与其他建设间的关系。“五位一体”的战略构想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当经济面临下行风险之际是急需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经济发展基础的。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虽然不能避免再次出现经济下行的压力,但是生态文明所奠定的发展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抵御经济波动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巩固了政治上取得的反腐成果,中央深改小组十四次会议的部分决议既为了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也从生态文明领域加强了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与管理。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的社会治理经验更是在促进生态文明发展的同时,促进自己经验、理论的提升。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既是其自身文明建设的天然衍生产物,同时也是我国在长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过程中所积累出来的社会治理经验。
搞清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软实力所在,即发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死角”。这一“死角”亦或称之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不足与问题,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即法律和制度看得见的“死角”与法律和制度看不见的“死角”。
法律与制度看得见的“死角”无非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现有体制机制以及法律上的漏洞与缺陷。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加强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已经成了我们解决此类问题的万能法宝。但是,我们似乎也发现万能法宝渐渐不太好用了。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这一措施。笔者认为有这样几种路径来思考:其一,假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法律与制度看的见“死角”的重要方法,那么我们有关生态文明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就是有缺陷的。我们在呼吁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同时,能否呼吁国家和地方政府因时因地的制定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呢?这几年我们国家和一些地方在因地制宜上确实做了很多的努力,但还需进一步加强。适时地调整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也是很有必要的。其二,假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普通措施,并不能切实解决其根本问题,那么,我们一直以来的思路是不是应该调整一下呢?理性处理的方法是,我们应当科学及时地分析我们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前后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作用,做出科学理性判断。可能现阶段限于时间和样本,我们还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但是,我们必须结合实践、适时调整法律政策的同时,采取多种方法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软实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至于法律与制度看不见的“死角”,一方面是法律制度所不能规避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潜在的,我们尚未发现或者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同样阻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建成,是我们必须寻找、发现、解决的。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去实践才可能发现。同时,我们切不可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明”二字给忘掉。因为文明建设才是生态文明建设软实力方面的核心,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提“讲文明,树新风”,确实也只有文明的好风尚才可能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判断,只有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才可能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才可能国与民合力扫清“死角”、建成真正的生态文明家园。
(作者单位:武汉学院)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