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价值观建设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但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到底什么才是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值观,这个问题到如今也未得到确切的解答。实事求是的讲,现实的社会更多表现出的是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处于一种困顿状态之中;传统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已经深刻地屈服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原来或者说过往社会业已形成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正在不断地受到市场经济价值观的挑战和挤压,并且处在不断地萎缩的状态。
在价值观构建问题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原则与“市场经济”法则的统一、实现“市场经济”法则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统一,这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一个十分艰难且带有根本性挑战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困顿不仅普遍的表现在了社会生活之中,也同样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在党的建设尤其是思想建设中。这些年来贪污腐败现象的蔓延,甚至一些党和国家的高层领导人都出现了腐化变质现象。党和政府某些政策上的偏颇,实质上也是受到了价值观困顿影响的表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一致性问题,也就是共产党信仰与市场经济法则间的矛盾与对立的问题。改革开放前或者说在公有制经济体制之下,意识形态比较容易实现与经济基础的统一,党的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比较容易达到高度的一致性,党的价值观能够有效的主导社会价值观。这种局面能够得以形成的根源关键在于经济基础,既公有制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党的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一致性问题就出现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党的价值观不可能取代社会价值观,也就是说政党价值观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力远已不能达到从前的高度与深度;政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已经不能对社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相反的是,党的价值观必然的要受到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甚至是必须要一定程度的接受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否则就不可能推行改革和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政党尚且如此,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作为社会人的个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以市场法则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政党信仰在逐渐丧失对社会价值观高度影响力的同时,她又不得不深受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经济价值观作出妥协和让步。否则,就没有改革开放,就建不成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资本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价值观建设和社会的价值观建设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拷问。那就是党的价值观建设如何符合政党性质与信仰的要求,社会价值观建设又如何能符合与体现社会主义原则的要求问题。这个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所坚持的共产主义运动及理想的一致性问题。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他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阶段,中国共产党还继续坚持共产主义运动与理想,那么就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党所主张的共产主义运动及其理想的一致性问题做出清晰地回答。能够解决并回答如何在以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基础上去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的意识形态的问题,这是摆在我们党的思想建设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尤其是价值观建设、社会主导思想建设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政治建设所面临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回答,社会价值观建设问题就会延续困顿,这种困境不仅反映到党的建设和社会的政治以及制度建设中,它同样构成了党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队伍建设、作风建设方面面临着的新挑战、新考验。
二、突破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困境
信仰迎挑战,共识化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力图以社会最大公约数来凝聚和构建社会共识。24字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价值观建设的轴心,并得以形成,这并非易事。首先,我们必须要面对和必须要承认的是,在现有体制下,社会价值观建设和政党价值观建设已经是完全的两回事。政党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已经不再具备改革开放以前的那种高度一致性。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等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把二者等同起来,做等量齐观,那么也就无从体现共产党和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必须要超越、要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这个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就失去了引领,也就无从实现,这是对政党价值观建设巨大的考验。这种考验要求共产党人必须要做到身在市场中,活在理想中,真正成为一个以“特殊材料制成的”、一个“高尚的人、以纯粹的人”、“一个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疑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
以“最大公约数”最为社会核心价值观,前提是全社会成员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在经济道路上走市场经济道路。但是,从已有的历史经验和思想成果来看,人们只能得出市场经济不可能自发的产生社会主义、更不可能自发的建成社会主义以及走向共产主义的结论。相反的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市场经济会自发的冲击、挑战社会主义原则,对抗、否定共产主义理想。这就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必须在强调“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务必强调“社会主义”原则,并且要保证“社会主义”原则的主导地位,否则就谈不上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党的价值观建设而言,问题恐怕比这更复杂。首先,从党的性质来讲,党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的。按照现在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那么是不是还要走向“社会主义的中级阶段”以及“高级阶段”?最终是不是要消灭市场经济?如果要,那么这个任务到什么时候去完成?我们党在初级阶段的任务目标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两个一百年目标之后还要不要继续坚持和发展市场经济?如果要,那么又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又会是什么样的?或者说是不是符合共产主义运动以及理想、信念的方向?如果强调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能否自发或自觉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级阶段”以及“高级阶段”,又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级阶段”以及“高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目标不仅要求党回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高级阶段的问题关系问题,更要求党回答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的过渡路径问题、方向问题。如果我们承认市场经济不能“自发或自觉地过渡”,那么是不是到了2050年前后我们还要再来一次“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以及如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到“社会主义中级阶段”并朝着“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问题得不到回答,那么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核心价值观问题就得不到确认,党以及全社会的价值观困境就得不到解决。
用“最大公约数”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公约”。所谓“公约”除了法律、法规的约定之外,基础在于利益的一致。利益不一致,任何的法律法规都会千方百计地被突破。共产党是一个特殊的政党,全新的政党,他必须超越历史上任何阶级的政党才可能沿着自己的方向前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本身就包含了价值取向的双重性矛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最深刻、最重大的“革命”性变革。这对全党和每一个共产党员,对所有的社会公民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对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是同样深刻的。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以承认、尊重、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利益为前提的,他把每个人都看成是“经济人”,承认、尊重、保护利益差别,并以此为动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不管是从执政党的性质还是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又决定要求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必须是坚持以劳动者利益为核心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为导向,主张要逐步缩小并最终消灭阶级差别。市场经济不仅不会自发或自觉的消灭差别,相反只能自发的扩大差别。因此,市场经济不会自发产生和壮大社会主义更不会自发走向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搞市场经济又要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以及共产主义方向,就必然要用社会主义原则以及共产主义的理想对“市场经济”加以限制。如果说用社会主义原则来制约、限制市场经济,是为了保证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方向;那么,用共产主义理想制约限制“市场经济”,就是为了从根本上、从信念上坚持共产党以及共产党人理想与方向。前者更多的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后者就是更多的体现共产党及共产党人的理想与信念的坚定性。如果,在党的价值观上的否认或放弃了这一点也就等于宣布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和放弃了共产主义理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须要坚持以劳动者利益为主体的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趋向,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坚持和体现以劳动者利益为主体的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就是判断市场经济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方向的最后界限。但是,市场经济的交换法则和市场经济的自发追求,极其容易使人突破这条界限,不可避免的会渗透甚至覆盖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没了这个基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只能成为奢谈!
党的价值观建设需要新突破。
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的价值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如果说,24字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回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问题,那么党的价值观建设也就是党的思想建设问题也亟待一个更清晰的思路。只有在理清党的思想建设蓝图的基础上加之以从严治党,才不会迷失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
市场经济的逐利原则,必然诱发人们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必然会使一部分人把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追求,转变为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市场经济的逐利原则和竞争法则,不可避免的会激发人们的投机心理和欲望膨胀。因此,集体主义观念淡化,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思想抬头是市场经济自发的、不可避免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眼前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必将受到本位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必然会使人们受到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市场经济取向下的政府以及执政者党面对的不再是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简单一致性关系;面对着的主要是权力(以及政府)、资本、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社会利益分配关系更为复杂。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权力、资本无疑会成为社会的强势群体,尤其是资本作为市场经济的既得利益者,在利益关系的驱动下,不可避免的会结成联盟,通过腐蚀、消弭共产主义思想,抵制消弭对资本的限制与制约。甚至不能排除被收买的权力与资本联盟,来削弱消弭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因此,执政党如何调节权力、资本、劳动者利益关系也是对一个共产主义政党的大挑战。党以及党领导的政府和共产党人能否做到信念坚定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抗得住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利益侵袭,能否守得住集体主义价值观、义利观的防线,核心在于如何对待和处理资本、权力、劳动者三者利益关系。尊重资本依靠人民理应成为执政党的选择。
要坚持市场经济取向,就不可能固守计划经济背景下所倡导和业已形成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价值观。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困惑与失衡是为必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社会的单一的公有制和这种经济运行方式相适应,整个社会崇尚劳动、鄙视剥削;崇尚俭朴,鄙视奢靡;崇尚集体主义、鄙视利己主义,全社会形成了一种激昂向上的“理想主义”精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可以比较容易的普遍接受以普罗大众为主体的社会本位和集体本位的价值观,其义利关系是线性的,简明的,直观的。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某些负面效应,许许多多的过去崇尚的变成了今天人们所放弃的;过去鄙视的却变成了今天认同或选择的;一些过去所接受的教化的变成今天所否定的抛弃的。从“理想主义”转向现实的“实惠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震荡、义利观的冲击是必然的、巨大的,从而出现价值观困境在所难免。
市场经济与市场法则使得“坚持理想信念与现实利益追求”成为矛盾。单纯从从理性上讲,绝大多数共产党员一般都会承认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迄今为止人类最科学、最美好的理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现实的利害关系面前,这种在原来的计划体制下容易容易表现出的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到了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恐怕就难得在那么稳固。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给了人们足够的例证,那些坚持理想、追求理想的人似乎活得很累、很矛盾、很困惑、甚至是只能甘于清贫、很“受伤”!而那些不讲什么理想信念、只重视现实利益的人反而很“实惠”、被肯定、被认同。这样的强烈反差,必然会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由过去追求理想信念而转向于追求现实利益,又重“义”轻“利”变成重“利”轻“义”。
集体观念与个体价值的矛盾。坚持集体主义观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广大党员对此有着坚定的信念和自觉的意识。但是,“集体主义”同样是建立在利益关系基础上的。不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公有)企业,只有利益关系的一致性基础上才可能有“集体主义”。没有了利益关系的一致性,或者是在一个利益关系高度失衡的所谓的集体里,不可能建立起“集体主义”。同时,伴随着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强化,人们越来越认同的是个体价值、个人本位。随便举个例子,就以国有企业为例,过去由于成员间的利益差别很小,大家基本平等,尽管收入水平是比较低的,但在利益关系上是高度一致的。而改革至今,正常情况下,一个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入大多是普通员工的十几倍到几十倍,这样高度的利益关系失衡又怎么能形成集体主义?一个科级干部甚至能贪污数亿。国有企业尚且如此,私营部门更不可能。实事求是的讲,集体主义已经被彻底瓦解。这给党员及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带来了两难选择。
所谓集体主义,本质上就是一个“为己”和“为人”的问题,对于共产党人来说,集体主义本质上就是以“以维护劳动者利益为核心的人民利益优先”的利他原则,同时,这个原则是无条件的,是共产党人和共产党干部必须具备的“觉悟”,是无条件的“奉献”与“牺牲”。这种无条件的“奉献”与“牺牲”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艰苦条件下也许可以轻易做到,在计划体制的背景下也比较容易的能够做到,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似乎就没那么容易做到了。
市场经济的交换法则是不承认“觉悟”的,它使得原有的无条件的“奉献”与“牺牲”都演变成了有条件的交换。使“奉献”与“牺牲”都成为空谈。
开拓创业与现实享受的矛盾。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不怕困难,开拓前进的创业精神曾经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党章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之一。但是,市场经济处处讲的是“利益算计”,讲的是追求个人“现时的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为着“他人的现实和长远的幸福”牺牲自己。市场经济造就了大批的“精致利己主义者”的成功范例,他们被奉为成功的楷模为人们所效仿。极致算计、追求利益成为了“懂得生活”的成功经验。他们在为己还是为人、在利益和道义、在权力和道义的选择面前给出了足够的示范。
三、党的价值观建设迫不容缓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从事着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共产党如何用制度、用党性来保证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朝着共产主义理想迈进,这就要求党及其共产党人必须能够以党性原则坚决抵制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党必须解决、处理、回答好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党的价值观和共产党人的义利观问题。
就党治国理政来说,核心考验就是如何对待和处理权力(政府)、资本、劳动者的利益关系。就党的思想建设和员个人来说,就是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形成党的核心价值观,并以党的价值观为指导,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社会能否形成一个有利于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共产主义理想的核心价值观,取决于党的价值观和共产党人的义利观引领。如果党和政府以及共产党员没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那么也就谈不上建设正确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甚至还会产生对社会价值观的错乱和误导。从党和政府层面来说,核心的挑战是如何构建“权力(政府)、资本、劳动者利益关系”。从党员个人层面来讲关键是党性原则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平衡。实事求是的讲党和政府在如何解决“权力(政府)、资本、劳动者利益关系”问题上,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制度平衡体系,而在回答党员个人如何处理“党性原则与个人利益关系”问题上也未见有实际可行的答案。后一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以前一个问题的回答为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党的领导机关和党的干部中存在严重的轻政治重经济,轻精神重物质,轻崇高重世俗,轻道义重利益的倾向,一些政府机关或部门为着现实的政绩损害人民现实及长远利益的情况也不鲜见,一些党的干部勾结资本、贪污腐败现象的难以杜绝。这些都是社会价值观取向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表现,同时也必然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党的价值观以及党员义利观的研究,处理好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利益关系,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能否坚持党的理想、信念、宗旨的重要保证。
从严治党,必须确立党的核心价值思想和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并以此成为衡量党和政府以及共产党员价值观的评价标准。党以及党员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要求和作用,这些都可以在党章中找到最根本的、原则性的答案。这是我们研究党的价值观和共产党员评价的客观依据。
根据党章对党的描述和对共产党员的要求,共产党及共产党员的价值观至少应当符合下面的要求:
一是价值认同的目标。现阶段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和共同利益所在,也是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现实任务”。
二是发展路径的选择上坚持社会主义。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要坚定不易的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我们的一切政策与言行都应既符合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又符合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方向;既符合全民族的根本利益,又符合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
三是衡量和评价价值取向的标准。“三个有利于”和“四个全面”。“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必须成为全党的出发点。“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从政治上讲是区别衡量国家的方针、政策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标准,从伦理上讲,也是判断共产党员义利观正确与否的标准。
“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是习总书记提出的新的对于党任务和党的建设的要求。它比三个有利于站在了更加公正公平的价值高度。所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防止两极分化、主张公正与公平的社会主义原则;“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核心就是通过利益关系的调整调动、释放更多更大的积极性,既要破除影响公正公平和深化改革的藩篱,又要破除既得利益,并以此释放效率、保障公平;而“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保障。
五是价值判断定位。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如果说前几条主要是针对党和政府的要求,那么,这一条就是针对党的组织及党员干部的要求。党的建设,尤其是党的思想建设核心也就值价值观建设的问题,是关系到党的性质、命运以及国家的前途、方向的大问题。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党和党员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从党的宗旨上说,不论是党的组织还是党的成员,都不允许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价值判断的根本标准。从党的纪律上说,党的即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是共产党员的身份象征和觉悟体现,是党的性质体现。从党的理想信念来说,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产主义方向。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党和人民的利益机制应当是与个人利益相结合为原则的利益机制,承认建立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兼顾基础上的一切合法的追求最大效益、利润和成功的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应当在承认以不损害国家的、集体的、他人的正当利益为前提的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同时,应严肃法律法规、党纲党籍,严厉打击一切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从而更好的保护和巩固普通劳动者和广大人民正当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当然,从根本上讲,党和人民的利益与共产党员的利益原则上是一致的,党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利益和职权外,没有别的私利。但是,现实生活又是复杂多样的。常常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场合、事件中,党和人民的利益与党员的利益不仅表现不一致,反而显出矛盾,有时甚至很突出。这就要求党员根据党章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做到为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这是共产党员最大的道义所在。
四本位价值是价值判断和实现的基础。理清“德——才—绩”的关系。现实中的价值有各种各样,许许多多,当各种不同的价值相比较和权衡时,用什么来换算、折算它们,以便使人们做出判断、取舍?这需要选出一种最重要的价值,作为各种价值换算的通项的价值,这种价值就是本位价值。一般说来,一种成熟的价值观体系必然有一种自己的本位价值,这样才能使人们“一切向它看”。历史上的任何一种本位价值,都是在相应的社会制度趋于成熟的过程中,客观地、必然地形成的,不是以人的主观愿望凭空产生的。如封建社会的“身份本位”,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本位”,就是如此。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要形成一种既先进又现实、既普遍又强有力的本位价值,这种本位价值要既可以战胜和取代“身份本位”和“金钱本位”,又可以极大地促进每一个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这样的本位价值只能是以“德—才—绩”的一致性为基础。共产党员、党员干部如果离开了“德”这个基础,任何的“才”与“绩”都会背离党的性质、人民的福祉,都不过时追逐个人利益的手段与工具。因此,必须把讲政治放在首位,唯此,才能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摆正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摆正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从而在为党为人民为国家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努力形成个一种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个人价值实现途径。形成一种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以德为基础、以才为条件、以绩为彰显的人生价值追求路径。使自我价值实现符合社会价值、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符合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要求。只有这样理想信念才会有不竭的生命、无穷的力量,成为引领人们前进航标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