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站在巨人肩上的《经营生命》第二章第一节(3-4)

火烧 2010-02-10 00:00:00 中华文化 1027
本文围绕《经营生命》第二章第一节,深入探讨《道德经》中的德论,结合辩证法思想与太极图原理,解析老子关于对立统一、辩证否定等核心理念,强调其在人生经营中的指导意义。

3.《道德经》中的德论  

   

新知:从什么地方着手来讨论德论合适呢?我看从后人称之为的朴素辩证法着手为佳也。实际上,《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思想已经是相当精致的了,并且它是老子在气功态下所顿悟的,而西方的辩证法思想(在黑格尔时代达到顶峰)则是哲人们在理性思维下所悟得也,所谓殊途同归也。

清风:我以前不是说过吗,从人类思维的两极出发最后达到同一个目的地也。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老子为什么能意识到这些对立统一的思想呢?因为它不但看到了潜态世界的“道”,他也看到了作为道所支配的显态世界是由对立统一的两极所相互联系、运动、发展而成的。而为什么事物之间能够这样运动、转化呢,按全息论看来就潜态世界来言,对立的两极由同样的道演变而来,它们内在的信息量是一致的,所谓对立只是在显态世界上的表现而已。算了,讲下去有点晦涩了,我们还是来看老子是如何说的吧。

“返者,道之动也。”这是一个极其光辉的命题,它包含三层意思——返(否定)是运动的动力;返归是运动的方向;向对立面转化是运动的形式。我们在序言中引用过的太极图实际上就是后来的道学大师根据老子的思想所发挥而成,简直是妙不可言,从中可以体悟到实际上辩证法三大原理(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辩证否定)均包含其中了。

新知:此太极双鱼图博大精深也,怪不得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韩国国旗图案就是选用它,四周再配上八卦之卦象而成也。顺便插一句,最近国内是“韩”流浩荡,尤其是一些带有儒家伦理思想的韩剧连续在内地热播,文化也如此地出口转内销,令人感慨颇多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多易必多难,轻诺必寡信。……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合抱之木,生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清风:哇噻,听你这么一说,老子书中的辩证法简直就是一部辩证处理人生各种矛盾的宝典呀。  

新知: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话中,可以体会到老子的处世哲学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他总是提倡“柔弱、不争、谦让、隐退、平和、宽容、谨慎、无私”等等常人看来消极的思想及行为方式。自古注解与评论《道德经》这本五千言薄书的著作却汗牛充栋,数不胜数,虽然各家评说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对于老子思想的这一点却是完全达成共识了的。     

清风:对这个问题要这样理解,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一样代表人生这个矛盾运动中消极的阴柔的一面。越是积极入世,越是追名逐利,个人的痛苦也就越大,即使得到满足也是暂时的,离道也就越远。老子主张柔弱、不争、谦退等等思想与佛家强调的宽和忍让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全自身,同时让自己的心性处于平和宁静之中,如此才能为修行中进入那天人合一或涅槃境界创造一个外部(因为不争不会与别人冲突)及内部(心情宁静才能进入状态)的环境。你不是最喜好谈论气功吗,用现代气功学的思想来论,老子这样的处世哲学就是广义的气功所要求的,或者说气功生活化所必然要持的态度。

新知:就完了吗?

清风:你还想说什么?

新知:不好意思我要抢一下老师的风头,就此问题我还要以全息论的观点作进一步的发挥。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螯,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这几段话都提到婴儿,前两段话好理解,后一段要全文翻译一番。(赤子,初生的婴儿。祥,通殃。含德深厚的人,好比初生的婴儿。)各种毒虫,猛兽,凶鸟都伤害不了他。他筋骨柔弱而握物紧牢,未懂男女交合之事但其小生殖器却自然勃起,是由于精气旺盛到极点呀。他终日号哭不止,却不气逆,是由于身体机能和谐到了极点呀。精气旺和是自然的常道,掌握了常道,就是明智。贪求生活享受就会埋下祸殃,任性耗损精气就是逞强。万物壮盛之时离衰老就不远了,因而就背离了以正体和谐为特点的道,就会早亡了。

清风:你讲这些又同全息论有什么关系呢?

新知:老师是明知故问呀,我知道你是在考我呀。

一方面,事物在总体上的发展过程或显现过程是越来越有序,如无机物­­——有机物­­——低等植物­——低等动物­——高等动物­——人这一发展过程,由种子到植物的生长过程等等,都是事物在显态上的复杂性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在各个局部的有序性也越高;但是若从潜在与显在的统一那一方面来看,恰好相反,越是原始的低层次的东西整体的有序度越高,将要显现出的信息量越大,系统的稳定性越强,生命力也越强;越是高层次、高阶段的东西则越来越无序,将要显化出的信息越来越少,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低低,生命力越来越弱,结果就是死亡。如小孩将要经过的寿命比成人将要经过的寿命长,生命力强,有序度高;非生命物质比生命物质及低等生命比之高等生命寿命长得多,稳定得多,它潜在着发展出一系列生物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进化即是退化,即显态有序度的减少。但从总体上看,信息量并未减少,因为事物的衰亡并不是信息的消失,而只是信息由显态转入潜态的过程,即潜化过程。  

老师,这段你在总论中就曾引用过的对全息思想的精彩论述,我感到实在是有必要再引用一遍。相信读者诸君,此时已完全能领悟老子关于柔弱胜刚强的精妙思想了。为什么要练气功,要复归于婴儿一般,是为了象婴儿那样具有“纯阳之体”,元气极为充盛,且具有人之本真之性,具有最高度的和谐性,因而就有了无穷的生命力,就在一定程度上能返老还童,能够超越生死。但是有必要加以区别的一点是,婴儿的纯真状态是处于一种自发性的,而圣人之纯真是通过后天修行而来的,具有一种自觉性,因而能得以长久保持与增长。

清风:很好,勤学好思,博闻强记,你是我此生所收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也必是最好的学生也。所以在旧社会出现过好多次练中国内家拳如太极拳、八卦掌的名家,将西洋拳师打出一丈开外的奇事,所以当今“中国功夫”在国外也是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就单块肌肉的发达和单部位的力量而言,中国拳师比之外国拳师差之甚远,但中国拳师内气充盛,贯于全身,意到则全身之气到,从整体有序和谐的角度非外国拳师能相比的,所以能以柔克刚就不足为奇了。另外,我又想到的是为什么讲新生事物能战胜旧有事物,就是因为就显态而论新弱而旧强,就潜态而论则是相反,原由就在于此呀。

新知: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而贵将恐蹶。

“一”者,道之别称也,意在强调道之浑然一体的整体和谐性。“神”者,人之精神也。“其致之也”,反过来推论也。

我在经过与先生的讨论后,对以上的话认识得更加清楚了。老子非常怀念以前那种天、地、人、治国者各守其道的时代,也就是说整个自然和社会都未丧失整体和谐性的时代。老子所处春秋时代,社会已开始动荡,人心已开始混乱,孔子希望复“礼”来解决问题,而老子希望人们返朴守真即得道守德来解决问题。而今天的社会比之以前更不知动荡到哪里去了,自然环境也不知被破坏到哪里去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各种各样的生态及精神危机都已经在急剧地爆发了,远的不说就拿最近的美国所受的飓风袭击被认为就是因为温室效应所至。老子所预言的即“其致之也,……”那一段所描述的景象,似乎对我们而言已是近在咫尺了。

清风:你今天的状态很好,再接再厉来分析一下以下段落中所蕴涵的老子思想——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

新知:此乃是老子劝告人们弃智弃仁,见素抱朴守真也。老子这样的大智者还要反对智慧,此难道不是笑话?非也,老子反对的是世俗的智慧,因为他们扰乱了人心,虽然带来了文明,却又种下了许多苦果,现今许多富有忧患意识的学者已深刻地看到这一点。其实佛祖也好,还是老子也好,他们推崇的大智慧是怎样的呢?著名近代学者梁漱凕先生有一段精彩绝伦的话可以作为注解,“人类的智慧虽高,但此智慧确恒在生命所役使之下向外活动。只有东方古人却把它收回来还用诸其身,使生命成为智慧的,而非智慧为役于生命。”

至于说老子对仁义之类的轻视,这是因为在他看来推行仁义、孝慈之类实在是因为大道废了之后不得已之举,并且这样做根本就是治标不治本。同时,此等仁义之类还使得许多人更加地虚伪巧诈,沽名钓誉,为社会带来更大的混乱。所以,可以这样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为治标之策易滋生种种流弊,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学实为治本之策但与世俗之人之思维有所相悖也。

清风:因此作为治标之策的儒学却长期居于中国社会的正统显学地位的原因呀,这个道理正如大凡人生病,首先想到的还是吃药而非修炼身体一样的道理。由于庄子特别对孔子之学说进行了无情的抨击,所以我们在下一节还会有更精彩的讨论,此处暂时按下不提。

新知:你干脆来句广告语“稍等片刻,精彩不容错过”吧,哈。

清风:接下来还有点时间,爱徒最后把老子思想在治国方略中的运用简述一下,以作为你在此节的谢幕表演吧。

新知: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中国文化有一种经世致用的传统,即使是一心要避世的老子,他也将无为养生之理推及治国也。如他所说——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清风:且慢,我还有话要补充一下。实际上这样的话反映了一种类推法,这是中国人最擅长的,表明中国圣贤特别具有朴素的全息递进的思想。老子此言与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样的类比推理,只不过老子贯穿的是无为二字,而儒家贯穿的是仁义二字。

新知:唉,我怎么就缺这点联想细胞呢。古人常说天道、地道、人道相统一也,就是全息思想的萌芽呀。我们说个人的养生也好,修行也好,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仍然有制于环境。基于此,大乘佛教一改小乘强调自利而强调利他,提出普度众生之思想,其目的就是想为个人的修行创造一个好的社会环境。老子也看到了这一点,只不过他是将希望寄托在了统治者身上,希望他们实行无为而治,使人民无知无欲,见朴守真,如此天下太平,人皆安居乐业也。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讲知之,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智能,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治国若烹小鲜。”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也。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远,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清风: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啬者,吝惜之意也,此指爱惜与蓄藏精力。就是说无论治理国家还是养护身心,都要爱惜精力,才能积德顺道,才能长久维持,长久生存。其中的“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对道家的养生学影响极其深远,可以说没有那一种养生的具体技术不是以此为宗旨的。  

新知: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这句话,就去看看那些百年、千年古树,就知道它们长生久视之道了。反之,如果一棵树根基不牢而只是一味地虚长的话,那它就很快就会夭折了。

清风: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就是说最好的君主,百姓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百姓亲近与赞誉他;再次,百姓畏惧他;最次,百姓蔑视他。君主自己诚信不足,当然也就得不到百姓的信任。明君总是非常小心谨慎,从不妄说一句话。等到事情成功,百姓并不认为是明君的功劳,而是说事情原本就该是这样呀。  

新知:人心淳朴时,自然就依道而行,那里要统治者来操心呀。当统治者开始鼓吹仁义礼乐,并开始制定奖惩法则之时,大道就开始荒废了。人性如果还有善也不是真善而是伪善了,因为伪善而造成天下是越治越乱了。

清风:实际上要统治者完全无为而治又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巨大的文明进步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便利也就带来巨大的忧患,所谓人心不古这是没有办法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有大进必有大退也,但这是无法避免的,此乃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无法阻挡也。

新知:所以,老子所描述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注定是乌托邦的空想了——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清风:但那样的社会在远古时确实是存在过的,并且在以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局部地区还短暂地存在过,比如说陶渊明还曾写过《桃花源记》来对它进行描述呢。即使在现在的中国,不是还有象广西巴马县、云南泸沽湖这样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极端古朴的地区吗?

    新知:可见老子那段有关小国寡民社会的描述并非空穴来风呀,但是,这两个地区还能抵抗住现代文明的侵袭多久实在是不好说呀。巴马这个地方山清水秀,经济上尚属贫困县,但因为环境秀美,空气清新,人心淳朴,因而是中国著名的长寿之乡也。一个县仅二十多万人口,就有60多位百岁老人也,此有点类似前苏联高家索地区的情况。然而,据称许多国内外的企业想从一种当地人爱吃的树上的果实(据认为这是巴马人长寿的原因之一)中提取精华来制成长寿之药也。我恐一旦如此开发之后,将来这一地区又将变成一个污秽不堪的地方。真是滑稽可笑啊,你可以提取果实精华而制药,但你能复制出当地的古朴环境,你能象当地人那样安于恬静吗?

至于说泸沽湖是现在仍流行走婚制的反映母系氏族文化的活化石般的地区也,但是随着游人的大量涌入,现在其当地的商业化气氛已开始浓郁起来了,并且摩梭族的走婚之俗也有可能被现代社会的观念所冲击动摇。所以,也许不久的将来此地也会被现代文明所同化掉呀。哦,我悟也,婴儿所代表的和谐纯真的形象是老子所赞赏并且修炼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小国寡民那样淳朴的社会正是人类社会的婴儿阶段呀,但是它如婴儿一样仅停留在一种自发的层面,因而最后避免不了发育成长而变得欲望充斥的情形出现。不行,我要立即出发去泸沽湖等地区好好领略一下风土人情,不然它们也很快就长大了就悔之晚矣。

清风:当人类在地球上繁衍开来后,就开始了文明的进程,但这是以无数生物物种的消失作为代价的。现在各国都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自身的重要性,所以建立了许多保护区来保护这些珍稀的动植物。在我看来,人类有必要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人类自身的重要性,要象保护珍稀动植物一样来设立保护区,来保护这些原始古朴的文化的继续存在,而不是去试图影响与改造它们。

新知:先生高论乃卓见也,令人深思也。“欲无欲,为无为”此乃老子至理名言也,我将牢记在心,并亲力实践之。我也有欲,我也有为,但我之欲是通过返还之术而达无欲无为之境,与常人深陷于欲望的苦海中的情形自有天壤之别也。

   

4.庄子与《南华经》简介  

   

新知:我遵师嘱,近来又反复读了《庄子》一书,禁不住啧啧称奇也,此书乃是散文名作,也是寓言集锦之名作,更是反讽文学之翘楚也。道教兴起后,敬奉老子为太上老君,后来又尊崇庄子为南华真人,故《庄子》一书又称作《南华经》也。每看此书顿觉奇异风光上下四方重重叠叠扑面而来,顿有八面来风,目不暇接,变幻无穷,气象万千之感,仿佛是在聆听一位天外飞仙的教诲一般。

清风:我的感情可没有你那么丰富,哈哈。我最初听说庄子其人是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年轻的历史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述,庄子当其妻子死时鼓盆而歌的趣事。我们在哄堂大笑之后,并未留下更深的印象,只知道古时候有一个怪人名庄子,文章写得比较出色,仅此而已。现在回想起来庄子对挚友惠施所解释的那番话是何等的达观豁达,并且是真正地参透了生死的本质呀——

是人有生就会有死,但生死都在宇宙之内,这就叫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呀。人死之后,归于大地,归于尘埃物质,此等物质又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又将产生新的生命。所以,生生死死循环往复,不过是象春夏秋冬四时更替一样自然吧了。我的妻子死后无非是化为尘埃物质,纷纷扬扬地飘落于世界,犹如小溪之水归于江河湖海,好比是婴儿躺在宇宙这个大摇篮里暂时悠闲得睡着了一样。我却象一个小孩子一样哇哇地哭,这就算是通情达理了吗,此实是对于天地万物是怎样形成的不解之故呀。

注意,由于现代人普遍地望古文而生畏,我们在解读庄子思想时对原文不再一一引用,许多都直接以白话文出现。

新知:对的,老师以前说过类似的观点,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从来也没有生过,所以也就不会真正地死去。

清风:我在读大学时看了《道德经》,在毕业后才又看了《南华经》,其时方对庄子之思想有所感悟,当然比其你这样的“可畏后生”来还是差之甚远呀。

新知:老师别逗了,你是学了庄子的反讽技巧来对付我来了。

清风:我那时对《南华经》中的两个故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一——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个大夫去传达他的旨意,希望将国家的政务托付给庄子管理。庄子只管钓鱼,头也不回地对这两个大夫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去三千年了,国王把它用布包上,藏进竹箱,放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说这只乌龟是宁可死去留下骨头被人供奉呢,还是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呢?”“当然是宁愿在烂泥里爬了。”“你们回去吧,我也宁愿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了。”对功名利碌极度地鄙视,而一心追求那怡情适性的自由,达登峰造极者实非庄兄莫属也。

其二——

庄子快要死了,弟子想厚葬他。庄子说:“天地是我的棺椁,日月是棺上的美玉,星辰如同上面的珠宝,万物都来陪葬,还有什么不齐备,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弟子说:“我怕乌鸦、老鹰吃了先生。”庄子说:“在地上会让乌鸦、老鹰吃,在地下还不是让蝼蛄、蚂蚁吃,夺走乌鸦嘴里的东西而喂蚂蚁,太偏心了吧。”对生死之超脱到了极点,古往今来未曾再有出其右者。

新知:庄子奇人也,一生安贫乐道也。庄子(公元前369—284年)姓庄名周,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县)人,曾在蒙城做过管理漆园的官吏,没多久就弃官隐居,靠织草鞋维持生活。庄子之散文艺术以“诡奇”二字为特点,构思奇幻莫测,行文汪洋恣肆,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他在思想上继承了老子的衣钵,但个性与老子何止相差十万八千里呀,用国学大师林语堂的评论来概况,我认为应是很贴切的,“老子以箴言表达,庄子以散文描述;老子凭直觉感受,庄子靠聪慧领悟;老子微笑待人,庄子狂笑处世;老子教人,庄子嘲人;老子说给心听,庄子直指心灵。”

清风:在我看来庄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兼具诗人与艺术家气质的大思想家,比之老成持重归隐山林的老子其实更容易为常人所接受。虽然其文章有时似乎显得有些过于锋芒毕露毫不留情,但这正是一向以内敛含蓄而著称的中国人所缺乏的风格,因而庄子堪称一个中国人的另类精灵。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又突然想到了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庄子难道不正是那个敢于第一个直言不讳地讲出真相的小孩吗?

总的来说,庄学本于老学,而对其在深度广度上进行了发挥。老学的特点是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而庄学的特点是生动形象,说理透彻,引人入胜。所以,将老庄之学互参,则得道家之神韵也。正所谓“老无庄则无以扬其波,庄无老则无以溯其源。”所以,后人将二者合称老庄,如同儒家之孔孟合称一般。一般认为,内七篇为庄子本人所做,外篇杂篇等为其后学在庄学思想上发挥而假庄子之名而传世。我考虑在此先引用《南华经》“天下篇”中评论老子且庄子又自评的一段话,以使读者对其思想有个大概的眉目,然后在下一小节中再就庄子对老学发展之精要进行一番总结。

新知:我知道单靠本书中的一点篇幅对庄子的评介肯定是意犹未尽的,我期待着日后能再与老师合作一本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的专著,以一“醉”方休。

清风:古代的道术有这么一派,以万物之本的道看作精微,以外物为粗略,认为有积蓄反而为不满足,甘愿淡然地与自然相处。关尹、老聃听说了这种风尚而欢喜,他们建立起常无、常有的学说,把统一的道作为主宰。对外示之以柔弱谦让,以保持内心虚旷而不损万物。  

关尹说:“不要存任何知见,让有形之物各自彰显。行动如流水般自然,安静如镜子般澄明,反应如回声般迅捷。恍惚啊若一无所有,寂静啊无比地清彻。混同万物就和谐,求得则必有所失。不为他人先,而甘愿为他人后。”  

老聃说:“知道怎样刚强,却要以柔弱示人,如同溪谷一样包容万物。知道怎样荣光,却要以晦暗示人,依然是如同溪谷一样。”别人都喜欢争先出头,他自己却甘愿落后,说:“这是代天下人受辱。”别人追求实有,他却喜欢虚无,说:“不去收藏什么就不会不知足,反而是一种富足有余。”这是巍然的有余富足。  

他的立身行事,从容而不迫。主张无为,而嘲笑智巧。别人力求多福,他却能委曲求全,说:“但求免除祸患。”他以精深的道为立身之本,以简朴为行为之准则,说“坚强的遭致毁坏,尖锐的反会被挫折。”宽容万物也不侵害任何人。关尹,老聃啊,古时的伟大真人呀,就快到顶点了。

新知:古代的道术有这么一派,恍惚寂静,没有形迹,变化无常,不知生死,只知与天地共存,与自然合一。茫然恍惚啊,不知要奔向何方。宇宙中已包罗万象,但不知自己的归宿是在哪里。庄周听到此风尚,大为喜欢,便以虚无缥缈的荒唐无稽的狂放恣意的言辞来表达自己对此道术的理解。  

他认为天下之人心已变得污浊不堪,严肃地与他们交谈已无可能。他用无心流露之言来随时敷衍,用使人敬重的话来说服常人,再以虚构的寓言来阐明他的观点。他已与天地的精神合而为一,既不鄙视万物,也不问是非,混同于世人之间。他的书虽旨意高远,但表达方式却又婉转流畅不伤文理。文辞变化多端,但又妙趣横生。他的内心之充实根本没有止境可言。他在上随道而游,在下与那些参破生死不分始终的同道者为友。他对道的本原和宗旨进行的阐述博大精深且繁简适中,已达极致也。虽然他既顺应事物的变化又不会对事物产生执着,但他从不离开道也。道太深远了,实在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清风:且慢,我还有话说,真是难为你了。现代人读古文会觉得是一件令人头疼的苦差事,而你竟然能将它翻译得信、雅、达也,实在是难能可贵呀,为师因你的用功态度高兴得睡着了都会笑醒掉啊。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