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辛亥革命”-从“拿破仑战争”看满清政权丧权辱国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从“拿破仑战争”看满清政权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
按: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就要到了,各界纷纷纪念。然而这段时间却读到许多诋毁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的文章和帖子,右派左派都有,右派立足于“拒绝革命,反对暴力”,是基于他们一贯的精英主义立场。而左派声讨孙中山、同盟会则更令人诧异,他们是受了国家主义者的毒害,被几十年来主流舆论对满清政权不适当的定位所蒙蔽,主流舆论蓄意掩盖了清代贯串始终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这一事实。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意义在于民族解放,这正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首要前提。
满清王朝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大陆学者们看来,是因为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但是详查历史,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对比拿破仑战争时期欧洲各国的表现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史学家把拿破仑政权垮台前的最后一次战役“莱比锡会战”称为民族会战,这是有深刻社会背景的。
拿破仑在打败第三次、第四次“反法同盟”后,特别是“耶拿战役”轻取普鲁士骄傲的封建王国大军,之后强加给普、奥两国以苛刻的条款,两国被迫割地赔款。但是从此却激发起欧洲各国人民反抗拿破仑侵略的决心,点燃起熊熊的民族意识。拿破仑以后面对的不再是各国封建统治者,而是愤怒的人民。 1812年拿破仑征俄,俄罗斯人民众志成城、坚壁清野,宁愿莫斯科一把火烧掉也决不留给法国侵略军一草一木。普鲁士重新对法宣战后,掀起爱国狂潮,全民动员,全民皆兵,人民实行焦土抗战。
富勒在《西洋军事史》这样写道:
“法国革命曾唤醒法兰西的民族精神,使得法国人民获得自信自强的精神。……到了1813年,由于法国在欧洲已经居于征服者的地位,所以也就把叛变的种子洒遍了其所征服的地区。莫斯科的火焰在精神上点燃了整个欧洲大陆,……莱比锡平原上的斗争,的确可以称之为“民族的会战”一个新的欧洲就是从这次会战中产生。”
“耶拿会战中,拿破仑不仅毁灭了一个封建的陆军,而且也肃清了封建观念的最后一点余孽。从这些灰烬之中,却产生了新的民族性陆军,终于在莱比锡会战中把他自己击败了,近代欧洲却从此脱掉了中世纪的蜕壳。”
同样是战败屈辱求和,在中国却完全两样,“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镇江之战,满清统领海龄却以防谍为名,大肆屠杀城中居民达万人之多。在满清统治者看来汉人天然靠不住肯定会和洋人勾结,乘机颠覆他们的政权。这就是以“老殖民者”自居的满清政权的困境,这是其“部族统治者”深刻的本质特点决定的。
所谓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在这种处境下“防汉”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动员全国力量进行抗战呢?满清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抵抗只会使自己的“部族政权”垮台得更快。 所以妥协投降、卖国保平安,继续维持其“殖民统治”是其权衡利弊做出的最佳选择。
从《尼布楚条约》到《辛丑条约》都是这种心态。就西方侵略的规模来看,哪一次也比不上拿破仑战争时期。就武器准备而言,并不如我们今天想象的有如此大的差距。至少“雅克萨之战”和“甲午战争”,满清的军事力量和当时俄罗斯、日本是基本相当的。
就满清这种部族政权的困境,心理上的阴暗。帝国主义者早就看得明白,所以他们惯用恫吓、威胁,加上适度的军事压力,就轻而易举地迫使满清政权签订妥协、投降的卖国条约,赢得极大的利益。在“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发布“告十八省豪杰书”。公然号召中国人反抗满清“遂满清氏于境外”,更让满清统治者如坐针毡。
在这种情况下,满清政权一而再再而三丧权辱国,卖国条约越签越大是不足为奇的。
相关文章 :
满清政权的性质:谈谈满洲人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相关文章
- 郭松民:《让子弹飞》---辛亥革命的尴尬
- 宪之:辛亥革命的“光荣”与湖南农民运动“糟得很”——中国精英鼓吹“妥协”并不“光荣”
- 北京日报社社长: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贺济中:毛泽东与孙中山
- 虚无吧,虚无100年仍还是那段历史!
- 辛亥革命、己未革命,是革谁的命?(1905—1921)--试论中华幽燕大陆仁性文明同欧美海洋理性文明在中国海疆的猛烈碰撞——纪念毛泽东120周年华诞(下)
- 辛亥革命、己未革命,是革谁的命?(1905—1911)——试论中华幽燕大陆仁性文明同欧美海洋理性文明在中国海疆的猛烈碰撞——纪念毛泽东120周年华诞(上)
- 辛亥百年话共和
- 高度警惕2011年
- 罗老师又翻车了,这次是因为“辛亥革命”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