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矛盾论》后的感受兼浅谈和谐社会
读《矛盾论》后的感受兼浅谈和谐社会
【摘 要】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的规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矛盾却又各不相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就是矛盾的精髓。矛盾是既对立又同一的,这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矛盾着的诸方面从根本上讲要么可以调和,要么不可以调和。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紧紧掌握好和谐社会的构建原则,牢牢把握住中国当前问题的根本与非根本、主要与次要、内在与外在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对立统一(矛盾);和谐社会;人民民主;人民专政
对立统一的法则就是矛盾的法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最根本的法则。它是科学的、真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法则。深刻地掌握辩证矛盾的法则,就是掌握了改造自己、改造世界的钥匙。而在当今中国,最大的、最深刻的改造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 对立统一的哲学就是矛盾的哲学
在哲学上,矛盾范畴可以分为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两类。前者是思维违反形式逻辑的自相矛盾;而后者是指,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相互关系。显然,这里谈到的矛盾是指辩证矛盾。下面谈一谈矛盾的矛盾的精髓所在、基本属性、一般形式和发展动力。
(一)矛盾的精髓所在
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1】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静止,只有绝对的运动。所以矛盾的普遍性:第一,一切物质的(或者物质化的)存在都是运动的,也就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当中;第二,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成熟和消亡过程中都是绝对运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矛盾伴随着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自始自终。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在此种条件下的这种矛盾会转化成在彼种情况下的那种矛盾。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已经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不管是物质粒子还是宏观宇宙,无论是精神思维领域还是社会发展规律。
但是,如果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这是片面的和形而上学的。正如列宁所言: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问题。之所以要“具体地分析具体的问题”是因为:第一,不同性质的事物当然有不同性质和不同构成的矛盾;第二,就算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运动阶段矛盾也是不一样的;第三,不同矛盾在同一或者不同事物当中的作用、地位是不一样的。那么,什么是“具体的问题”?“具体”之处不在于事物之间的共性,而在于强调事物之间的“异性”,也就是由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事物的本质。不同性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同事物之间的根本的不同,相同性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相同事物间的相对不同。所以,事物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构成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所在,才能够在解决问题时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内在矛盾与外在矛盾,才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好“重点论”和“两点论”方法。唐朝诗人杜甫有一句很著名的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就是抓住了事物的关键,问题就游刃而解了。
矛盾的普遍性讲是在讲有无矛盾的问题或者有没有不存在矛盾的时候,矛盾的特殊性是在说存在着怎样的矛盾。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他们是这样统一的:矛盾是绝对存在的,但是存在着的矛盾却又是各有各的不同;这些各不相同的矛盾又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转化,因而又存在某些普遍的东西。“由于特殊的事物和普遍的事物相联系,由于每一个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2】特殊的个别的矛盾首先具备矛盾的一般性质,但是作为与其他相同性质的和不同性质的相区别的矛盾来说,它又是具体的特殊的。这就好比,没有一般抽象的水果,只有具体可感的水果。这就好比,白马首先是马,其次才是白的;另一方面,区别于其他颜色的马来说,它是白的,区别于其他非马的物种来说,它是马。不承认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怀疑主义、折中主义,本本主义,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就是机械主义、经验主义、主观主义。所以,毛泽东同志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对中国来说,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对待中国革命如此,对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如此,对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如此。
(二)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着的诸方面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正是这种相对同一下的绝对对立和无条件对立中的有条件同一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这里的同一是辩证的同一,不是机械的同一。也就是说,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相关方面相互依存和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势。首先,“相互依存”,就是“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对立的一方面的存在都必然以与之相对立的另一方面的存在为前提且互为前提,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统一体。没有带正电的质子,就不会有带负电的电子,反之亦然;它们放在一起就成了不带电的微小粒子。在产生资产阶级的时候就必然产生了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它们的斗争始终贯穿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并导致了无阶级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产生。其次,“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势”,就是相互渗透和有条件的相互转化。如果说“相互依存”体现在彼此对立的、相互分离的同一,那么“相互贯通的性质、趋势”则体现在包含于自己内部的并与自身相对立的同一和向着与自身相对立的转化的同一。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作为统治者出现,无产阶级作为被统治者出现;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二者的角色刚好转化了。显然,后者更加深刻和内在地体现了什么是对立中的同一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一切过程都是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他们的对立物。”【3】正是因为矛盾的斗争性,才会打破一种矛盾统一体内的相对平衡,促进矛盾诸方面的力量对决,最终突破事物的量变,完成质变,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
恩格斯说:“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与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4】恩格斯的这席话包含了这样的意思,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没有无斗争的同一,任何同一在其内部和外部都包含了对立和差异;同样也没有无同一的斗争,一个存粹否定的、没有统一的抽象的“自我”是不存在的,这样的自我又与谁去对立、谁去统一呢?第二,对立着的诸方面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随着斗争的发展而导致该条件不存在或者改变,那么建立在这种条件下的同一性就解体了,进而产生新的矛盾,构建了新的统一体,以至无穷止尽。这就是说,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如同经典力学中参照系的选择,如同事物处在量变的阶段;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是因为运动是绝对的,“存在即过程”“运动即矛盾”。所以,恩格斯的话富有深度的体现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如果说,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教会我们要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分清问题的“重点”和“两点”,那么,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是统一还是斗争、还是既统一又斗争,是对抗还是平和,还是既对抗又平和。什么事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这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
(三)矛盾的存在形式
矛盾存在的形式很多,因为矛盾本身就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差异也是矛盾,就犹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而且,这些矛盾还在不断的转化了,“此起彼伏”“新陈代谢”。另一方面,某一具体矛盾的运动发展是一个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又有不一样的表现。所以毛泽东同志说:“如果我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的去处理事物的矛盾。”【5】
纵然,从解决矛盾的形式上看,是多种多样、错中复杂而又各有不同的,并且典型的来说,要么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要么同归于尽,要么双方融合成一个新的事物。可是,解决矛盾本身的形式并不等于矛盾形式的本身。纵然,毛泽东同志认为“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6】,但是我们可以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某种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对立性要么是根本上可以调和的,要么是根本上不可能调和的。有没有既相互调和又彼此冲突的的矛盾呢?这样的提法貌似很辩证、貌似很“对立统一”地看问题,其实是形而上学的,既没有从根本去把握,有没有从过程和具体中去把握。我之所以说“根本上”,是因为矛盾表现的形式可能这样也可能那样,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之所以说“根本上”,是因为具体的矛盾也是运动发展的,必然有一个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之所以说“根本上”,是因为一些本来不存在根本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一定的原因致使矛盾不可收拾而造成矛盾又有了质变,即变成了不可调和的;之所以说“根本上”,是因为矛盾着的双方要么有着根本利益的不可调和,要么有着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要么根本上就不存在利益方面的联系。同时,在分析矛盾根本上的不可或者可以调和的基础上,必须再在具体的环境中去分析该矛盾对立着的诸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的可以妥协或者对抗性的进一步激化。这二者,同样重要。原则与灵活的统一恰恰体现在原则要灵活地执行,或是要灵活的执行原则。根本上的不可调和,或许可以在一定基础上做出让步;根本上的一致性,或许稍有不慎就可能积压和升级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再到新的基本适应,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辩证运动的过程的,它们不存在谁吃掉谁的问题。但是,在考察具体的社会形态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却是根本不可调和的。奴隶制社会可以青铜器时代生产力相应的发展,却不可能容纳农耕时代的生产力;高度成熟和完善的封建制度可以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作坊,却不可能进一步容下机器的大生产。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与奴隶主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个人奴隶的解放不等于整个奴隶阶级的解放。在封建时代,风起云涌的农民斗争推翻旧的王朝,劳苦大众可以取得暂时的阶级斗争的胜利,但是新王朝的建立任然没有改变农民与地主阶级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情况。接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抗有代替了以前地主与农民之间的斗争,这不过是新形式的剥削压迫代替旧形式的剥削压迫。所以说,从奴隶社会开始,直到共产主义社会以前,剥削压迫一直都在,而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其剥削压迫的形式有所改变,在每一种社会形态下,这种剥削压迫就体现在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并由相应的各种社会的、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制度的等结构保护下的对应两大阶级斗争当中。这样的剥削制度,越是后来的越成熟、越隐蔽。但是剥削制度不会一直存在,阶级斗争不会一直存在,“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当无产阶级埋葬掉自己的敌人、葬送掉最后的剥削制度的时候------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经过相当长的社会过渡时期,也消灭了自己,真正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的消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7】为什么说“不可避免”?就是应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不可调和。所以,不能因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最终都要消失而机会地折中地说这两个阶级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最后都同一了”;不能够从解决矛盾的最终形式来判断矛盾着的双方是否有根本的不可调和性。
另外有一些矛盾,是根本可以调和的,也就是非对抗性的矛盾。资产阶级内部,肯定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理不清弄不明的矛盾,他们自己也有斗争,但是在对待剥削无产阶级的问题上却是高度一致的。帝国主义为了殖民世界,瓜分世界资源,也会进行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但是如果他们有足够的资源来瓜分,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就可以避免。因为,帝国主义之间的这种利益冲突不是相互之间直接矛盾的爆发,而是分赃不均引起的矛盾对抗,站在阶级和国家立场上,他们是一致的。一战的爆发,在必然性当中有着很大的相对性。但是,殖民地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而进行的战争则是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矛盾在根本上不可调和的必然结果。人民内部的矛盾,也没有根本的不可调和性。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个人利益不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冲突,社会历史发展与劳动人民的诉求相互表现。“一般说来,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8】
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对抗性的一面不等于矛盾双方本身是不可调和,所表现出来的矛盾非对抗性的一面也不等于矛盾双方本身是可以调和的。既要对矛盾的本质研究透彻,也要对矛盾的发展有所预见,就如同列宁说的“真正的辩证法并不是维护个人的错误,而是要研究不可避免的转变”。
(四)矛盾的发展动力
矛盾有很多,主要的和次要的,根本的和非根本的,内在的和外在的,而任何一个矛盾都有主要的方面和次要的方面。在这里,有两个基本结论,矛盾自身的发展在于否定因素,也就是矛盾的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力量在于事物自身的内在矛盾,也就是内因。这两个结论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正如前文谈到的,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力量发生转变,推动矛盾打破量的限制,实现质的飞跃,解体旧的矛盾,建构新的矛盾。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斗争会让更多的人接受真理,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和认识;而不是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和平共处”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的。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终究要被新的发展了的生产关系所代替;而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迁就”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推动事物的发展究竟是外因还是内因,这是两种根本的世界观。神创论的观点当然不会认为人和事物的发展会是内因的根本作用,环境决定论的机械唯物观也不会认为环境在影响人的时候人也在选择和改造环境。“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这些都是说内因才是推动食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然,我们并不是排斥外因的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闭门造车是没有出路的。正确的路线战略,恰当的策略方针,再加上有利的外在环境,会使事物发展得更好、更为顺利。党九十年的光辉历程,人民共和国62年的伟大社会主义事业,不是靠那个外国送的,而是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自己闯出来的。这就是内因的力量。
二 从辨证矛盾的观点谈谈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不是一潭死水,而是动态平衡,而是有矛盾的但却是由没有根本矛盾冲突的社会。在和谐社会,矛盾着的诸方面之间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彼此共生的动态稳定当中,它是矛盾同一性在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高级表现。在和谐社会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思维的高度的对立统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社会走向和达到和谐的状态。这样的社会,不是空洞和抽象的,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思维要想实现高度的对立同一,就必须有发达的生产力和物质基础,就必须废除一切形式的剥削制度;这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真正地辩证统一于社会的必然条件,这是要实现的和谐社会的实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思维的关系都植根于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在过去一切阶级社会中,不可能有真正的永恒的和谐,因为那里存在各式各样的剥削和压迫,存在着最大的不公平、最大的不平等、最大的不民主,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全党和全国人民才取得了这样的共识,“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就是人民民主原则和人民专政原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武器是实行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体现对立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人民的专政,就没有人民的民主,没有人民的民主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2006年10月11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本身就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深刻体现,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的彰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既要人民的拥护和参与,更是为了人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和谐殷实的生活;“坚持民主法治”,就是要坚持人民的经济民主、政治民主、思想民主,法律要在根本上体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体现人民的意志、人民的正义而不是相反;“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稳定的社会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里的稳定应是培育出来的稳定,因该是融洽的干群关系、畅通的民意诉求、真实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最深刻最直接地体现了什么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共和国的本质。在社会主义阶段,人民民主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世界观,也是我们最根本的方法论。尽管,具体的方面很多,但是,建立成熟的、发达的、完善的人民民主制度就是我们的理想,也是我们的做法。
但是,我们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相互交织。我们的党和国家“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9】,有潜在的,有激化的,有可以调节的,有根本冲突和对立的,有国内的,有国外的,不一而足。但是所有的矛盾无非就是两类,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根本上存在着可以调和的矛盾和根本不可能调和得矛盾。在国内,必然存在反党、反社会主义、反马列主义的坚挺力量,甚至在改革开放、融入世界的今天还可能存在着一小撮汉奸卖国势力,存在着各形各色的独立分裂势力,总之,对待那些自绝于人民群众、自绝于社会主义、自绝于党和国家的人和势力,人民专政是我们的法宝,我们可以对他们“统战”,但我们决不能忘记对他们的斗争,对他们“专政”的越狠,他们就越畏惧人民的力量,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进行得也好。:“环顾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但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10】和平、发展与合作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但不见得是世界军火商的愿望,不见得是世界大资产阶级的愿望。新中国自从成立那天起就受到各种敌对势力的破坏、干涉、颠覆和和平演变,台湾孤悬海外,藏南地区、南海地区、钓鱼岛等领土领海尚未收复,各种反马列意识形态、资本产阶级剥削人的“普世价值”大行其道,转基因入侵问题等等等等难以数落,对待这些问题,这些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根本对立的问题,是不可以无原则的妥协,必须坚定不移地有力回击,要大义凌然、要理直气壮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核心利益,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主动的和平的环境。中国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立统一的规律告诉我们,和平的环境不是委屈而来,而是自己去争取来的,以斗争才能求得和谐,“武者,止伐也”。要有敢于斗争的勇气,要有善于斗争的智慧。不管是谁,只要是下定决心要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相折腾的,我们就绝不放下人民专政的力量。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矛盾最大的特殊性;中国的经济发展要转向内需,这是内因决定的;和谐社会要处理好不同性质的矛盾,这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性;在众多矛盾当中,主要的“矛盾”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急迫的“矛盾”就是尽快缩小贫富差距,最根本的“矛盾”就是实现共同富裕,最终的“矛盾”是要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从辩证矛盾的观点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完善成熟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共同富裕、没有劳动人民在经济上的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和谐;实现了公有制主体基础上的经济民主,才有了真正的公平,才会有政治的民主。没有人民主人翁地位的实现也不能有真正的和谐;没有对国内外一切敌人的专政,同样没有真正的和谐;没有全世界劳动人民起来斗争,走社会主义道路,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世界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不要小农时代的“宁静”生活,我们不要小资的“市侩”生活,我们要的生活是这样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11】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一编第十二节《辩证法。量与质》。
【2】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7:293。
【3】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7:306。
【4】《马恩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349。
【5】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7:289。
【6】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7:310。
【7】《马恩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5:284。
【8】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365。
【9】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 2011年7月1日 电。
【10】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北京 2011年7月1日 电。
【1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