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改革改到农民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农民有关的某些词,现在热起来了。但这些词象“改革”这词本身一样,经过有人故意歪曲的宣传和误导,越是学习官方文件,人们对它们的理解越模糊。比如:
“城市化”是什么意思?是我们的城市福利及配套设施已足够完善,完善到可以扩大城市范围,划进更多人口,然后让他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户籍改革”,农村人“被城市”了,八亿农民都应当象专家们所希望的欢天喜地?“土地流转”让农民卖地,能否象温总理说的,让人们过得更有尊严?
无产者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没资产没生产资料,俗话没房没地要啥没啥。无产者数目很大,在一起就叫无产阶级。这个词比较古老,因为中国很多年没有了。你和我是不是?有的是有的不是,有的不知道自己是过,有的以前不是现在是,而是逐渐体会到这个意思的。
这事要从出生谈起。
我七十年代出生在农村,按国家政策,我自出生就应被集体批给一亩多的土地和一块宅基地。现在想,国家保证了你的吃和住不成问题,那时应当幸福和坦然——出生的时候我不属于无产阶级。
九四年考上了大学。鱼跃龙门,户口和人一样迁到了学校。令人兴奋,大学生档案上写着“干部”。那时国家负担大部分学费,一年交一千多,毕业要分配,单位要给分宿舍分房,有医保等福利。按此下去前途光明,吃住要是问题就怪了——出生二十年后,我仍不是无产者。
四年后毕业了,改革,竞争,不包分配,双向选择。找着工作了,国企,但单位分房已成过去时,不怕,还有集资建房。给了宿舍先住着,吃饭有食堂……奇怪吗?一点也不——不知道自己都进了无产阶级。
生活和工作在继续。拿到第一个月国家规定工资三百,半年后没饿死不干了,跳槽到私企,租房吃馆子,全国好象只有老板和打工族,买房,结婚……2001年同学聚会,一哥们儿说他户口花钱迁回老家农村了,大家问为什么,他说这样不怕失业,哈哈,农民也是个职业知道不?大家都又笑,有工作有房住——自己和无产阶级有什么关系?
经济危机来了。又一次聚会,大家都在谈失业,包括很多国企改制,都下岗再重新竞聘……大家感慨生活艰难,有人夸起迁回老家的哥们儿:保底和居安思危是多么重要——混了三十几年,一不小心就会加入无产阶级大军了。
认识好象清楚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走在成为无产阶级的路上。
这时我明白了我们和下一代的区别:
我们出生时就有吃和住的保障,到现在都不是无产者。虽然未来不好说,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但现在不是。
但我的孩子自从出生就是无产者,不计入他可能得到的遗产之类现在说不清的东西,他没有得到任何生产资料和福利,没有吃和住等生存的保障,生下来他们都什么也没有。
细想,无数生下来就是城市户口的孩子都是这样的。
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城市等粮油等价格补贴的取消?从房改把他们父母从房子里赶走再花天价买回?是企改把他们的父母从企业的主人变成了奴隶,再变成下岗工人?
我不禁担心,如果我失业或者破产,我的孩子将如何生活?
因此我很想让孩子做农民,但这已经不可能了。不但已经成为城市人的我的孩子不可能,户籍改革后,农民的孩子也不再是农民。没有农村户口了,农民的后代也不会再有自从建国时就保证的任何生产资料了。
被“城市化”划进这个圈里的农民们,将被迫改变生存方式。他们的土地将被圈走,余生靠打工或更美好的“创业”,买房买粮,解决吃住。
躲过城市化,但不幸被诱导“土地流转”的农民,也将改变生存方式,他们的土地将被圈走,要靠打工或“创业”来维持生活,养儿养父母。
躲过城市化,在清醒中没有土地流转的农民,仍旧躲不过被“户籍改革”的命运,他们的后代的土地将被圈走,不能再有生而做农民的权利和选择,要靠打工或“创业”,解决生活的问题。
发展是硬道理,可发展是什么?改革也是硬道理,这就是发展往前走的具体形式了。但往前走不一定是进步,这个世界的发展是一定进步的,一个阶段内不一定是什么形状。马克思说是螺旋式上升的,毛泽东还说有时是O型的呢。
农村户口,中国农民,中国多数人生存的保证,将在改革的大网中,消失了。之后,城市中残存的福利,在城市人口数增大的同时,将被彻底消灭;中国的GDP可能会上升很久的时间吧;媒体会兴奋更久,并造出许多小岗村一样的典型吗?
“消除城乡农村差别”这一巨大的历史进步,作为政府的政绩,会在自我表扬的喧嚣中持续更久更长时间。
人大代表不能代表人民,工会没有工人说话的地方,没有农会,现在也没有农民了,可能会有的是地主和佃农,长工和短工,在以后会不会有奴隶?
既得利益者们回答这个问题时,会套用《乡村爱情》的一句话:必须的。
马克思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于是全世界有了无产阶级革命。
列宁说:全世界联合条件不具备,在一个或者几个地方先联合起来,于是有了十月革命。
毛泽东说:中国工人太少,不具备无产者联合的条件,最底层的农民联合起来!然后,终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现在怎么说?
或者应该说“被剥削的劳动者们,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