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笔下的真盛世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诗圣杜甫的这一首《忆昔》,笔者原先在上中学历史课时只读到前面四句。近日系统地重读杜诗,终于看到了全文——同时也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盛世。杜甫确实不愧为“诗圣”,虽然用的是诗歌体裁,而且篇幅不长,但却把一个全面真切的盛世情景,描绘得那样深刻,完全经得起我们今天各门社会科学的崇高标准的历史检验。在诗中我们可以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到
——住。老百姓很富裕,从而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大发展,因为“小邑”都能藏“万家室”,可不是城镇化发展的相当境界?
——吃。农业生产极大发展,“公私仓廪”都“丰实”,虽然是非常完全的市场经济,但公家照样要通过“常平仓”等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同时那时的“丰”还是“实”的,不会动用很多运输力量来临时突击应付检查。
——行。社会治安肯定是相当不错的,没有像豺虎一样的打劫者更没有成伙豺虎一样的黑社会,就算是比较迷信的老百姓,出远门都不用选它一个“好日子”。
——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古今都是一个道理。当时的纺织业实在发达,男劳动力务农女劳动力纺织,各尽其能俱得其所,还有谁为生计发愁呢?
——官。承载着爱民如子职责的圣人们所崇尚的都是高品位文化,堪称老百姓的道德榜样。
——情。友情如胶似漆,大家互敬互爱真诚相待,让尔虞我诈的后世人觉得简直就是神话。
——稳。这种情形能够能够坚持一百多年,是多么的不容易!而要能做到这一点,根本原因在于真正坚持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坚持了“法者,所以昭大信于天下”的真正的法治理念,而不会动不动就用利益集团的刀子来修削,把“礼乐”当脂粉和将“律法”作泥团。
读了诗圣所描述的盛世,再对照某些朝代处处相反的“盛世”,究竟何者才是真正的盛世,恐怕祖宗和后辈都有公正的结论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