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教育不能止步于决策
时逢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我们在感谢和赞扬无私奉献的教师们挥洒青春、筑梦祖国未来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能去思索我们教师的生存、发展的环境,去感受我们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的发展状况,进而让我们去重新解构我们的教育、教学体制机制。让我们真正去“营造尊师重教社会氛围”,同时“以改革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提质发展”,让教育得以切实振兴,让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再是梦。
本世纪各国、各民族的竞争集中展现在教育与创新上,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教育能够有长足之进步,则该国家的人民综合素质一定能领先于别国,支撑起国家进步的创新能力也定有领先世界之可能,其民族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也就指日可待。而笔者上述之论断的基础全在教育应有长足的发展、进步。教育是否能逐步发展首要就是看一个国家对于教师的待遇是否逐步提高,教师的发展环境是否能逐步改善。而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和成果的最佳方式便是看国民综合素质是否提升,这是民族进步的源动力所在,也是评判教育发展不仅仅处于决策制定上,更落脚到实施上的重要依据。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发展教育事业,广大教师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怎能不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教育要发展,教育的改革就要深入,要想教育能有长足发展,教育改革就任重而道远了。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改善,更是要促进教师发展环境的净化和教师升职渠道畅通。既要解决中小学阶段教师发展“天花板”过低的发展局限问题,也要解决高等教育阶段评定职称“唯科研成果主义”的渠道束缚。上述两者看似各自侧重的关键不同,却都需要良好的教师发展环境为支撑。
强国必先重教,重教必须尊师。提升教师的待遇是尊师的重要表现,更是激励教师促进自身提升进而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而提升教师的待遇要有良好的教师考评升职制度做基础。既要整体上提升教师业界的最高职称和待遇水平,也要净化教师职称评定考核的环境、完善考核的方式、优化考核的内容。笔者所在的高校最近启动了一项教师职称评定的改革,全校教师既可以凭借科研成果评定职称,也可以通过个人教学水平的提升、学生课业水平的提高以“高职低聘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职称和待遇。虽然这种职称的提升仅仅在校内承认,但笔者认为这也是中国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上的一次自发性改革尝试。落后的旧制度、旧体制束缚着人的发展,学校要发展、教育要进步就必须靠一线的教育单位、教育工作者的大胆实践。笔者相信,教育战线的一线工作者们一定能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教师考核晋升之路。
要想实现教师晋升制度的革新与发展,就必须先杜绝学术上的腐败。而比学术上的腐败更可怕的事就是学术科研领域的门第出身观念。它不同于学术腐败,门第出身观念更加隐蔽,也更加制约人的发展、教育的进步。我们现在本科生扩招比例很高了,而很多本科院校尤其是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的发展就受到门第出身观念限制,即便他们出了优秀科研成果,也很少有核心期刊愿意发表。即便是在知名学府之中,核心期刊的发表权也只掌握在一部分人手中,经验资历的限制无形地也阻碍了青年教师的发展。在现有的体制之下,很大一批教师就已经被体制内的机制束缚了发展,教师不能发展,教师待遇不能有序公平提升,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调动,教育的发展也只能止步于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制订层面了。
如果说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教育一定是创新、发展的源动力。教育不兴,民族就不能进步,无法发展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占领一席之地,更不用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武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