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社会的观经济
现实社会的观经济
由于知识背景所限,很多东西没法周密详述。希望读者多加批评指正。
价值的一些观点
在这里一般拿商品的概念代替物品,因为商品包含一个交换的概念。
关于商品的价值,本人没法定量分析。只是承认它的价值来源有两个,成本及效用。其中的成本,可以跟劳动价值扯得上关系。而效用,包含主动承认的意思。
不过,现实中,很多基本商品是主要按成本来计价的。
再说用货币来计算的价格。
且不说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是由权力(政府权力)来保证,而往往政府滥发钞票会导致通货膨胀,先把这种情况排除在外。这样,先假设,一单位货币对应一单位的价值量(再往深主要是劳动量)。
就这样,用货币表现的价值量仍有虚的一面。
如果一单位货币对应一单位劳动量的话,那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单位劳动量生产出的产品应该越来越多,一元钱应该越来越值钱才对,而现实中基本都是越来越贬值。除了通货膨胀的因素,还有一个是被掺了水,被权力掺了水。权力多种多样,后面会提到。掺水的概念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有权者用某些权力去交换(获取)价值,付出价值的人一方面没有得到成本价值,另一方面也没得到效用价值(在没有需求的状态下去被动消费了),(唯一有的东西是对别人权力的承认)。
既然用货币表现的价值量是虚的,那么什么GDP之类的也是虚的。
经济增长的一个观察角度,多生产出对别人有用的产品(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就是经济增长了。
看一个简单模型,每个人(或组织)各拿一定量(代表价格总量一定)的商品到市场上进行交换,假设能够充分交换(即每个人手头的东西都交换出去换到别的东西,亦即价值全被承认),那么这些商品就都是社会财富,目前社会财富总量也是一定的。而假设某个人或组织又生产出一定量的产品,只要能够充分交换出去,社会财富的总量是增多的。
如果每件商品都是足值的,那么总量的增多是实在的,或者说价格总量的增多对应着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多。如果是不足值的,被掺水的,那么总量以及总量的增多都是虚的。从而,用货币数字衡量经济增长有虚的一面。
另外要对效用价值多说两句。
每个人对于同种商品所感受到的效用往往是不同的。同种商品,在不同时期或情况下,它的效用价值也是不同的。如食物有新鲜和不新鲜之分(更别说保质和变质了),价格显然不一样。夏天的西瓜,在最熟的时候价格往往最低,是因为这时西瓜产量最大且难以保质长久,必须尽快卖出。很多人过节时都宁愿休闲不愿工作,这时要想让人在节日工作,只能比平时多给钱才有些人会愿意干。
从而,每种东西的价值,都会由于各种自然原因导致的稀缺性变化或效用变化而波动,虽然人们努力降低这种波动,但是不可避免,这也是投机能存在的土壤,用自己觉得效用低的东西去换取别人觉得效用高的东西,是一种合理的投机。当然,投机必须有范围限制,比如去触犯人的基本需求的那些刚需(粮食明明够吃,但是故意限量而卖高价)是必须打击的。
再有,对于成本价值也说两句。
这也是有边界的,不是成本越高价值必然越大。其中有个有用功和无用功的问题。
有些情况下,投入是不产生价值的,例如错误投入而相当于浪费。价值很重要的一点是被承认,至少在某些时候有一个人承认,在既成价值系统之外的投入常常不被承认,也相当于做无用功。
比如某个工厂(或车间),在考虑轮班以及合理冗余的情况,最多可容纳一千人同时生产,那么在饱和后再增加人手,也无法给新增人手提供发挥作用的位置,新增的这些人手就是做无用功。还有比如生产出过时的被淘汰的产品,这没法得到别人(社会)的承认,也是做无用功。不过那些研究或试错的工作并不是做无用功。
关于钱的另一个视角
权钱一体观点
概要:钱也是权,权有体系层次,上位权取下位权易。权来源于实力。实力来源于(1)组织(2)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讲经济,更要讲政治。
生产价值是一回事,分配价值是另一回事。在现实中,广义上说是按照权力进行分配的。
先解释权力的概念。
权力不仅包括政府权力、官僚权力等很明显的以暴力为直接后盾的狭义上的权力,还包括从明规则(法律上承认的)到潜规则可以对别人施加影响的东西,不仅是权力,还包括权利权益等,诸如垄断权、专利权等知识产权、人权、股票证券等权证、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息优势权,等等等等。现在的货币——纸币,是一种权证——通用交换权证,这是由国家级权力所支持的一种权证。有些人认为劳动了,生产了东西就该得到报酬,不是这么简单而天经地义的,那是对方承认你的人权的结果,如果人权被压缩,就不会得到足值的报酬,而古代的奴隶,没有人权,也就没有报酬。
权力是分层次的,不过不是简单的上下层这么简单,至少是一套规则体系。
这个体系当中,不同的权力有各自的特点,在不同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拥有上层的权力后获得下层的权力往往很容易,只有下层的权力时要获得上层的权力往往很难。往往包括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钱(货币),是最基本、最底层的一种(这并不代表它不重要,如大米之类的粮食,是最基本、最低端的一种食物,但是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它的通用性(天生用于交换),是最容易使用的获取资源成本最小的一种,其他各种权力要想直接获取资源,并非办不到,只是往往比较费事或成本太高(比如使用暴力抢别人的资源往往会激起别人的反抗而成本较高),所以一般都会先换成或获取钱使用。
这些道理,人们也都明白,看看这些历史事实就很清楚。中国历史上,有钱的商人地主一般都要去捐个官位,而那些红顶商人之所以巨富,更大程度上是有大官做靠山。资本主义竞争史上,自由竞争的个体都想得到垄断地位,为此很多不惜前期赔本做买卖,就是看准了有了垄断权获取钱就很容易。
另外一些以权换钱的例子。
依靠政策致富也是一个以权换钱的生动写照。上面给政策,其实也就是放权,也就多了挣钱或弄钱的途径(当然,交易的途径增多也是很重要的)。
还要提一下知识权和信息权。知识权主要指专利,另外像教育咨询也可以包括其中。专利权可以直接换钱或者注入到产品中形成高利润已经是很常见的了。信息权,举点例子,比如有人知道一些股市内幕而提前买入或卖出股票,另外一种是信息不透明,现在很多行业隔行如隔山,人们根本看不透各个商品的实际成本,只要在购买力之内也就只能欣然接受。
跟环境保护相关的排污权也是可以拿到市场上去与钱交易的。
不要奇怪于什么权钱结合,钱也是权的一类。没有单纯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才全面。政治,包含了权力的使用。
再研究权力的基础,真正的基础是实力,当然,这是从大尺度或者比较宏观的视角来看的。这里先不对来源于上级权力机构的授权权力加以讨论。
实力来源于什么呢?在大尺度的角度来说,有两个独立源头,一是组织,二是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
形成组织了,就有力量了。最明显的是黑社会就可以收保护费。
没有组织,就没有什么力量,权利就很容易遭到损害。中国的劳动力之所以在世界上极其低廉,这是与劳动者处于分散状态,无法与有组织的资方进行对等谈判,很多权利被压缩分不开的。让人不问政治只管经济,其实就是让人处于分散状态,降低个人权利。
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的力量。教训多着了,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就是典型,落后就要挨打深入人心。
有了足够的实力,总可以找到并制定对自己有利的规则,木头也能当宝剑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实力的真正来源搞错了。
搞关系弄权确实见效快,不过它会妨碍真正的实力的发展。当年大清朝的李鸿章,玩这一套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过在甲午战争就现形了,被励精图治的小日本打个落花流水,从此中国人落为日本人的下等,别看李鸿章在国内的万人之上多么威风,但是估计就算见到个普通日本百姓,他也得表示尊重。
另外,像垄断权,在权力的体系层次中也是偏低的。
中东垄断了石油的大部分供应,价格涨得高,那些国家都很富,其他有些人就眼红了,并且以为能够垄断某种重要资源的供应就能得到超额利润,比如稀土。殊不知,垄断权的背后是更强的强权支持的。中东石油涨价是得到美国同意并有条件的,那是只要把石油换成美元,你们可以随便涨价。而中国的稀土,占世界的供应量的绝大部分份额,算不算垄断呢,但是,只卖了个土价钱。这肯定是还有某些环节受制于人的原因,比如稀土的提炼之类的环节,这是需要科技的。
各国法律承认专利权的垄断,也是看到科技是根本而为了鼓励科技创新的缘故。专利权其实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太功利化,基础性的研究没有得到关照。而且现在发达国家越来越拿它当武器使,来转移财富。但是,它本质上是一根木头,虽然在发达国家手上使出来确实有宝剑的效果。一方面,需要现实地尊重之。一方面,要知道其目的在于充分发展科技实力,其核心点在于如何形成一套激励机制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而研究创新。
另外,一些需要转变思维改变视角的地方。
拥有资源并不代表它真正属于你,比如被自己使用,有可能只是帮别人看守着。像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有很多资源,美国用点美元白条就换过去了,实惠都让美国占了。其实也不是白条这么简单,美国是在用上位权换下位权。
另外一个小观点,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虚的。拥有不动产,政府可以征物业税等。拥有钱,政府可以印钞稀释。虽然不是在明里侵犯(那样获取成本较高),不过暗地已经把实惠占了。看看那些房奴,为了拥有那些房子几十年辛苦打工还挺高兴,别人也挺高兴。
还有,不要对中国所持有的那几万亿美国白条耿耿于怀。且别说美国用上位权换下位权。就当是交学费,不过要看真正学到东西没有。中国不要介意给别人干苦力或白打工,关键要看打工过程中是否能够发展自己真正的实力。古代的徒弟白白给师傅打工若干年,就是为了学那门手艺,这是学费。日本也给美欧等打工了很久,至今也握有跟中国相当的美元债券,但是,日本在打工过程中学到了手艺,发展了自己真正的实力,日子就苦出头了。而中国,如果只满足于打工,几万亿学费就都白花了。
有了足够的实力,在权力体系中升到上层,钱就不是问题。像美国取得霸主地位,印印钞票就来钱。而日本,虽然没那么牛,但有高科技作支撑,也能以高利润的形式从别的发展中国家比较容易的获取资源,至少不会丧失资源。
还有,钱的数字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能换到多少东西及哪些东西。使用权力以通货膨胀的手段往钱里注水已经不稀奇了。另外一个途径是限制钱的通用性,这也是一种使钱贬值的手段。像中国持有美元,却在美国买不到想买的东西,除了美国的很多出口限制,还有在买某些公司时被审查并被否决(如曾经有次想买一个石油公司),就是一些生动例子。
另外,批判一下比较优势论。基本原则是利益最大化。要生产最能获取利润的东西,要从短期的和长期的角度来看。要注意到生产不同的产品,(这意味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增长曲线不一样。从而,应该选择那种有前途的增长曲线。(比如,农业道路和工业道路相比,自然是工业道路更有发展前景。)这意味着要发展自己相应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哪些东西是真正属于核心竞争力的不要搞错。
现实社会,分配靠权力。国家之间是如此,国家内部也是如此。对于个人的切身利益来说,跟国家内部直接相关。要想维护个人的经济权益,就得维护个人的政治权利。房地产开发过程中被拆迁的人的补偿很低和工厂中的打工者没什么劳动保障都是典型的个人的权利受到损害的例子。而现实中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也是由于个人权利对于相关特权没有制约,比如房价那么高,高到常人很难承受或根本买不起的程度。
另外还有一个模型,解释在现实中不同国家干同样的体力活,收入差异很大的一个原因。原因是,一个国家从另一个国家抽取了资源,再按本国的权力体系结构分配到内部国民手中,这样该国的国民收入自然增多。或者理论一点表达,这个国家用权力与另一国家的资源发生了某种交换,结果是,该国消费了资源,它国消费了对该国的权力的承认。
先把一个国家的经济首先看成是一个封闭体系。其中包含一个权力体系以分配社会财富到每个人手中。再假设有两个国家,它们的权力体系都是一样的。再假设两个国家的生产力一样(至少是生产基础物品的生产力一样),这时可以认为两个国家的汇率相等。这时,可以说同工同酬。当两个国家发生交易时,假定交易实质上很不公平,比如国家A掌握某种终极武器可以使另一个国家B接受10比1的交换比率,这时汇率变成1A元=10B元。一年的总交易额假设是10亿B元。那么这一年A国实际净抽取了9亿B元的资源。那么这9亿B元分配到A国每个人头上,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增多。而B国每个人,则会有一定比例的减少。那么,同工不同酬的收入差距就出现了。这个差距,没有10倍那么多,但肯定是大于1的。
当然,实际上不用终极武器,某些手段(如高科技掩盖下的信息不对称或者专利)就可以达到类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