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说《黄鹤楼》
新说《黄鹤楼》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起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诗的前四句明则写景,实则暗含有作者对人生的总结、反思。诗中一、三句中的两个“去”相照应,假借仙人早已驾着黄鹤飞去,再也不会回来,现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再现了黄鹤楼的雄奇壮丽,为后四句的抒情做铺垫。
然则此四句也暗含有作者对人生的醒悟。据考证崔颢在开始南游之前,所作作品多为艳情,故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论崔颢时说“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且崔颢早年好赌博饮酒泽妻以美貌为准,稍不如意即弃之,故(《旧唐书》本传)称其“有俊才,无士行”。
然而,当诗人南游时,身心受到南方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触动,感受到自己是那样的无知,所过的生活是那样让人心寒,于是当诗人到达黄鹤楼时,再也不能忍受内心的伤痛吟出了此诗。就诗的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和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而言,两个“去”字相对应,似乎是作者在说“去吧!往事都走吧!”吟出了往事不堪回首之痛。
而第二句“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的两个“空”字相对,除写景之外也点出作者心中的空寂,此时面对着这空空黄鹤楼,仙人乘鹤悠然不返的寂寥引起的失意和失落让诗人有道不清的情怀。诗人不觉冥想,人生短短数十载,稍纵即逝,自己还无所作为,只知道沉潜在酒色享乐之中,不觉惆然顿生。
就这四句整体而言,豪爽俊利,显出大气磅礴的狂放气质,李白读之罢笔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因这已无可考证,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一《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其二《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亦是明显地摹学崔诗。可见李白读之罢笔所说的话并不是空穴来风。
更有甚者,李白《鹦鹉洲》和《登金陵凤凰台》二诗是与崔诗一较高低之作,然由于摹拟明显而逊于崔诗。由于唐诗人的狂放性格,我们的诗仙怎甘落后,这便有了李白三较高低于崔颢之作《故人西辞黄鹤楼》,此诗和崔诗在众多写黄鹤楼的诗中可并称双雄,无有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