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工人下岗与中国智库

火烧 2009-04-18 00:00:00 网友杂谈 1033
文章探讨工人下岗政策与智库角色的关系,分析下岗职工困境及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反思智库在经济预测与政策建议中的表现。

工人下岗与中国智库

  工人下岗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那时还没有到正式用“下岗卖断”几个字,用的是“进再就业中心”。当时的国有企业刚开始提及下岗,1998年我到珠洲南方331厂出差,那个厂效益不错,因为民品南方摩托车已形成了主导产品。我们去的目的就是要借鉴学习他们的“下岗办法”,是为了取经。主人介绍说:去年底我们已经下岗了一批闲散人员,现有职工基本上工作都很充实了。上个月朱总理来到我们厂来,批评我们下岗力度不够。因此年底又准备搞下一批。

  但职工不愿意进“再就业中心”,331厂就采取补贴的办法,进一个中心的,每月可以回到厂里报到领取300元生活费,自己可以到其他地方找工作做。朱总理来了之后,帮他们解决了这笔资金。

  当时国家出台了关于职工进再就业中心的管理办法。职工下岗进再业中心并签定了下岗协议的可三年内领取生活费,企业并为其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金,这些费用由政府拨付。现在看来这么优惠的政策,在当时就是没有人自愿进中心签下岗协议的。从各种报道可以看到为了执行下岗职工进再就业中心的这个办法,各地的职工大闹、小闹就是不签下岗协议,不愿意进中心。主要的矛盾是“管理办法”有一句“致命”的话:下岗职工在再就业中心三年期满后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职工不签下岗协议,企业就领不到政府给的钱,拿不到钱,企业领导就急。政府的这笔款用不出去,主管部门办事不力,所以政府部门也急。

  各地为了把事情办好,就默契了,相应地出现了签假协议的办法,或者用承诺不解除协议的办法。这样几方都达成了共识。协议也签了,钱也用出去了。但事情解决了吗?肯定是没有的!后来强迫的实行卖断政策就是对“进中心”政策的一种反弹。到现在我们可以看清了中国的精英,他们要走的这条路,无论如何脱离了党的宗旨,无论如何与国家的宪法相背离,无论阻力有多大,无论如何不切实际,他们是不管他人死活的,都是一闷子要走到底的!

  现在几千万原国有企业的职工被清除了,下岗了卖断了。他们失业了,他们成了弱势群体。这给“改革开放”创造了多大的效益呢?是谁在心安理得呢?!这是中国智库的一个胜策,还是一种失策?尽管他们现在极力回避、不愿提及这几千万人,尽管现在没有人为他们说话,但事实上这些被卖断的人现在还是存在的!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他们就消忘了。对于工人的下岗只有让历史来回答吧!

  2009年04月16日中国江苏网有这样一篇网文《中国智库面临尴尬 两年来对经济预测表现拙劣》。文中称:2007年底,社科院某位经济专家强调4%是中国通胀承受极限,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起落。两个月后,CPI达到8.7%的高值,2008年急转下跌到12月份的1.2%;2007年底,次贷危机来临时,学者又提出“对中国影响不大”观点;2008年7月,国际油价冲击每桶147美元时,国内的能源机构专家几乎统一口径预测年底油价冲到每桶200美元,而最终35美元的新价位才棒喝住了这一切。以致于今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直言“淘汰一批经济专家”。

  该文还提到:调查发现,接受海外机构和跨国公司的资助成为国内很多智库的谋生手段。2008年,天则所(智库一个机构)共筹集资金461万,一半来自于国外赞助。2008年3月20日,在欢送美国福特基金会中国的首席代表华安德离开中国时,400多名来自政府重要部门、科研、教学、政策咨询部门的知名专家学者表现出 “求钱若渴”的状况。

  在经济建设上,中国的智囊们与把工人下岗卖断的做法是一致的。共同的特点,就是按既定方法运行,不管阻力有多大,不管他人的状况如何,他们都是要一闷子走到底的。

  我国的经济是与世界接轨了,但我国的社会制度是有别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这一点中国的智囊们也应该是很清楚的。正因为存在这种差别,他们才不遗余力地进行精心的布局、极尽所能地讨西方所好。当前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他们又行使了工人下岗卖断的手法,无论是制造多少社会矛盾,甚至造成流血冲突,他们也在所不辞,也要继续执行到底。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民众对于中国专家的批评声音已不绝于耳,称其为“砖家”。在国内对于雪灾地震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国外对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损失,这些“砖家”们事前不但没有预测,事后也没有看到他们总结了什么。他们真正所关心的恐怕不是中国的经济问题!

  中国的智库能为中国的经济出多少力呢?相信这个答案历史也会告诉我们的!

  2009.04.18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