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出现的新问题不可忽视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信息化高速公路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外面世界的途径,城市人的生活方式、良莠不齐的西方文化表象,使很多农村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这一改变,从根本上动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现在的农村人变得越来越不可理解。
现列举一些出现在农村的社会现象,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操办喜事、丧事越来越出位
传统上,操办喜事、丧事各地都有其一套程式,但基本上是儒家礼法、道家的仪式来进行。但随着新观念的渗入,家庭成员流动范围加剧等因素,已经越来越不按旧礼了,更多的是中西合壁的方式,不伦不类地搞新奇,甚至即不是教徒也不是西方人却丢弃传统的中华文化而采取西式的教会礼仪。
有些地方还把丧事也搞得“有声有色”,丧事按喜事办。比如《焦点访谈》节目报道苏北农村丧事上跳“脱衣舞”等现象,虽是个例,但在河南、辽宁、江苏、安徽、湖南、四川等诸多农村,在丧事上表演欢快歌舞和以搞笑为目的的低俗小品,却是普遍的。我出生在农村,母亲去世的时候,依照治丧班子的安排,戏曲大棚、音乐大棚、餐饮大棚再加上灵棚,仅棚子就搭建了四个,另外还有大型鼓乐队、流动杂耍队,守灵三天尽鞭炮一项支出就将近一万元!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载歌载舞、酒肉大席,好不热闹!没有办法,回乡随俗。
二,教会活动让一些人放弃家务和农活
一百多年来,教会组织在中国传授教义步履艰难,特别是农村,一直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最近几年,全国很多农村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会组织,参加者多为中老年妇女,她们遇到礼拜天,可以放弃家务、放弃农活,废寝忘食、不顾一切地去祷告、去颂经。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引导、教育方面基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甚至一些村长、书记的老婆也去参加礼拜,还自称是“不能脱离群众”。
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越来越少
随着越来越多新思维的产生,人们的家庭观念、家族观念逐步淡化。孙子不听爷教诲、儿子不听叔指挥的现象越来越多,随之就出现子女不孝敬甚至虐待年老人的现象。各自为政的生活模式使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对这些人没有任何约束力。在不少家庭亲兄弟为赡养老人斤斤计较甚至反目为仇,把老人推向无人赡养的地步,政府只能发放最低保障金维持老人生活。
四,生育子女观念悄然发生变化
以前广大农村因为从事农业耕作的强度大,家庭男丁的多寡是生活质量与家庭在社会地位的一个决定性指标。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从事农活的重要性越来越淡化,男丁不再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这从根本上冲击了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当然计划生育的推波助澜,超生费的高额负担,也起得较大的作用。有报道说河南农村向来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理念,现在却流传一句话“生两个儿子哭一场”,生了两个女儿的家庭反而让人羡慕(生儿子,父母负担比生女儿要重得多);湖北荆门农村,头胎生女儿,隔五年可以再生一胎,有些乡镇竟然有半数头胎生女儿的夫妻放弃生育第二胎,以前生儿养老的观念受得很大的冲击。
五,邻里间的串门聊天越来越少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闲暇时间大幅度增长,但在一些农村,农民相互之间的串门聊天反而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象以前那样融洽,很多年青人外出打工,更加剧了邻里间认知上的淡薄,甚至很多隔代的人根本互相不认识。在春节的农村里,经常听的一句话:“你是谁家的孩子?”。这种陌生度,好象是地球人遇上外星人一样。
六,“份子钱”让一些农民头晕脑涨
一些地方的农村人在喜事、丧事、孩子满月、孩子上大学、老人生日、老人祭日甚至自己的生日时都要给认识的和不太认识的人发一通请贴,用来收赞助费-份子钱。他们也知道这种行为是讨人嫌的,但他们要想办法收回自己以前的投入,不搞白不搞、不发(帖子)白不发。如此这样,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七,赌博成风,年龄趋向越来越少
在广东、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区的农村,赌六合彩的风气盛行,一家大少,年纪少的几岁,老的七、八十岁,一天都晚都在谈论下期开单或是双,什么色?这衍生很多悲剧,被追债自杀的有,欠债被人杀死的有、离家“跑跑”的大有人在。
蓝球、足球的赌博在这些沿海地区也很泛滥成灾。不久前,有报道说在东莞某校,在校借宿的初中生,竟然能通过电话投资赌NBA,最多的一个初中生一个星期内输掉上百万,学校一次开除赌球的学生就达到二百人。
八,“笑贫不笑娼”在某些地方盛行
娼妓现象屡禁不止,给一些靠出卖色相的女人提供了“就业”空间,她们发财后,以自己的“创业”经历鼓惑自己更多的朋友加入这个行列,有的甚至把自己的姐姐、妹妹、侄女、外甥女也拉入其中。出门时村姑一个,回乡时洋妞一名,乡亲们见此不但不作质疑,而是投去羡慕的眼光,有的还乞求这些洋妞给自己的女儿找份同样的“工作”以发财致富。
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的这类事物还有很多,诸如村头、村霸、坑农、害农等现象在一定范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如何有效遏制这些现象继续蔓延?值得人们深思。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