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浅析官场贪腐文化——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火烧 2011-02-2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结合《论语》探讨官场贪腐文化,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影响官僚体系,指出‘仁爱’与‘人情’如何成为贪腐的文化土壤,引发对社会现象的深层思考。

浅析官场贪腐文化——子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只要上网,只要天安门旁的孔子像还杵着,那么每天学两句《论语》还是很有必要的。子曰:学而时评之,不亦说乎;解读“腐儒”文化,不亦“臭豆腐”乎;看“普世”们憋“十三”,不亦畅快乎。胡扯结束,言归正传。几千年来,中国官僚阶层的“朋比结党”、“人情往来”累禁不止,除了那个“僵化”并且“濒于崩溃边缘”的时代,官僚们因为害怕住“牛棚”而“克己”之外(再一次对文人们将农民房比作“牛棚”表示抗议,虽然人民真的孺子牛,但文人这么矫情还是让人想吐),中国官场似乎就没有干净过。历朝历代,都会有贪腐大案发生。那么这种现象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呢?前几天说过,儒家文化被独尊之后,一切社会问题皆与其相关,我相信即使笃信儒家文化的人,也得承认这点。

  那么,为什么孔儒文化会导致“贪腐”这件事情发生呢?原因其实就在于孔儒们奉信的“仁爱”是亲疏有间的。而孔子更是大模大样的公开宣称:【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翻译一下:——子曾经曰过:"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很容易犯上,如果心直口快实话实说,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

  我读这段《论语》的心得体会就是:孔子是一个当下属的高手,深谙迎奉之道。比如这句“恭而无礼则劳”,就可以很多跑官无门的人恍然大悟——哦噢喔,原来拍马屁也是有技巧的,没有拍对地方是不会有效果的。由此而联想到赖昌星之“腐官”要诀(指“腐蚀官僚”——渡痴首创):就怕领导没有爱好,只要有任何爱好,赖昌星就可以找到突破口。所以,要想下级当得好,职位升迁要勤跑;如果拍马不对板,一切心机要徒劳。所以,一切想向上爬的人请注意了——你们“恭而有礼”吗?你们知道你们的领导需要什么“礼”吗?想要知道,右边网友如果想要知道,请私下联络,老僧开班授徒。当然,后面的“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也颇有门道,但今天这个不是老僧说的重点,这篇帖子主要谈贪腐文化。

  孔儒的“贪腐文化”是以“仁义道德”的面目出现的。各位观众、各位听众,请看请听:【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什么是贪腐?不就是多捞点多占点,然后“笃于亲”、“不遗古旧”吗?不就是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某点利吗?怎么就贪腐了呢?“笃于亲则民仁”,“不遗故旧则民不偷”。这一切都是为了教化天下而做的。怎么就算是腐败了呢?后世无知小子全不懂孔圣人之大义,将教化天下的行为当成了“贪腐”行为,这让孔先生情何以堪啊?

  当年成克杰先生是何等“笃厚”于李平小姐?世人不从他的行为中看到“仁”爱精神,而去纠缠于枝末细节,实在愚不可及,当年汪精卫对陈璧君也是很“仁爱”很“仁爱”的。每个贪官都是很“仁爱”的。要么“仁爱”妻儿,要么“仁爱”情妇,要么“仁爱”朋友,仁爱才是孔门的天下大义,至于用“阿堵物”这类东西表达“仁爱”,不过是枝节问题。当然,如果按照共产党宣称的那样做人民的公仆,首先想到天下的老百姓,而没有首先想到自己的老父亲,没有想到自己也是父亲,那不就成了孟子口中的“无君无父,不异禽兽”了吗?

  因此,所有的贪官都是孔子的好学生,践行“仁爱”教化天下,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尊孔的人士可以解释吗?以此文向强国论坛的一个老网友“盗墓响马”致敬,正是和他的争论,让我开始思考“文化”的问题。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