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泰事件”中为什么不能运用惯性思维?
有网友发表帖子“从‘新泰事件’看惯性思维的力量”,认为一切皆有可能,例外未必不当。该网友还举出了许多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如张居正、林彪、罗斯福等,以此来说明或暗示新泰一下子便出了六名张居正、林彪、罗斯福。
如该网友所使用的方法,本人也抛开事件本身不谈,虽然事件本身有许多东西可谈,但既然该网友抛开了不谈,本人也就抛开不谈,只谈一谈惯性思维为什么可以应用到“新泰事件”的分析中。
人们很习惯使用惯性思维的方式去分析考察许多问题,尤其是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人们之所以使用惯性思维,并非是受“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他们也并非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而仅仅是因为太多的事实教育了他们,使他们认识到,在暂时对真相还不十分清楚的情况下,使用惯性思维方式去考察、分析问题,是最简捷有效的。
惯性思维其实是思维活动中的一个规律,是对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的辩证运用。由于偶然性的存在,事物的发展可能出现与惯性思维不同的结果,但这种不同的结果绝非常态,这也是惯性思维方式被人们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一种惯性思维方式的使用经常得到错误的结果,那么与其相反或相异的思维方式必然取代它而成为一种新的惯性思维方式。
惯性思维方式是可以推翻或排除的,条件是得到了比使用惯性思维方式所依据的事实证据更加确凿的证据,否则,仅仅以历史的几个例外与偶然就否定惯性思维获得正确结果的必然趋势,不是认识不足,就是另有打算。
所幸地是,网友很聪明,也知道惯性思维并不是绝对可靠的,所以尽量提供各方面证据,以证明其推论结果的正确性。从目前来看,被称为惯性思维的“倒新派”所能提供出来的证据,显然比“挺新派”所能提供的东西更有证明力。明着是抛开事件本身不谈,暗着还是以否定惯性思维的作用来推翻“倒新派”网友的推论,从来在或然性上证明新泰一下子出了六位张居正的客观可能性,这或许才是该网友的良苦用心。
其实我倒有一个能够驳倒“倒新派”网友的更有说服力的事实,只是因为害怕被拍砖,所以没说出来。既然该网友有了这方面意思,那我就讲出来吧。比张居正的事例更具有说服力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小皇帝。中国历史上,8岁就当皇帝的恐怕也不是一个人吧?人家8岁就当皇帝了,而且不是副皇帝,也非副职非领导职务,是正儿八经的正职一把手领导,那么新泰的这几位二十多岁的同志任个什么县级市的副局长之类,有啥不可思议的?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