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的改革中应从“五定”开始
公立医院的改革中应从“五定”开始
林德馨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市场中的主体,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公立医院改革的好坏,决定着医改的成败。笔者认为,只有解决好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五定”问题,才能达到改革的预期目的。
定性
确定医院的性质,这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前提和关键。医疗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像企业那样以盈利为主。坚持救死扶伤的公益性是公立医院的本质属性,因此必须将其作为改革的方向。有人批评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去市场化”,是“倒退”,这是极其有害的观点。市场化还是去市场化,这都不重要,因为那不过是手段和工具,关键的问题是怎么样做对人民有利,对国家有利,对事业有利。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医疗行业市场化是行不通的,不仅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更不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顽疾。所以,公立医院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是必须坚持公益性。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既是改革的指导思想,也是改革需要达到的目的。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
定量
各地在进行公立医院改革时,都应当根据本地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实际,结合中长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确定出政府应当举办的公立医院的数量。确定了公立医院的数量后,就可以按照科学布局的原则,进行“定位”,即确定哪些医院为公立医院,并根据需要确定和安排好今后还要兴建多少新的医院的计划。之后,再按照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任务,认真地积极地进行公立医院的必要的改革。
医疗服务不能市场化,但不等于医疗机构必须都由国家来办。在国家还不具备实行全民免费医疗的情况下,可以在严格准入条件的前提下,允许社会资金进人医疗领域,实行多元化的医疗市场。这样既可以保证人们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还可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医疗服务需求,解决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但在很长的时期内,医疗市场的主体还将是公立医院。
定级
确定公立医院的级别,不是要明确它的行政级别,而是它的技术和规模等级。这一点很重要。目前的情况是,许多医院为了追逐利益,盲目的开展与其技术资质不相称的诊疗活动,不仅很容易出现医疗事故,而且也是对患者的极大的不负责任。所以,公立医院改革时,必须根据医院目前的人员、设备、仪器、技术等客观实际,按照卫生部已经制定的医院等级标准,认真、严格地确定其技术和规模等级。因为这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就是建设,建设的前提是明确建设的目标,医院的技术和规模等级就是目标。已经达到标准的,可以评定;没有达到标准的,限期达到或者按照实际情况重新确定等级。这是防范医疗风险和规范医疗市场的需要,也是改革的目标之一。
定人员
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确定好各级医院的规模。所以,要按照已经确定的医院的技术等级和规模等级,科学制定医院的编制,合理确定医院的行政、业务、技术等各类人员比例,并严格按照岗位需要,配齐、配强人员。现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公立医院,都存在着非业务人员多,技术过硬的人员少,人浮于事现象突出等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很难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达不到精干队伍,减少财务成本,增加效益的管理目标。因此,要通过这次改革,认真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定投入
办医院,就要有投入。公立医院由谁来投入?当然应当由各级政府来兴办。目前的情况是,各级财政每年只能给予医院人员工资的1/3或者1/2的补助,根本满足不了医院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造成各级各类医院都在围着“钱”转,千方百计搞创收。创收的对象,只能是患者。所以出现了老百姓深恶痛绝的看病贵的社会问题。因此,这次改革,必须明确公立医院的投资主体、投资额度及增长比例。在目前还不能做到“收支两条线”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可以制定出投入计划,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待条件成熟时,再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只有达到这个程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病有所医”的民生目标。
在医改钱往哪投的问题上,目前的意见主要是两种:即补需方还是补供方。笔者认为,应当从怎么样有利于解决看病贵问题出发来考虑和研究这个问题,不能仅仅看外国怎么样和理论上怎么说。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笔者更赞成把钱投入到供方,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切断逐利的链条,让老百姓看得起病,进而享受到方便、快捷、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说到底,“五定”问题,实际上是医院的体制建设。目前我国医疗市场存在的根本问题,就是现行的公立医院的体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不适应,因而导致医院的运行机制偏离了公益性的方向。所以,公立医院改革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好体制问题,要通过改革来完善和提高。体制问题解决了,机制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此,“五定”应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所在。